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煎茶指南 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煎茶指南 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徐渭的字,恍如在一条古道上行走,有清冷之气嗖嗖而来。可能这与熟悉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吧。晚年的他,狂放不羁,孤傲淡泊,如此复杂的经历与个性反映在笔墨上,就是浮华散尽,唯剩凝重与苍茫。然而,2012年的深秋,我在浙江上虞县的碑廊里见到的《煎茶七类》刻石,改变了我此前的看法。其字温暖扑面,如同与久未谋面的老友邂逅于一座藏于深巷的老式茶楼里,把盏品茗,开怀谈心,有暖暖的阳光穿过木格子的窗户照进来,温暖惬意。这种闲散既是古风盈盈的晚明版本,也是文人之间自娱自乐的物我两忘。

《天香楼藏贴》是清嘉庆元年至九年(1796~1804年)上虞王望霖撰集。仁和范圣传镌刻,共八卷,前五卷为明代人书作,后三卷为清代人书作,共计刻书130余种。而徐渭的《煎茶七类》,“选择精审,俱以真迹上石,摹勒亦能逼真,是汇帖中之可观者。”其下有白文“王望霖印”和朱文“济苍”两印。书迹最后有王望霖小楷尾跋:此文长先生真迹。曾祖益公所藏书法,奇逸超迈,纵横流利,无一点沉浊气,非凡笔也。望霖敬跋。

《煎茶七类》书后小记署时为“壬辰秋仲”,乃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年徐渭71岁,也就是逝世的前一年,可见此为徐渭最晚之作,但依然精神饱满,能看出些许米芾的笔意,飘逸而不失严谨。除此之外,我能从《煎茶七类》里看出黄庭坚一波三折的意趣,用笔挺劲而腴润,这种洒然,既是天赋,更是修为,是学不来的。

其实,之前的徐渭多次以草书写过《煎茶七类》,后有题注:“旧编茶类似冗,稍改定之也”。就在他辞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592年,他复作行书,且在后跋中附一题记,云:

是七类乃卢仝所作也。中夥甚疾,余忙书,稍改定之。时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书于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

读《煎茶七类》。既是读帖。亦是读文——读一篇关乎如何喝茶的指南全书。本来,这是卢仝的作品,徐渭只是将其稍作改动,但细微之处的改动恰好融入了他对茶道的独特理解。虽然,他谦虚地说只是“稍定改之”,而实际上用心良苦,颇有真知灼见。它虽名为“七类”,实则内容齐全,从人品开始,逐一论及喝茶的旨要与精髓,像一册缩写的茶经,像一册喝茶指南,教你如何去喝茶。徐渭的独到之处在于,茶之第一,当是人品,在茶学里将人品的地位提到首位,这在此前的茶学专著里好像没有出现过。

全文如下:

一、人品。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麋鹿之俦。二、品泉。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并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贮陈,味减鲜冽。三、烹点。烹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淳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浃却复满注。顷间,云脚渐开,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盖古茶用碾屑团饼,味则易出,今叶茶是尚,骤则味亏,过熟则味昏底滞。四、尝茶。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五、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六、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七、茶勋。除烦雪滞,涤醒破疾,谭渴书倦,此际策勋,不减凌烟。是七类乃卢全作也,中伙甚疾,余忙书,稍改定之。时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书于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

徐渭对茶文化的贡献一直不为人知。其实,他写过不少茶诗,画过江南施茶风俗的茶画,还依陆羽之范撰有《茶经》一卷。据《文选楼藏书记》载:“《茶经》一卷,《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书考经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今已散佚,见不到了。所以,现在的人一提《茶经》,总会想当然地说到陆羽的《茶经》,而少了徐渭的《茶经》。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制作茉莉花茶与茉莉茶水,还把《煎茶七类》里的“茶宜”之境有所拓展,这在后来的《徐文长秘集》里可见一斑: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台,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齐白石深情地说过,“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是一个艺术大师对另一个艺术大师发自心底的遥远致敬。我不敢与齐白石比肩而论,不敢有此奢华之想,但我能做的是闲下来的时候在自己的书房里临摹几笔《煎茶七类》。记得去年与友人从绍兴的青藤书屋回来的晚上,余兴未尽,泡了一壶绍兴的日铸绿剑,抄写了三遍《七类煎茶》,真是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