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冷香斋煎茶秘法――煮茶梗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冷香斋煎茶秘法――煮茶梗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介绍煮茶梗法之前,先说说什么叫茶梗。顾名思义,所谓茶梗,是指茶叶的叶梗。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解释。而这里所谓的“茶梗”,则特指从成品茶上拣下的叶梗,最常见的是铁观音茶梗。

最早的茶叶都不带梗,如果带梗,是劣质茶的特征。然而近几年来,带梗茶忽然大量出现了。这一方面是机械化采茶带来的结果,一方面则是社会浮躁情绪在茶业界的反映。茶农为了适应早茶市场,将带梗的半成品茶直接运入城市,然后一边坐店,一边挑拣茶梗,生意、生产两不耽误。如果实在来不及挑拣,则连带茶梗一起出售,当然价格也会便宜一些。商家更是趁机炒作,使得带梗茶能合理“入瓯”,并成为新卖点,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茶农的一点“小智慧”了。近一两年由于受市场影响,铁观音茶发酵程度越来越轻,带梗茶已经难以继续“入瓯”了,茶商们于是又纷纷将茶梗拣出,只销售“净茶”,茶价自然又高了许多。

除了上面所说两方面原因外,可能还和目前社会上流的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潮有关,另外,也不排除受了日本煎茶的影响。因为涉及面较广,这里暂不作过多探讨。

考之茶史,唐以前的煮茶法都是带梗而煮的,有如煮茶汤一样。唐以后随着饼茶的出现,饮茶已从最初的生活品饮提升到了艺术品饮、精神品饮高度,特别是经过陆羽等茶人的大力提倡,那种“茶粗器糙”的煮饮法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精致的煎茶法。煎茶法对茶叶要求很高,譬如宋代采茶,有只采一叶一芽的(名旗枪),有只采两叶合抱一芽的(名雀舌),更有只用芽心一缕的(宋代名为“冰丝银缕”),对茶青的要求几近苛刻。所制团茶也有龙团、凤饼、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名目,其细致精微让人叹为观止。至于茶梗,自然是充去不用了。

明代废除团茶(即饼茶),此后散茶(即叶茶)大兴,但采摘加工仍然精细,不让唐宋。明清时制茶也要去梗,即使是叶张稍老的悴瑁也绝不带梗。至于砖茶、沱茶等,因为是粗茶,所以带梗。

冷香斋主人以往饮茶,对茶叶要求很高,自然是不饮带梗茶的,更不用说煮茶梗解渴了。一日读《朱子治家格言》,当读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时,忽然心有所悟,深自忏悔。因思量道:天地孕育万物,必然各有各的用处,也就是俗话说的,天下无可弃之物,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它们的用途而已。譬如茶梗,既然能发茶芽、茶叶,并且和茶叶一起采摘、制作,当然也可以饮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于是汲泉煮水,涤器备茶,等到茶铫中透出隐隐茶香时,不禁惊呼:原来煮茶梗也能满室生香!

茶梗是我之前特意嘱咐某茶商预留的,说是做枕头用。等我有时间去拿时,她竟然提出来一大袋茶梗,诧异之余,我问她怎么会准备这么多?她笑道,拣下的茶梗反正也没人要,你都拿去做枕头吧。我只有苦笑,拎着一大袋茶梗回了家。

因为今年的铁观音茶普遍发酵很轻,茶梗粗而且硬,草青味很重,我挑出一小袋茶梗,放在暖气上烘干,约一星期后,开始煮茶梗。

煮茶梗所用茶器很简单:茶炉一尊,(也可以用电磁炉、电炉代替,我用的是自己设计的小风炉,熟铜铸成,鼎状,中间通800瓦小电炉,非常适用。)茶铫一口,(也可以用普通茶铫来代替,以铁器、不锈钢茶壶最为常用。我所用的是不锈钢横把茶铫,很便捷。),另备茶洗一口(用以洗茶梗),公道杯一只,过滤网一只,其它用器如常,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首先煎水,然后备茶。备茶时将茶梗投入茶洗待用,投茶量约为茶铫的五分之一。水近三沸时,提壶离炉,将沸水冲入茶洗,接着冲洗公道杯、茶盏毕,重新开始煎水。洗茶的时间约两分钟,最好烫洗两次,以去其草青气。等到水近三沸时,将洗过的茶梗投入茶铫,煮开约六分钟,茶香透出茶铫时,即可断火。再静待约一两分钟,听着茶铫中已经“声闻俱息”了,茶梗就已经煮好了,可以开汤。过滤后的茶汤呈琥珀色,类似武夷岩茶的汤色。茶汤香气则沉着幽微,有一股特殊的、近于幽谷山林的气息,耐人寻味;茶汤滋味醇和厚重,一盏后喉底回甘,舌面生津,叹未曾有。

以上是冷香斋煮茶梗法的大概内容、以及冷香斋主人品饮茶汤后的一些感受,仅供茶友们参考。

值得说明的是,用煮茶梗法滤出的茶汤,滋味醇和,茶香平淡,茶心灵妙,最宜于禅修或修持茶道的茶友们,不但方便,而且简约,最有益茶德。能用世人之所弃,来成就我辈人生的一番事业,这大概是煮茶梗法最为精要的意义了。

时值寒冬,茶室独坐,焚香诵经之余,煎水煮茶,偶有所得,故略记于此,若真有益茶德,有益众生,则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