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电影《梅兰芳》的叙事割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电影《梅兰芳》的叙事割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梅兰芳》作为一部名人传记片,固然有其无奈之处,但整部影片在叙事上严重割裂,三个故事彼此毫无关联。这种叙事割裂,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感,破坏了影片的人物塑造,使得影片在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游离。

关键词:叙事割裂;整体感;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42-02

2008年,陈凯歌导演在《无极》之后,再次回到他所熟悉的戏剧题材,拍摄了《梅兰芳》。不过这一翻身之作,却褒贬不一。这其中当然有《霸王别姬》的原因――《霸王别姬》既是巅峰,那后来之作,便难免高山仰止了。其实虽同是戏剧题材,同出于一个导演,拿《梅兰芳》和《霸王别姬》进行比较,是颇有不当的。《霸王别姬》改编自名著,在原著中已有感人的情节,活生生的人物及一应的悬念、冲突等等,其中的灵魂人物程蝶衣,只是个虚构的人物,可任导演发挥。

而《梅兰芳》则不同了,梅兰芳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确切说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面对这样的大人物,陈凯歌不能随意的去虚构他的身世,也不能随意地去虚构冲突,所选事例,只能在真人真事上进行发挥。所以《梅兰芳》题材上的把握,难度是极大的。作为梅兰芳的传记电影,或者更适合拍的当是纪录片,而不是剧情片。

但这部投资过亿的大制作电影,毕竟不是一部纪录片。而站在剧情片的角度,这部电影的叙事,是有着重大失误的,那就是影片叙事的割裂。这里,笔者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来认识影片的叙事割裂;第二,进一步探讨这种叙事割裂,对影片所造成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梅兰芳》的叙事割裂

本片的故事,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部分,讲述少年梅兰芳在京戏方面的天赋与执着,因为这份执着,他与传统势力决裂,并取得了成功;第二部分,主讲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婚外恋情,其以悲剧结束;第三部分,讲述抗战期间,梅兰芳在日本人的之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直到抗战胜利。一个人的一生,本有许多的段落,导演选取梅兰芳一生中这三个最重要的事件,本没有什么错。可在三个段落的叙述上,彼此却严重割裂,是一种分裂的叙事。如故事的第一段,在这一段之中,导演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讲述少年时期梅兰芳在京戏方面的天赋,尤其是他结识邱如白之后,大胆突破成规,并以创新取得胜利。而到了故事第二段,奇怪的是,梅兰芳这种对京戏的痴迷,似乎一下子不见了,或者说,谈了许多。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梅兰芳出现于舞台的次数减少,是梅兰芳对于出演美国起初的犹豫,是梅兰芳在与孟小冬相恋时,对应酬的无奈。故事的第二段,京戏对梅兰芳而言,更像是个职业,职业而已。

这或者是由故事第二段决定的,因为故事第二段的核心,是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恋情。为了凸显这一份爱情的无奈,梅兰芳对应酬“座儿”的情绪抵制,是可以理解的。但从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的角度来说,这种抵制,似应当更多的表现为梅兰芳自己内心的挣扎,这才是在前一段落的基础上,进行的连贯叙事。而导演选择的表现,却是邱如白的横加干涉。

更严重的割裂,是第二段到第三段。第二段的核心是恋情,虽然孟小冬到底离开,但到了故事的第三段,孟小冬最起码当还有一个身影。第二段故事中,梅兰芳为了孟小冬连“座儿”都不愿答谢,深情如斯,那么第三段之中,当梅兰芳放弃演出时,就没想起过那个曾经同台演出的红颜知己?当梅兰芳为战火逃离时,就没关怀过这个曾经的恋人是生是死?

故事第三段的核心是表现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可这和第二段的恋情,并非不能兼容。相同的情形,我们可对比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这部影片之中,华莱士初恋情人美伦的出场时间,还不如《梅兰芳》里面的孟小冬,但美伦死后,影片的安排,是华莱士并没有将美伦忘记,不时的梦里相会,在临死的最后,还“看到”了美伦在人群中的召唤。这种连贯的叙事,在影片最后使爱国之情和爱情,都达到了升华。

可知这不仅不是矛盾的,相反的还能凸显。《梅兰芳》的第三段之中,孟小冬到了哪里去?是否平安?对梅兰芳是否留恋……这些都是作为剧情片,观众对一个主要人物,所自然而然关注的。而影片中第三段我们所看到的,是孟小冬连个最基本的交代都没有,仿佛这部电影之中,从来就没有这一号人物。

由上可知,这就是影片的割裂叙事了。

那么,这种割裂的叙事方式,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笔者认为后果有二:一是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感,造成观赏的乏味;二是造成人物形象含糊朦胧,破坏人物塑造。

其一,来看对影片整体感的破坏。在常规叙事中,影片是需要一条统一的情感主线的,情感有起伏,才能避免观赏的乏味。所以成功的影片一般都在段落间设置有小高潮点,而小高潮的设置又不能偏离主线,顺着主线,或正或反,使观众情感逐步递进,最后达到整部影片的高潮。仍比如《勇敢的心》,影片的高潮点大致是――爱人的死去和英雄的觉醒,英雄举起自由大旗并取得胜利,英雄的死亡和对自由的呼唤。这三个高潮点,前后相连,将观众情绪第次推进,在最后一幕,达到情感的最高潮。

而回看《梅兰芳》三个段落的高潮点,它们彼此割裂,毫无关联。第一段落,梅兰芳与十三燕的对决,投机者的加入增强了故事的冲突意味,梅兰芳的首败,使得故事也有个转折,算是精彩;第二段落,梅孟两人的恋情,温馨惬意,孟小冬的爽朗,梅兰芳的略显呆板,都让陈凯歌较好的刻画了出来,雇佣者枪逼孟小冬那一段,台词虽然“雷人”,但在气氛的营造上,也算差强人意。第三段落,梅兰芳与日寇的斗争,第一回合平淡无奇,之后邱如白代梅答应演出,一下将梅兰芳推到了风尖浪口,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将故事推向高潮。不过这只是第三段落的高潮,并不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因为整部电影的核心,并不是爱国。

那么整部电影的高潮到底在哪里?影片的割裂叙事,使影片缺少统一的情感线索,进而缺失主线意义上的起承转合,影片三个片段的三个高潮点,彼此分割,毫无关联,没有起到对观众情绪第次推进的作用。整部影片,有小铺垫无大铺垫,有小悬念无主悬念,有小转折无大高潮,感觉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更像是一部《梅兰芳》的片集,这种整体感的缺失,其在观赏上的冗长乏味,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再来看对电影中人物塑造的破坏。看完《梅兰芳》,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观众记住了邱如白,对梅兰芳反而没什么印象。这对于一部梅兰芳的传记电影来说,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了。

一部电影,其人物塑造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演员的表演;二是电影本身的文本设定及拍摄问题。这部电影邱如白“喧宾夺主”,当然有表演方面的原因。孙红雷演技深湛,将邱如白对京戏的痴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黎明臃肿的身材并不适合表现舞台上女人的梅兰芳,比如其中黎明身穿白色西服,和章子怡即兴对戏的那一段,便看不出有任何的女人韵味。

但抛开舞台,黎明将生活中男人的梅兰芳,还是表现得丝丝入扣的。两人在表演上并无多大差异,即使微有差异,也不至于成为把《梅兰芳》变成“邱如白传”。其中的主因,还是出在电影的割裂叙事上。

让我们来看《梅兰芳》,电影的三段故事,讲述了这位大师不同的品质,可以表述为:

1、在京戏上的天才;

2、对艺术的痴迷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3、对爱情的真诚与渴望;

4、身虽伟大,心是平凡;

5、对国家的忠诚;

……

一个人的品性,原本有许多不同的方面,陈凯歌这样去表现,原本是没什么问题的。可问题是,电影的割裂叙事,总是使得在展现这一品性时,抹杀了另一品性,或者使两者变得矛盾。

比如在表现梅兰芳对京戏的痴迷这一品性上。我们看到,第一段之中,虽然邱如白为梅兰芳不惜辞掉工作,但是,在京戏的痴迷上,他并没有压倒梅兰芳,因为梅兰芳不惜与十三爷爷挑战,勇于唱新戏《一缕麻》。而到了故事第二段,他的这种痴迷,似已不如邱如白;到了第三段,梅兰芳拒绝出演,蓄须明智,而同时的邱如白,却是为了让梅兰芳的演出,忘却国家。导演的这样的安排,本意是反衬梅兰芳的爱国,可这样安排下来,梅兰芳的爱国形象固然是凸显了,但邱如白对京戏的痴迷形象,也通过反差,骤然提升。在接下来的第三段之中,邱如白的痴迷形象异常鲜明,而梅兰芳,却由不得散漫了。

又比如影片第二段,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恋情是核心。所以导演费了很多的手法,去刻画他们感情真挚的一面。两人的雨中浪漫相遇,舞台上的默契配合,看到落魄伶人朱慧芳时的心心相惜……等等,甚至在人物的安排上,导演把妻子芝芳设计成一个相对强权的女人。家妻不贤,是以有了梅兰芳情感的出轨,可以说,第二段的梅兰芳,是一个重感情的梅兰芳,他对孟小冬的感情是真诚的。可这种真诚,到了第三段,瞬间就转换成梅兰芳夫妻患难与共的画面,而孟小冬无影无踪,那么回思整部影片时,梅兰芳当初对孟小冬,到底是真诚的爱,还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为了展示梅兰芳爱国的品性,便将之前其对待感情真诚的一面忘记。导演在故事的三个段落中,塑造了梅兰芳性格的各个方面,可陈凯歌似乎总是犯同一个错误:为了表现这一段落中,梅兰芳的某一品性,于是全力营造,结果忘记了上一段落中,梅兰芳原有的品性。这种割裂叙事,其结果必然是对原有形象的消解。看罢《梅兰芳》,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梅兰芳?似乎看到了他的很多方面,但事实是什么也没看到。

这就是笔者所要谈的两个问题了。概言之,就作为剧情片的角度来看,《梅兰芳》的割裂叙事,是失败的。前面说过,梅兰芳题材本身难度极大,既要作为剧情片,其虚构的空间,又是非常的小。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体谅陈凯歌的难处。

但体谅并不等于影片就应当拍成这个样子,就相同的题材,《梅兰芳》是完全可以和《巴顿将军》、《圣雄甘地》等等传记电影进行比较的。在这些经典传记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条明朗的线索,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鲜活的人物。而这些,《梅兰芳》都没有。

陈凯歌在谈论梅兰芳的创作时,说:“《梅兰芳》找寻的不是京剧大师的丰功伟绩,而是寻找红尘中那个寻常身影,整部影片将会很有世俗感”。看罢《梅兰芳》时,落空了对剧情的期待,也确实朦胧的有个“红尘中那个寻常身影”的印象。该片剪辑流畅,色调温和,尤其纵深画面的营造,颇为独到,使人眼睛一亮。若抛开剧情,以纪录片的角度来看,影片还是挺不错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作者撰写的这篇影评,仅仅是以剧情片的角度。

而《梅兰芳》毕竟不是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