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想主义者的科学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说:“我觉得果壳网在做一个我想象中的、虚拟的大学,我希望年轻人能在这里分享、学习,和获得知识,同时结交好友。它现在还刚开始,慢慢的,就像一个校园,我希望被我们来建设、成形。”
想象、虚拟,好像一切仍处在虚无飘渺的畅想当中,并以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存在着。这在另一个层面,也让人们理解了为什么网站的名字是“果壳网”,而不是别的什么。因为网站的名字是取自《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这句话本身不就颇负理想主义的色彩吗?
作为神经生物学的博士,他并没有向大多数人那样选择去科研院所或是出国深造,而是决定去做一名科学专栏的自由撰稿人。科学向来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而姬十三却以一种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语言将科学知识娓娓道来。然而,一时的终究抵不住来自内心深处的渴求。他渐渐地对专栏作家的身份产生了厌烦,觉得没有尽头。
这时,他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希望建立一个能够将科学写作者联系起来的论坛。他说:“多人协作的作用与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完全不一样的,且不易放弃。写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科学这方面人很少,能得到别人帮助很重要。”
就这样,科学松鼠会应运而生。之所以取名“科学松鼠会”,是因为他们将科学比喻为坚果,内核有营养而外壳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这是不是又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展现呢?
在松鼠会当中,大家畅所欲言,并以一种清新、娱乐、巧妙的文字形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演绎了出来。一时间,松鼠会的人气快速的攀升。并且成为了“年度中国科普十大事件”之一。此外,姬十三还将文章合集出版《当彩色尝起来是甜的》,这本书也很快成为了科普畅销书。
“我的确得到了一些我想要的东西。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幸运的东西,你的时间点是对的,因为经常会有人做一些先锋的、前卫的事情,但因为他做的太超前了,就失败了。”姬十三感慨的说。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是姬十三认为松鼠会成功的原因。然而,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和敢做的勇气,幸运之神恐怕就是想降临也降不下来吧!
“松鼠会的构架决定了不能满足一些更大的期望, NGO组织有优势的地方,比如大家都特别愿意出力,能够团结很多人的力量。劣势在于负责的人很少,做大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商业组织起步比较难,一旦上了轨道,会获得比较大的资金支持,空间会更大。不同模式适合做不同的事情,NGO适合做一些传统公益,帮助弱势群体填补社会空白,商业适合做一些大的事情。”这一番言论表明,他似乎又有了新的想法。
在新想法的驱使下,果壳网随即诞生。果壳网延续了松鼠会的部分风格,不过内容却更加丰富。
“果壳是一个独特的公司,我们需要走很长的路,我们是一个慢公司。当然任何网站都希望成为一个更大众的网站,但我们核心用户的特质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对知识感兴趣、对知识好奇或者说在生活当中推崇理性思维的人。我觉得这些人是果壳的核心用户,他们共同构成了网站的价值观。”姬十三这样定位果壳网。
在果壳网早期,姬十三想将其打造成科学传播的平台,并通过泛科学内容的讨论,构建一个社区。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用户增长快,不过庞大的用户量却无法直接转变成实际效益。这时,姬十三似乎要为他的理想主义付出代价了。在压力之下,果壳网寻求转型。他们与一些科技品牌合作,为其讲述品牌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商业收入。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收入,但姬十三并不满意。他一直在想,会不会有更好的模式能够将理想与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看来,他并不想放弃对理想主义的追求。
在不断地努力和摸索之下,还真让他找到了一种模式,那就是MOOC学院。MOOC学院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姬十三认识到MOOC学院是一个机会还是因为果壳网的一个小组。2012年底,有一位MOOC课程重度用户,希望在果壳网上面申请一个MOOC小组,并通过小组聚集更多的人一起学习。没想到的是,这个小组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达到了上万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姬十三果断的决定在果壳网上线MOOC学院。为此,他还进行了亲身调研,甚至和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生在宿舍里共同住过几天,就为了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是不是愿意在MOOC学院上面进行学习?调研的结果让姬十三信心倍增。
MOOC学院子栏目很快搭建了起来,里面接连引入了包括edX、Coursera、OpenLearning等多家平台的课程。另外,他还与Coursera进行合作,通过将英文课程翻译成中文,并在播出时采用中英文字幕的方式,使得中国用户可同步学习到国外的课程,
除了MOOC学院之外,果壳网还开展了线下活动“万有青年烩”。果壳网还将媒体品牌“主题站”改版变为“科学人”。并且从去年开始,果壳和nature,science两大国际学术刊物建立了合作关系,增加直接对话科学家的文章比例,同时和中国科协尝试合作“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项目,进一步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