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旱田土壤松免浅耕作模式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旱田土壤松免浅耕作模式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从1986年着手对旱田土壤耕作模式进行研究,针对本地自然状况、传统耕作方式的弊病及防御旱涝灾害等方面提出了建立本地区旱田土壤耕作模式的原则和松免浅为内容的耕作模式。经实践收到了增产16%和亩节本降耗34圆及减少水土流失的经济、环保效益。

[关键词] 耕作模式 伏秋轮耕 深松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69-01

一、土壤耕作模式的提出

1.从气候土壤条件对种植业的影响提出 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市辖汤原、桦南、桦川、富锦、同江、抚远及佳木斯市郊等7个县(市、郊区)。全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力一般为6―7级,风力最大可达30―35.5米/秒。春季大风占全年70%。春季降水量较少,一般在80毫米左右,占全年15%。全年降水量为316―742毫米之间 。主要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53%。全年稳定10°C以上积温为2590°C,总计为133天。土壤有7个土类:暗棕土类占3%(指耕地占的比例,以下同)、白浆土类占15.8%、草甸土类占38.1%、黑土类占30.7%、沼泽土类占0.6%、水稻土类占6.4%,还有泥炭土类等。耕地主要土类为草甸土、黑土、白浆土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种植业,必须进行有效的耕作,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耕作模式。

2.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弊病提出 佳木斯市农业生产已从人畜耕作进入了机械化阶段。但长期以来小型机械耕作的多,翻耙形式的耕作多,耕深不够,形成了坚硬而上移的犁底层,致使土壤不保墒、地力下降,作物根系不发达。同时还有部分农民思想上因循守旧,怕花钱而不愿意整地,使得土壤板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改革耕作方式,建立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耕作模式。

3.从种植业春播的灾害性天气提出 佳木斯市降雨集中在7、8月,十春九旱,春播底墒不足,出苗难、保苗难,必须建立土壤水库,蓄秋冬降水,使秋冬降水转为春播底墒,必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耕作技术,建立以深松为主体的耕作模式。

二、建立土壤耕作模式的原则

1.针对春季大风和7、8月集中降雨天气,以预防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为原则,实施保护性耕作模式;

2.针对十春九旱,秋冬降水流失的自然状况,以防春旱、抗秋涝,防御自然灾害为原则,实施积留秋冬降水为春播所用,蓄水保墒耕作模式;

3.针对年年耕,成本大,收益低的问题,以高产增收提效为原则,实施节本增效耕作模式。

三、土壤耕作模式的内容

鉴于上述具体情况和三项原则,佳木斯市旱田土壤耕作应建立松、免、浅轮耕基本模式。松,即深松;免,即免伏秋整地;浅,即表层土壤耕作,包括旋耕、灭茬、耙耢、灭茬性质的浅翻等。

1.基本要点:A三年为一个轮耕周期,在同一块耕地上,第一年进行深松耕作;第二年不进行整地耕作;第三年进行表土耕作,既可实现蓄水保墒的作用,又可节约机耕费。B提倡伏秋整地,避免春整地,以蓄储秋冬降水,秋墒春用和防止春耕散墒。C坚持技术标准,翼型深松耕深达到35公分、全方位深松耕深达到45公分;松碎起压连续作业,不得脱节。同时要掌握宜耕期,适时宜耕期耕作,不可强耕。

2.配套措施:一是轮耕轮作轮肥三结合,提高综合效应;二是配合实施联合整地技术,深松后地块进行旋起施压复式作业,减少机车进地次数,减轻土壤压实程度;三是推行秸杆粉碎还田和免耕播种技术。一方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另一方面提质增收降耗,讲求效益。

3.耕播流程:A玉米、高粱等硬茬耕播流程,采取秋天灭茬整地(秋涝年份亦可早春灭茬整地),春天顶浆适时垄底(上年的原垄)平播,苗期中耕复垄;B麦豆小杂粮等茬耕播流程,伏秋深松后旋耕,春天适时顶浆平播,苗期起垄,或伏秋深松后旋施起压,达到待播状态,春天适时顶浆播种;C免耕播种流程,采取机械收获(包括玉米)秸杆粉碎还田,春天采用免耕播种机顶浆适时原垄播种,玉米可站竿收获,春碾压耢,免耕机播种。

4.配套农机具:可选用全方位深松机、翼型深松机、高速组合式旋耕机或组合式灭茬整地机、秸杆粉碎还田整地机、施肥起垄机、各种规格免耕播种机。

四、土壤耕作模式的后效

佳木斯市从1986年开始研究土壤耕作模式,先后实行翻松耙轮耕模式、松翻耙(旋)和以深松为主体的黑色革命耕作模式,到2001年已基本形成了松免浅轮耕模式。实施这种耕作模式以后,一是提高了粮食产量。2002年麦豆玉米三大作物平均亩产250公斤,比1985年的142公斤提高了76%;二是降低了生产成本。每三年期间节约一年整地机耕费,每亩15圆;同时节约春播坐水种用水成本,每亩2车、4圆钱;节约坐水种多耗人工0.5个、15圆钱。三是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陈立春,男,(1962.2.8-),工作单位:佳木斯市农委农机办推广站,副高级工程师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旱田土壤耕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