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比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比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引言

在5000年的华夏文明中,饮食文化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汉书•郦食其传》有云:“民以食为天”则是其体现。日常与熟人寒暄时会问:“你(您)吃了吗?”;对于优秀的作品常用“脍炙人口”来称赞;甚至指责时也会用到“饭桶”这一字眼。不管是食材的选择、食材加工(腌制、风干、发酵等)、烹饪方式(煎、炸、煮、炖、蒸等)、成型设计(雕刻、摆盘等)、口味调配(酸、甜、苦、辣、咸、鲜等)等,中国人民都研究得很透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有些菜品底蕴悠长,甚至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的代表。相比而言,美国自1776年建国以来仅230多年,其饮食文化的历史长度远远不及中国。而且由于受到早期移民(美国清教徒和拓荒者)的影响,传统美国菜的特点是“粗犷实在”,使用新鲜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剂、调味剂,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烹调的过程毫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烤、煎、炸都没有很复杂的做工,也不讲究细火慢炖(除了少部分的地方菜肴),也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放在盘子里的食物讲求的是让人可以实实在在地吃饱。因此,将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并探究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在跨文化交际层面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2.1文化维度理论的研究背景1967年至1973年,霍夫斯泰德针对IBM公司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化价值观的调查之后,提出了关于衡量价值观的四个文化维度: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Hofstede,1980)。但由于该调查问卷是以西方思维为基础的,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彭迈克教授设计了一份包含非西方文化偏见的新问卷,在问卷中增加了华人价值观的调查。他的研究显示出另外一个维度,这种维度是以过去和现在为导向的。霍夫斯泰德也承认该维度的合理性,并为其命名为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将其纳入文化维度的理论框架中,成为第五个普遍维度。

2.2文化维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2.2.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比较松散,其成员们都着眼于依靠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重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集体主义社会则结合紧密,成员清楚地区分“群体内”和“群体外”,渴望得到群体归属感。对比来看,美国社会多烘托个人英雄色彩浓重的人物,如“超人”“蜘蛛侠”等英雄角色。而中国社会则多颂扬为了集体和国家利益而牺牲自我的民族英雄,如、等因战斗而牺牲的民族烈士。

2.2.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一个社会、组织或者机构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在权力距离差异较大的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随之出现较大差异。而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社会等级的差别不大。霍夫斯泰德的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国家大多数属于高权力距离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等;而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则属于低权力距离国家。

2.2.3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的畏惧程度,以及通过措施、制度等来消除这些不确定性及模糊情境的倾向。霍夫斯泰德的调查表明,不确定性规避强的国家将生活中的未知和不确定视为大敌,想方设法地加以避免,如日本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人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他们不允许出现不确定性,而是让一切运作都严格按照规则来完成。而不确定性规避较弱的国家和地区则很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2.2.4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从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对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态度,表明了一个社会的决策是受传统和过去发生事情的影响程度大还是受现在或将来的影响程度大。中国和日本都是典型的长期导向文化。两国都非常重视文化传统,尊重长者,不急于求成,着眼于长期发展。而在短期取向的国家,人们认为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如美国的企业非常看重季度和年度的利润和绩效,并通过短期的绩效来评估员工的业务水平。

2.2.5男性化和女性化男性化倾向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异明显。男性应表现得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女性应表现得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而女性化倾向则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互相重叠,男人与女人都应谦逊、恭顺、关注生活质量。在这个文化维度上,中国和英美都具有一定的男性化倾向。追求事业成功、强调物质主义,一直对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取得事业成功的形象大加推崇,甚至有很多人为了事业而忽略家庭和个人生活质量。

2.3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根据霍夫斯泰德的四个文化维度和彭迈克的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理论,下表整理出中美两国在五个维度上的排名。由上表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长期导向-短期导向这三个维度的排名差异较大。中国属于集体主义为主,权力距离较高,长期导向最强的国家,而美国则是个体主义最强,权力距离较低,以短期导向为主的国家。而在另外两个维度中,两国的排名比较接近,说明在这两个维度上差异不大,两个国家都倾向于阳刚气质和不确定性规避倾向较弱的国家。

3.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视

角的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下面将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中差异较大的三个文化维度来对比中美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

3.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霍夫斯泰德认为集体主义文化重视团体意识,崇尚合作与分享,并懂得给他人保留面子;个人主义文化重视个人权力和责任,他们看重隐私并崇尚个人自由,善于并喜欢表达自我意见。中国人的宴席一般采用“共享”模式,宾客一般围绕桌子团坐在一起,象征团圆和睦。美味佳肴都放在圆桌的中心,既能分享美食,也能增进感情。吃饭时则喜欢热闹与温馨,常常一边吃饭,一边谈笑风生,烘托出一种融洽的气氛。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人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主合”二字。而西方的饮食习惯则与中国不同,他们尊重个人意愿,一般都采用“分餐”制,比起热闹的地方,他们更喜欢在安静、优雅的环境里享用自己的那份,在进食时非常注重餐桌礼仪,大声谈话会被视为失礼。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能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也更加具有绅士风度,体现出“主分”两字(徐竹青,2013)。从这些饮食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分别体现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个维度的差异。

3.2权力距离不平等现象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霍夫斯泰德认为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的接纳程度(Hofstede,1991)。”权力距离高的国家,社会成员对不平等现象的接受程度高,反之亦然。具体来说,权力距离较高的国家,社会成员倾向于尊重权威,社会中普遍存在较强的等级概念;而权力距离较低的国家,人们崇尚的是独立的价值观,更加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不主张特权和特殊地位,社会中等级概念较弱。在中国和美国的餐桌上,饮酒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适当的饮酒可以怡情,使宴席上的气氛更加高涨。在中国的宴席上,往往会有“劝酒”这个环节,主人一般会劝客人多喝点,如果客人不喝或者喝得不多,主人就会不太愉悦,客人往往为了照顾主人的面子,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而在美国的餐桌上,喝酒主要是为了享受酒的美味,如果客人不想再喝了,可以用手掩杯来示意就可以了,强迫他人饮酒是非常失礼和不礼貌的行为。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数据排名显示,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较高的国家,社会成员对潜在不平等的接纳度较高,在受到来自地位较高人的要求时,即使自己不愿意,最后也会采取接受忍耐的态度;而美国是一个权力距离较低的国家,人们重视自我和他人的平等,所以不会强迫别人,也不喜欢别人来强迫自己,对不平等的接受能力很低。

3.3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霍夫斯泰德认为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维度是基于中国孔子的思想而诞生的,这种维度从孔子思想的两方面来代表人们的坚持、节俭、尊重传统等价值取向。长期取向维度的国家愿意为长远回报不断努力,家庭中遵守长幼次序;在短期取向维度的国家,社会成员希望付出的努力能最快地看见成效,不愿意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家庭中并不十分看重长幼次序。在中国的用餐礼仪中,座次的主席要让年长者、辈分高的人来坐,末席是年龄小、辈分低的人来坐,座位的编排是以尊重年长者、辈分高的人为根本原则;而美国在用餐礼仪中,主人和客人一般相对而坐,并没有严格地尊重年长者的规定。从这种不同的座位编排方式可以体现中美两国在长期-短期维度上的差异。中国属于长期维度为主的国家,社会成员尊重年长者、辈分地位高的人;而美国属于以短期维度为主的国家,长幼尊卑的意识很淡薄,并不会刻意对长者进行特殊对待。相反,过分地照顾年长者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在他人的眼中是老人这个身份(饶纪江,2005)。

4.促进中美饮食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建议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那么,基于这种文化模型,在促进中美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每个国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比如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维度国家,美国则是典型的个体主义价值维度国家,这两个国家文化模式的差异也充分体现在两国的饮食文化中。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太过绝对化,因为中国文化并不完全表现为集体主义取向,也存在类似个人主义的倾向;美国虽主张个人主义,但是也存在合作与相互分享的意识。认识到这一点,能帮助中美两国在一个更客观的心态下互相了解和学习,更好地促进饮食文化交流,减少因缺少对对方文化的理解而带来的思维偏见和文化冲击。其次,事物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是这样,思想反映到饮食文化中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地发生改变,在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为框架的基础上,我们也不能仅仅以静态的眼光看待文化变迁,要以与时俱进的目光来看待饮食变化的变迁,保持积极促进两国饮食文化交流的意识。最后,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中美两国因为文化的差异,其中一定会存在某些交际障碍。我们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通过相互了解,立足于人类文化的长远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作者:施琪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