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模糊语言对于天气预报的语用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模糊语言对于天气预报的语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几年来,将模糊理论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语言分析是近些年来中西方语言学家所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但是很少有人将模糊语言和天气预报语言相结合,从而分析其功能和应用。作者在收集的大量天气预报语言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天气预报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其语言上的语用规律及原因。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言在天气预报中的语用应用,并指出天气预报主播在播报时恰当的表述方法。

关键词: 天气预报 模糊语言 语用分析

一、绪论

模糊语言有其独特的特征、丰富的语义内涵和灵活的语用价值。根据语种的特点和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对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进行探讨,从中不难发现,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能够在言者和听者之间更好地表情达意,使语言表达更自然、得体,从而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

自1965年美国学者Za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提出模糊的概念和理论至今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内外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其研究也已经跨越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并实现了该理论在一系列学科,诸如文学批评、语言学、心理学及哲学领域里的迁移。但是,在诸多论述当中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学者对模糊语言的概念认识不清,有随意扩大或缩小其外延的现象。毋庸置疑,准确理解模糊语言的概念将有利于该领域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本文的课题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理解模糊语言的概念以后来分析模糊语言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发掘天气预报中模糊语言的应用方法和语用功能。

二、模糊语言的概念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的使用中。在模糊学的大家庭里,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数学、模糊系统理论和模糊推理等分支虽然对模糊性关注的角度不同,但就模糊性本质的认识则大同小异。国内第一部对模糊学这个横向学科的各个分支作简单介绍的《模糊学引论》将模糊性与近似性、随机性和含混性作了区别,认为模糊性是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是“事物在性态和类属方面的亦此亦彼性,亦即中介过渡性”(苗东升,1987)。

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有模糊语言这样的概念,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

由此可见,模糊语言具有两重性特点,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

三、模糊语言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及语用分析

(一)天气预报用语的模糊成因

1.现有预测技术无法做到完全无误

天气是指一定区域范围瞬时或一段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气象信息预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不够系统深入,气象观测网络无法做到疏而不漏,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尚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再加上预报员之间经验及水平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因而预报时语言的适当模糊化成为其必然选择。

2.气象记者“超前新闻”抢报心理

在大众传媒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气象记者或节目主持人时常存有超前播报气象预报的心理。这里所说的“超前新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少数记者或主持人听到风言风语的消息,如哪里刮大风、哪里下冰雹等,没有亲眼所见或未加核实,只凭道听途说或凭空想象来写作或播报气象新闻;二是指其本身就置身于某一特定的天气情况下,以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从业经验,亦或者是片面采访随意作出结论,气象预测性信息,如“明日将有大幅降温”、“本周末杭州持续高温”等。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这样的报道因其数据和细节不足、权威性不够,在关键新闻事实上总是一笔带过或含糊笼统,报道的过度模糊化使读者或观众常常陷入云里雾里。

3.媒体有意模糊相关信息规避风险

对于气象新闻,大众传媒的把关人时常会从一系列的可用语言中选出自认为合适的模糊化信息来编辑,以规避报道不准而可能带来的风险。毕竟,受众往往忽略绝大多数天气预报准确时带给自己愉悦或有所得的过程,而记住预报不准给他们造成不愉快的经历。长期以来,一些媒体把关人经常在气象新闻中使用模糊用语与受众“追迷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媒体可能遭遇的社会负面评价,却也使得“气象八股文”频频见诸报端。

(二)天气预报中的模糊语用分析

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对顺应论的阐释,可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顺应性理论认为:当人们不愿意做到更准确时使用模糊语言,即故意使用,如:roughly,approximately,about,around,or so,at least等。这类范围模糊限制语可对事物作出一种不确定的估计,或提出初步的看法。使用这些模糊限制语的原因,是说话人不想把话说得太绝对,以免客观情况发生意外。说话者故意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顺利实现交际意图,为了顺应不同的语境及心理情感因素。根据顺应性理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模糊语言是说话者进行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的结果,有一些选择是不自觉的,而另一些选择可能有强烈的意图。Verschueren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而顺应性则是指语言能够让使用者在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Verschueren对语言的这种划分对分析天气预报中的模糊语言很有帮助。模糊语言的使用一般基于四个原因:a)记忆丢失――说话者忘记了准确的词;b)语言本身没有合适的准确的词,或说话者不知道它;c)话题本身不需要准确,具有接近或表征的词语就可以完成;d)选择模糊语是为了有意保持某种氛围(Channell,2001:8)。对天气预报语言来说,由于其特有的敏感性和对受众的关联度,因此,在使用时有不同于其它语言的特点。

1.有意模糊相关信息以规避风险

语言的变异性说明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天气预报的播报者会从一系列的可用语言中选择自认为合适的模糊性语言来使用以规避预报不准确所可能带来的风险。语言的选择和双方的认知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既然是天气预报,就有可能出错。受众往往忽略绝大多数天气预报准确的时候带来愉悦或有所得的过程,而记住预报不准给他们造成不愉快的经历。

如2008年的某一天,一位郑州的出租车司机听到河南省天气预报员说当天无雨,他为了早点出车,一大早就把被子晾在室外,结果出车没多久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司机气得给广播电台打电话要告省气象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尤其是漏报,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人员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这种由于预报不准所带来的风险迫使天气预报部门采取一定的对策,Channell把这种策略称之为保护性策略。天气预报中选择模糊语言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有意保持某种模糊氛围。

2.机动灵活

模糊语言的顺应具有动态性,即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有动态顺应。动态顺应保证了语言的机动灵活。由于受特定技术和语境的影响,播报者无法准确地说出天气变化的时间、雨雪的数量、风力的强度等,不能把话说得太绝,以免使自己毫无回旋的余地,这时常常用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实现播报的目的。

3.模糊语使天气播报的语境具备了可取消性

语用学主要是研究语境中的意义,而语境的功能就在于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如:“吃过了吗?”这句话如果在不同的语境中说出,就会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选择处理话语最佳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话语最佳关联的过程。而为了对话语作出关联性的解释,就不得不在交际者的现有语境中加入能够使话语具有关联性的假设。可见,表达最终话述意义的效果好坏不在于话语的多少,而在于其语境的关联度是否能满足推理所需的信息。语用模糊在交际中的产生,使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调节,语境效果得以较大程度的凸显,从而大大增加了交际的动态性和丰富性,促成了语境关联的建立,使意义得到显现。由此可见,语用模糊与交际语境存在着互动作用。语境的动态性和可变性使得语用模糊成为可能;另外,模糊语言的使用又总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而听话人也总能从中体会说话人的真正含义。因此,语用模糊并不会影响交际,反而由于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交际双方语境的调节,而强化了交际的认知性和关联性。

天气播报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听取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播报收听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策略选择的认知过程。策略选择意味着说话人有时在某种具体语境中不便直言其意,而需采用语用模糊手段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传递。语用模糊是且其中的一种语用策略,因为天气预报具有不准确性较的特点,难以确定。所以在整个天气预报播报的话术中,播报员总是想以可达到的言语能力范围内来求得最大的话语语境效果。关联并非采用最大话语关联,而是采取最佳关联,即信息处理耗费与语境效果之间的最佳平衡。语用模糊在天气播报中的应用,正是因为播报员运用了这种关联原则。播报员和听众可以通过语境的信息补缺和推理修正作用,在推理中建立起语境关联,使话语语用意义得到显映。

四、结语

天气预报受到现实技术和客观自然环境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天气的变化情况经常无法使用非常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能合理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发挥其在言语功能中的弹性,即可用动态的手法呈现出天气变化的趋势。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播报者在涉及学科领域的预测时,往往不是像人们希望的那样把问题讲得十分肯定,相反,出自探求的态度,或基于自己的推断,或出于自我保护,或出于现有预报技术的限制,他们往往大量使用各种模糊语言。因此,从一个角度看,模糊语言在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口中,又往往成为他们展示业务或学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在遇到预测不定的情况,或者因遭受过挫折而对话题感到把握不大,再加上碍于身份而不得不发表见解时,为了体面,往往设法应付过去,模糊语言也正是他们最得力的言语手段。其实,有不少天气预报从业者对天气预报语言的模糊性感到很无奈、很自省,宋英杰就认为:预报的确是不完美的,但我们需要强烈的自省精神、科学态度和服务意识,因为大家需要尽可能准确、尽可能清晰,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习惯性地在文字上遮遮掩掩,天气预报毕竟不是朦胧诗,所以还是应当尽量正确的来表述事实。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合理运用模糊语言的方法,尽量用最恰当的陈述来表述存在的可能。

参考文献:

[1]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03).

[2]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04).

[3]Zadeh,L.A.Fuzzy 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05).

[4]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Oxford University,2003,(07).

[5]Kempson,R.M.Semantic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11).

[6]苗东升.模糊学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