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赏图 画图 辨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赏图 画图 辨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荷塘月色》一文“情随景迁,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材将其教学知识点定位在了“情”与“景”。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尚未摆脱“美文美教”的教学定势,也没有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新教材就《荷塘月色》教学知识点的定位做仔细的分析,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有的陶醉于“品味文本深邃美学价值”的高度,凌节而施,满堂一言;有的拘泥于“品析文本语言表达特色”的深度,练就了皮毛,失却了灵魂。为了打破上述教学定势,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笔者以杭州市中职语文届首创的“一点一问一活动”教学模式为指引,合理运用“图解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赏图――画图――辨图”这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和思辨中去解读文本,去品悟“情”与“景”丰富的互生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一、“图解文本法”在《荷塘月色》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选择性课改背景下诞生的浙江省中职语文实验教材(高教版),以催生“动态课程”和“有趣、有料、有种的课堂教学”为目标,讲求“输入输出、内外兼修”,注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思辨式互动。教材的要求新颖而不乏高度,而笔者的调查结果又显示高一学生对作者朱自清和散文的相关知识只是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比较容易感受文中的“景”,也能机械地理解“景”与“情”的互生关系,但由于阅读面不够广、社会阅历浅,所以理解文章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更糟糕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为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笔者对“图解文本法”在《荷塘月色》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做了如下设计。

赏图引文、激趣生疑一画图解文、落实重点一辨图破文、化解难点

这一流程侧重搭建有趣而有效的互动平台,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关照生活,内化自我,提升素养。

1.赏图引文,激趣生疑

作为一篇近乎“即读即懂”的传统美文,《荷塘月色》很难引起中职学生的关注。因此笔者设计了“赏图识情”的导入环节:依次出示图片1――“初夏草原”和图片2――“冬日残荷”,让学生分别谈谈:①自己的“赏图实时心情”如何?②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赏图实时心情”?通过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起了学生的主动思辨。由此,教师就可以引出本课的“教学点”――《荷塘月色》:朱自清笔下的“景”与“情”。

2.画图解文,落实重点

在成功导入之后,笔者开始实施第二个步骤――“画图解文、落实重点”。毫无疑问,画图对中职生来说并非易事,也不是本节课的“要事”。李海林教授说:活动教学的最大魅力在于“意在此,但活动却在彼;活动完成得越好,越能有效地实现其意”。可见,“画图”环节的设计必须要力求精准、精炼、有趣、易操作。为此,在课前笔者已经布置了“一句话概述课文内容”和“寻找行文线索”的任务,在画图之前让学生进行抢答,意在为提升画图的实效性作铺垫。然后布置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给《荷塘月色》一文画插图。为了聚焦“情”与“景”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笔者分发给各学习小组的是一张“有底图”的大8K的铅画纸。给出这样的坐标图,既避免了学生在信息搜索等“低端活动”中耗费过多的时间,又能为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思维活动提供有效的引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度“有底图”的铅画纸分发下去之后,笔者对各小组做如下统一要求:

①给《荷塘月色》画插图――在坐标图上,用红、蓝颜色笔分别画出作者夜游荷塘的“情变”曲线与情随景迁的“景变”曲线;②完成之后,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情”线、“景”线,并陈述理由。

设计“画图解文、落实重点”这一步骤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画曲线图这一“陌生化”的教学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本已熟悉的文本的二次好奇心理,进而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状态下主动研读文本,了解“景变”与“情变”的关系以及“情景交融”的特征,真正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上台交流环节的设定,就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落实情况。

3.辨图破文,化解难点

通过“画图解文、落实重点”这一步骤,学生了解“景变”与“情变”的关系,明白了什么是“情景交融”。但为了让学生达到深度的“了解”和“明白”,笔者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又安排了“找茬”活动――让小组之间互相“挑刺”和争辩,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瞬间被激活,热烈、频繁的互动,既活泼了课堂,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在“找茬”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插图上又有了新发现:所谓的“情景交融”,并非如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情线”和“景线”的起伏变化是高度一致的。面对这种“必然生成的困惑”,笔者顺势实施了第三个步骤――“辨图破文、化解难点”。具体的操作如下。

首先展示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学生画的插图(图),接着抛出问题:如何理解“情”线与“景”线的离合关系?

由于“图”的可感性很高,学生通过辨图和朗读与之对应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很迅速、很直观地破解了以下两个教学难点:“景”与“情”的相合是以喜乐写喜乐,叫“正衬”;“景”与“情”的相离是以喜乐写愁苦,叫“反衬”。“情”与“景”之间丰富的互生关系,在“辨图”这一步骤里被学生“秒懂”,这就是“图解文本法”的优势所在。

二、“图解文本法”在《荷塘月色》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1.创设“动态课堂”,呵护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其实,精美的散文又何尝不是如此!《荷塘月色》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具有无穷解读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图解文本法”,很好地创设了“动态课堂”,呵护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2.搭建“点赞”、“找茬”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文中说:“一篇文章做成之后……它也好比一片自然风景,观赏者要拿自己的想象和情趣来交接它,才能有所得。”这个“交接”的过程需要良好的思辨能力。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借助“图解文本”的方式,连续搭建有趣、有料、易操作的“点赞”和“找茬”平台,让学生在“嗨翻天”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小结

通过“赏图引文、激趣生疑一画图解文、落实重点一辨图破文、化解难点”的设与实施,笔者不敢说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多大的改观,但至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的信息反馈能生动而真实地说明:舍弃传统的教学定势,采用“一点一问一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用好“图解文本”的方法,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变得十分可爱。

当然,在图解文本的过程中,如何让“图”这一载体变得更丰富、更有趣、更有利于教学,这是我们始终要努力去研究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