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哈姆莱特与高觉新矛盾性格原因之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哈姆莱特与高觉新矛盾性格原因之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与巴金笔下的觉新都是特定时代下典型的矛盾形象,借此对当时社会进行批判式反思,表现理想与现实的人生之困中对人的命运及人生意义的关注的主题。他们均为思想交替时期的远离人民群众的上层社会青年,以不同的方式在社会环变迁、既定的特殊身份、亲人施压中表现内心世界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搏斗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的情感。文章从平行研究的角度跨越式分析二者矛盾性格原因比较

关键词: 哈姆莱特 觉新 矛盾 性格 原因

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哈姆莱特》和中国作家巴金作于之后的《家》均表现了新旧思想交替下,具有新兴思想的青年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以个人的力量和方式进行思考和反抗并走向毁灭的悲剧命运。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一个处于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黑暗矛盾中挣扎的人文主义者典型。觉新生活在东西文化相互撞击、封建传统观念与科学民主思想激烈交战的五四时期,却是一个深受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矛盾的悲剧典型。二者的矛盾性格共同的原因表现为生活在新旧思想交替的社会环境中,背负着既定的身份和亲人的压力。

一、思想交替的社会环境

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德国威登堡大学的一名学生,受到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熏陶,对世界人生爱情和友谊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①然而一旦出现刺激因素,新旧思想交替的特点就会立马显现,比如哈姆莱特与父王亡魂相遇后的内心独白:“是的,我要从我的记忆碑上拭去一切琐碎愚蠢的记录、一切书本上的格言……一切过去的印象、我的少年阅历所留下的痕迹……”②当初的“快乐的王子”的人文主义思想不自觉地压抑着先前无意识中的旧的基督教精神和以“上帝”为指向的价值取向,而一旦出现刺激因素,二者矛盾就立马激化。

青年觉新在新式学堂读书,在形成的自由、民主、开放的思想潮流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多姿。“”后,觉新和觉民、觉慧一起读报,“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地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③但新思想激情过后,依然需要恪守旧有思想的儒家宗法家族以“孝悌”为轴心的等级人伦秩序。与哈姆莱特不同,在迷惘之中他试图将两种思想中和,但事与愿违,思想和行动分离,意识和意志分离,在新旧两种力量中委曲求全,不断妥协。

二、既定的特殊身份

哈姆莱特作为丹麦王子,在生父暴死,母亲易嫁叔父,叔父篡位种种人生大变革的过程中感到“人世间的一切在我来说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芳草”④。与“快乐的王子”时期形成鲜明的对比。他采取“装疯”这一耗时的方式试探叔父克劳狄斯并借助“戏中戏”试探叔父直到其丑行彻底暴露,其犹豫的性格可见一斑。但即使到叔父在做祷告这一报仇的最佳机会摆在眼前时,哈姆莱特也没有动手,内心矛盾陡升:“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⑤在暴露犹豫软弱性格弱点的同时,却能感受到作为王子的哈姆莱特若此时的矛盾至极的心情,杀掉克劳狄斯可以逞一时之快,但其身边还团结着大批邪恶势力不容小觑,新王的死势必会导致政权动乱,况且与他“重整乾坤”的理想背道而驰。所以,哈姆莱特再次陷入矛盾之中,他以现在杀死克劳狄斯实为送他进入天堂为借口,在此拖延复仇时间,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复杂的内心矛盾。正如弗朗西斯・兼特尔曼对哈姆莱特矛盾的形象评价道:“他好冲动,又富于哲理;受损害时很敏感,但要反抗又畏缩不前;他精明,而缺乏策略;他充满孝心,但长亲受欺辱自己反而软弱无能;语言上大胆妄为,行动上优柔寡断。”⑥

觉新作为封建大家族的长房长孙,既定的身份业已意味着觉新不可能自由地发展自己,只能按照别人为他决定的方式去生活。只能遇事妥协牺牲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奉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家庭。所以,觉新在父亲的安排下放弃升学,以抓阄的方式选择结婚对象瑞珏,放弃与青梅竹马的梅的姻缘。觉新说:“我一生就这样完结了。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做一个牺牲者……我跟你们一样,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都被人打破了……同时,我也觉得除了牺牲以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⑦正是因为五四新思想唤醒了觉新被忘却的青春,而且他明知旧制度及其思想体系正处于崩溃之中,大家庭不断衰落,旧观念日渐瓦解,家庭内部的矛盾不断滋生,他所奉为行为准则的儒家思想已不能畅通无阻。然而长房长孙的身份使他不能也不愿思考,宁愿生活得像个傀儡,除了躲避外没有任何办法不使自己的心继续忍受痛苦的矛盾的煎熬。虽然到帮助觉民逃婚、觉新出走,但始终将自我放在首要的位置上,相比哈姆莱特“装疯”等待时机的反抗,从既定的身份上说,哈姆莱特比觉新走得更远。

三、亲人的施压

哈姆莱特从接受父王鬼魂的托付之时,就从昔日“快乐的王子”向“忧郁的王子”开始转变。从伦理道德层面,作为父亲独子,为父报仇天经地义,然而哈姆莱特面对的报仇对象不仅是一国之君,而且是自己的叔叔和继父,忍受着辜负父王鬼魂放弃报仇的耻辱和忍受世人指责陷入不仁的境遇的双重矛盾的折磨。

面对从前心中的庇佑自己的圣女形象的母亲,他爱母亲,而母亲却在亡夫去世后的两个多月里就嫁给了篡位的叔父,给予哈姆莱特更沉痛的打击,他开始恨母亲,却无力撕毁这样残忍的结果,母亲在哈姆莱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给幼年的他最早的对女性的认知并作为最初的参照系统存在着,所以在哈姆莱特陷入迷惘后,他对女性的认知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判断,进而怀疑恋人奥菲丽娅的贞洁,并对她恶言相向:“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卖弄你们不懂事的。”⑧最后遭遇重重打击的奥菲利娅精神失常自尽而亡。

觉新的多重角色使他扮演了一个承受巨大压力的形象,在压力中矛盾着,形成人格的分裂。作为高老太爷的长孙,父亲的长子,他要保证这个封建制度下的大家庭中人人都可保全;作为叔婶的侄儿,要尽量照顾每个人的利益,尽量不得罪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作为觉慧、觉民的兄长,面对兄弟的不被理解,觉新无奈表示:“你们可以反抗,可以脱离家庭,可以跑到外面去。……我呢?你想我能够做什么?我能够一个人逃走吗?”⑨他只能在从中不断周旋,尽管需要牺牲自己的幸福;作为瑞珏的丈夫,他深感愧疚但无力保护。在维护封建制度和保全妻子的矛盾中选择前者,导致在血光之灾的无稽之谈面前妥协到让瑞珏到郊外生产,结果瑞珏难产而死。在处理梅和瑞珏的感情问题上的矛盾时,他的犹豫软弱甘愿做礼教的殉道者,致使两个女人正逢青春而没有青春的悲剧。因此,对于觉新,巴金在《家》中对其评价道:“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青年。”⑩这种双重性格使他充满了矛盾,也促使他形成了“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人生哲学。

刘再复认为:“作为最复杂事物的人的性格世界,其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现实性语言和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实事上人的性格世界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11}正是这样一种立体网状结构和界限的模糊性才构成了哈姆莱特和高觉新两个具有高度审美意味的矛盾性格。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均处于社会思想变革之中,由于特殊的身份而承担特殊重任,并在亲人的主动或被动的施压中饱受矛盾心理的折磨,他们最终悲剧性的选择典型性地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下人的悲剧。

注释:

①④⑤⑧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②③⑦⑨⑩巴金.巴金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⑥弗朗西斯・兼特尔曼.戏剧批评[M].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1980.

{11}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