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烟云过眼”与“子孙永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烟云过眼”与“子孙永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人赵汝珍曾有言:“夫讲求古玩,本为无聊行为,以有用之精神,颠播陈死人之身后遗物,毫无裨益于现在之国计民生,社会之所不取,人类之所不能同情者。”

古玩的确可宝可贵,但收藏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收藏理念,不可过度沉迷其中,否则就会为社会之所不取,人之所不能同情。

比较可取的收藏理念是“烟云过眼”,也就是说对于收藏之物要有得之即去的脱俗心态,要有一份淡泊和平常心,保持足够的理性。

“烟云过眼”的收藏理念为历代藏家所推崇,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北宋时期的米芾。

米芾在其著述《画史》中提到:“今人收一物,与性命俱,大可笑。人生适目之事,看久即厌;时易新玩,两适其欲,乃是达者。” 爱古玩,好收藏,本来是一件雅致之事,但到手一件作品时,竟然像对待自己的性命一样去珍惜,就有点可笑了。只是生活中拿来悦目的东西,看久了也就厌烦了,对此要豁达一些。

清代学者钱泳在其《履园丛话》中,也劝世人对于藏品应有一种“云烟过眼”的态度。原本是“云烟过眼”,看过之后也就过去了,如果因为贪恋而生觑觎之心,就变雅事为恶俗了。试观自古以来的收藏家,从来没有数百年之后子孙还能承传留存的。

希望藏品世守下去的收藏家,要以明代的项元汴为代表,他经常在所藏书画作品之上,题写或者钤盖“子孙永宝”等标识,可见“好之笃,嗜之深”。

其实,“子孙永宝”收藏理念远要比“烟云过眼”早得多。如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常见到此类的说法,《班簋》的“子子孙孙多世其永宝”、《壶颂》的“子子孙孙宝用”、《虢季子白盘》的“子子孙孙,万年无疆”等。这些青铜器多是在主人获得胜利或赏赐后制作的,其一主要目的就是要传之后代,因为这样可以在子孙永宝用的同时,也能将这份家族的荣光永远传承下去。

在艺术藏品“子孙永宝”的世守过程中,族中子弟无改于父之道,守有先辈故物的现象,体现出传统宗法社会中一种绵延不绝的孝道。如江南一带的收藏世家,后世子孙向来以善加守有其祖辈所藏而不至散失,不辱没其收藏家风为人生追求,并将之视作子孙孝贤的一大标志。

不可否认,“子孙永宝”的收藏理念具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由于此理念的存在,使得藏品能够流传有序,且多数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对于后世的艺术品鉴定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子孙永宝”理念的存在,使得一些珍贵的艺术品能够长久收藏,不会在短时间内多次出现在艺术市场上,对于艺术市场的稳定有着一定的作用。

然而,让项元汴等此类“子孙永宝”的藏家遗憾的是,想要藏品 “子孙永宝”的世守下去,只是一种愿望罢了。

项元汴生在天下承平的时代,靠着雄厚的财力,法书名帖、鼎彝奇器、三吴珍秘等归之如流。每得到珍品名迹,定会钤盖累累印章,并载其价于楮尾,珍视之情,溢于言表。本指望这些珍藏之物能够子孙长守,却因为战祸而散失殆尽。如果收藏之初能以一种“烟云过眼”的态度对待,也不至于留下如此遗憾。

更让人遗憾的是,后世的收藏家不以此为戒,保有“云烟过眼”的闲适心态,而在收藏活动中,大行“子孙永宝”之道。

如果深究其中的原因,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的家族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从古至今,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再加之“好之笃,嗜之深”,难免就要“子孙永宝”了。

可是,像项元汴这样的大收藏家,所藏之物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流散殆尽,想要做到“子孙永宝”的世守,真不是那么容易。

这或许就是收藏的规律,“大宝不敢久留”,也久留不得。

“然则一画之微,迟早得失,尚有定数,可以委心任运矣。”既然迟早都是要流散的,何不以一种洒脱的心态处之,再可珍可宝的藏品,无非“烟云过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