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经外环口在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经外环口在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分析下腹横纹微小切口外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疗效及体会。方法:选取8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研究组采用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经外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2个月后复发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39例,有效率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例、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腹横纹小切口; 小儿腹股沟疝; 外环口入路; 临床效果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的统称。据统计,该病在我国小儿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1.5%~3.0%,且该部分患者中以腹股沟斜疝最为常见,占全部腹外疝90%左右[1]。一般该病多由于在胚胎时期,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所致[2]。对于此类患者,手术方法是常用的治疗手段,而传统的手术一般是采用平行于腹股沟韧带斜切口进行手术。但是,该手术造成的创伤大、切口长、手术时间长等缺点,也破坏了小儿腹股沟的正常解剖结构,易出现术后并发症、易复发[3]。下腹横纹小切口是一种新型微创型手术方法,该法具有效果好、速度快、治疗彻底等优点[4]。现选择82例腹股沟病患儿分析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的具体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2月-8月期间收治的8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患儿经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患儿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初次诊断,无手术及其相关的禁忌证,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研究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8±1.2)岁,病程(8.6±2.1)个月。对照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5.1±1.4)岁,病程(8.5±2.3)个月。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手术:静脉复合麻醉,平行于患儿的腹股沟韧带处做3 cm大小的切口,逐层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找到灰白色的疝囊并将疝囊进行高位结扎,修补患儿的腹股沟管前壁,再将创口进行逐层缝合,以纱布覆盖创面防止感染。术后予以抗生素防止感染。

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经外环口治疗术:下腹横纹处做1.5 cm大小的小切口,使用血管钳进行钝性分离腹外斜肌腱膜。暴露腹外斜肌腱膜浅层并向耻骨结节外侧上方进行牵拉,使外环口充分暴露。向上提起提睾肌,于精索前内侧分离至内环口处找到灰白色的疝囊,将其打开并寻到疝囊的褶皱。分离精索血管与输精管,剥离疝囊以进行高位双重结扎,并将多余的疝囊进行切除后,复位精索及,内翻缝合皮下组织,缝合切口。术后予以抗生素防止感染。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并按恢复情况进行分级:显效:术后患儿的症状消失,短时间内后身体逐渐恢复正常;有效:术后病患症状逐渐消失,但仍然有少量不适,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无效:在手术治疗完成后原有症状未减轻或加重,复查时有复发的表现。总有效=显效+有效。同时统计患儿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率的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满意度评价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39例,总有效率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例、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974,P=0.001);统计研究组对治疗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272,P=0.001),具体结果见表1。

2.2 患儿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现并发症阴囊水肿2例,对照组出现阴囊水肿3例、血肿2例、切口感染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791,P=0.001);2个月后复查患者,研究组复发1例,占2.4%,对照组复发4例,占9.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854,P=0.001),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在小儿外科是常见病之一,其原因多为在其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造成,小儿在哭闹时可致腹压增高,同时腹股沟区肌肉腱膜组织较薄,进而造成腹腔脏器突入鞘突形成的先天性斜疝[5-6]。一般由于在发育过程中右侧较左侧下降速度慢,因此在临床中也以右侧斜疝多见[7]。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逐步完善,腹肌肌力逐渐增强可自行愈合,在儿童早期可不需手术治疗待其逐渐自愈。但对于不可自愈的腹股沟疝则需手术治疗。其目的是为解除鞘状突未闭的状态,以人工施加影响使其闭合[8-9]。但治疗时也应注意保护腹股沟的正常生理结构。小儿腹股沟区的发育尚未完善,与成人相比,小儿的腹壁薄,层次不分明,尤其精索及输精管较纤细,术中因不易辨认而极易造成此处的损伤,因此必须熟悉小儿腹股沟区的局部生理解剖特点,具有良好的手术操作精细度[10]。传统经腹股沟韧带切口的手术较常被应用于治疗,但该手术方法易形成术后阴囊水肿、血肿等,影响患儿中远期正常发育[11]。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的手术方法是在外环口上方的皮肤自然皱褶处选择切口,处于朗格氏皮肤纹理线上[12]。因此该手术的过程中对组织分离少,损伤小,患者在术后的出血也少,恢复较快。与成人比较,婴幼儿的腹股沟管短,且与腹壁近似垂直,内外环在腹压增加时几乎重叠,因而通过下腹横纹小切口经外环入路可以游离疝囊至内环处,从而实现疝囊的高位结扎,且在此过程中由于未切开腹外斜肌膜,因此对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损伤降低,避免了因神经损伤造成的疝复发[13]。

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经外环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良好,由于手术过程中的切口长度较小,因此造成的外观影响较小且痛苦小、恢复较快,尤其是对于小儿,可以增加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小切口也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感染率,切口可以快速愈合[14-15]。与传统的经腹股沟斜切口手术入路比较本手术的优点较明显:首先,该切口位于下腹横纹处,可以使切口尽量小且隐蔽,术后瘢痕小;其次,手术及住院时间与传统术式比较明显缩短,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再次,此术式不必切开腹股沟管、游离精索,从而保持了腹股沟管的局部解剖的生理性完整,同时也可有效避免手术操作分离组织过多,而造成的神经、输精管及精索等结构的损伤,直接降低了术后出现阴囊水肿、血肿等并发症概率;最后,目前应用已有的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设备昂贵、技术要求较高,因而成本也较高,而该术式所需手术器械简便、手术技巧要求低,因此可在大部分医院推广实施[16]。在本研究中,研究组综合治疗总有效例数39例,总有效率为95.1%,明显高于对比组的治疗总有效例数32例,总有效率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经下腹横纹小切口经外环口入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显著,其切口长度较小,疗效确切,对患者治疗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中远期复发率降低明显,能显著提高疗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敖建平,向川南.腹股沟皮纹小切口与传统法行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9-10.

[2]张韶峰.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2):251-252.

[3]苏忠诚,宁红伟,姜远平.下腹正中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双斜疝126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65-67.

[4]卢安平.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0例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2):122-123.

[5]许沈南,卢旭生,张伟亮,等.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经外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2014,6(19):74-76.

[6]万翊.经内环投影小横切口治疗小儿斜疝[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5):92-93.

[7]倪杰.小儿腹股沟斜疝横纹微小切口术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8(33):52.

[8]周健,胡景元,王瑞华,等.经下腹横纹小切口与腹股沟斜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7(2):106.

[9]陈耀堂,张志华.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13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9,31(4):368-369.

[10]郑磊.微创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98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8(18):120-121.

[11]周恒.基层医院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6例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3):354.

[12]韩晓军,欧扬,苏梅,等.经内环口下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15-116.

[13]傅朝春,张杰.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9):54-56.

[14]欧小勇,王家文,韩丽娜.下腹部小切口经腹疝修补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对比研究[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4):55-57.

[15]陈争光,吴翠云.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5例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6):627-628.

[16]毛锡金.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41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7(21):54-55.

(收稿日期:2014-09-11) (本文编辑:周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