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没落贵族的最后一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并驾齐驱,共享第一大报荣耀
《中国时报》创刊于1950年,原称《征信新闻》,后改称《征信新闻报》。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成长,报纸发行与广告同步起飞,《联合报》靠社会新闻崛起,逐渐超越台湾的《中央日报》,取得第一大报地位,《征信新闻报》当时只能算第三大报。1968年《征信新闻报》改名《中国时报》,宣示与《联合报》抢夺第一大报地位的决心。余纪忠董事长的文人背景使《中国时报》报风比较偏向自由主义,也比较勇于与当局对抗,譬如1970年代,台湾艺文市场由台湾政界控制,年轻本土作家几无任何发展空间,“中时副刊”率风气之先,大量发表年轻本土作家的作品,保守派则通过《联合报》的副刊发动大规模批判行动,史称“乡土文学论战”。这场论战造就许多本土作家。《中国时报》的自由主义色彩由此与《联合报》有了明确的区隔,广受知识分子与年轻人的喜爱。《中国时报》也逐渐与《联合报》并驾齐驱,共享第一大报荣耀。
声誉与业务的最高峰
李登辉时代推动“修宪”,党内陷入“公民直选”或“委任直选”的争议,保守派支持“委任直选”(指两阶段投票,公民先选出政党代表,再由政党代表选出“总统”)与李登辉的“公民直选”主张对抗,《中国时报》基于民主理念力主“公民直选”,自由主义色彩更为鲜明。这段时期是《中国时报》声誉与业务的最高峰,广告收入可用日进斗金形容,政经地位无与伦比。
“苹果化”未得到读者认同
李登辉第二任期,鼓吹,《中国时报》与当道渐行渐远,《自由时报》趁势崛起成为第一大报。2003年《苹果日报》登台,发行量与广告营收迅速超越《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时报》成为第一领先群,《中国时报》沦为第四大报。2007年《中国时报》缩减地方新闻编制,共裁减600名员额,约为《中国时报》总员额的半数,并增资15亿元大幅改版,以《苹果日报》特有的大标题、大图片、浅显易懂的文字风格试图亲近读者,但有识者多持负面反应,认为是东施效颦,并忧心“苹果化”后,反而失去长期喜爱《中国时报》浓浓中国情、淡淡自由风的忠诚读者。果然“苹果化”的《中国时报》未得到读者认同。
精英报有多少可行性
2008年6月份,《中国时报》再度精简组织,并宣称改走精英报路线。所谓精英报,则是指明确以高社经地位、高所得、高教育程度、高国际观、高社会参与度的社会精英为读者对象,中低以下阶层的读者则予割舍。
可是,何谓精英?台湾精英人口有多少?规模能否支持一家报纸的营运?想清楚这些问题后,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精英报有多少可行性。再深入思考,精英报是供社会精英阅读,精英报应该比大众报拥有更丰富多元的信息、严谨深入的分析、鞭辟入里的评论,但《中国时报》已多次裁员,流失许多资深记者与编辑,缩小的编制、残留的人才能否支撑一份高质量的精英报?
分析当今台湾报业市场,《苹果日报》与《自由时报》各拥主力市场,《联合报》与《中国时报》市场趋近,《中国时报》改走精英报路线后,内容如不能明显领先《联合报》,市场对其的响应将非常残酷。不过,也有一些企业经过残酷的组织再造后,又重新奋起,只看如何作为。
走过光辉的《中国时报》,老兵凋零乎?英雄再起乎?
《中国时报》是不是一个没落的贵族,正日薄西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