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校训图腾镜像建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校训图腾镜像建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香港八所公立大学(简称“公立大学”)在国内外学界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当前对“公立大学”校徽及校训的综合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结合“公立大学”的校徽图文语料在视觉设计语法理论基础上建立多模态校徽认知意义诠释框架,用以探索“公立大学”校徽建构校训的图腾镜像过程及范式。研究发现,“公立大学”多模态校徽图文包含多元的中西文化特征和浓郁的人文主义特色,能够顺利建构校训精神及其使命的图腾镜像。本研究为深入探索香港高校的形象推介提供了新的考察视角。

关键词:大学校训;图腾镜像;香港高校;多模态校徽

一、引言

大学校训是大学通过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话语培养专业人才及服务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对自身文化传统与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1]校训作为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凝练大学办学的宗旨和特色,承载大学精神寄托和理念传承。校徽是根据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办学过程中沉淀和积累的人文精神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文字和色彩组合一起寓意深刻的图形,是高校形象的重要识别符号。[2]校徽承载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价值内涵,既是大学形象的时代图腾,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前学界对校训和校徽的研究窠臼于狭隘纵向视角和横向维度的宏观总结及抽象概括,从多模态符号学视阈综合考察校徽与校训的内在联系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结合视觉设计语法理论和香港八所公立大学(下文简称“公立大学”)校训及多模态校徽语料,建立校徽认知意义诠释框架,企冀探索高校校徽建构大学校训视觉图腾镜像的过程及范式。

二、我国高校校训及校徽研究综述

(一)校训研究简述

校训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我国大学校训始于近代教会大学,随后“校训”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蒋树声认为,校训指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能最大程度体现高校的传统和特色。[3]丁艳红等指出校训具有稳定性、时代性、个性化和导向性等特点,具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影响并引领社会进步以及培育健康的国民性格等社会功能。[4]胡刚总结校训的遣词特点和造句特色:用词简洁、精炼,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句式主要由四言八字、二言八字和四言十六字的结构组成;校训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凸显大学精神,体现“育人”教育观,宣传办学特色。[5]宋永忠归纳百年来校训的传播和缺失:以学为主,强调主体知行的和谐;以德为先,力求社会群治的和谐;以美为辅,认识自然和谐的缺位。[6]何雪莲把校训分为古风类和白话类两种类型,认为其价值取向是意识形态导向的国家道德主义。[7]于建福概括校训的三个文化源流:单部文化经典、多部经典组合和自身文化命脉,提出校训的育人理念体现在六个方面即追求知行合一、培养完善人格、崇尚追求真理、营造包容精神、传承自强理念和引领社会价值。[8]李剑从教育审美视域比较中西各百所一流大学的校训发现,在服务社会、追求境界等“求公”视角,中方显著优越于西方。[9]王振华、张庆彬运用评价系统分析框架探究中外大学校训的语义发现,中外大学校训的评价意义都是基于其社会功能而不是个人情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的中方校训侧重道德、仁义等社会评判功能。[10]朱海龙、杨韶刚对比中国“211”工程大学和美国排名前一百名的大学校训提出,中美校训都强调追求真理、培育道德、力求博学和崇尚实践等方面;中方深受儒家德性伦理学说的多年浸润,因而重视集体主义观念,并且喜欢使用明喻方式刻画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1]

(二)校徽研究表述

大学形象识别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及视觉识别等方面。校徽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徽章,是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金锁归纳校徽设计的汉字类型:直观性的装饰字(如黑体,宋体),人文性的书法字(如篆书,隶书),艺术性的变形字(如文字,图形)。[12]李金桥、时章明认为校徽的功能包括象征功能和隐喻功能,其意义表现在“大学形象的标志”和“大学灵魂的象征”两个方面。[13]朱仁洲从谱系学的角度考察英美国家和亚太地区大学校徽的文化渊源指出,校徽设计既要考虑历史符号的纵向传承,亦需兼顾文化符号的横向表达。[14]李金桥提出校徽产生的意象和意蕴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15]刘福英把校徽的主体意象造型分为文字类、图像类、图文结合类和抽象类四种类型,并总结其五个多模态隐喻特征即图文之间形成互补关系、隐喻源域包括代表性、隐喻途径包含创造性、语境决定隐喻解读以及寓意彰显信息本质。[16]胡金平探索早期校徽的五个文化图腾特征:培养道德伦理、塑造人文氛围、倡导典雅校服、挖掘地域特色和培育开放胸襟。[17]

(三)研究综合概述

从上述学界对校训和校徽的已有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学界对校训的研究侧重于结构特点、本质特征、历史渊源、文化影响和中外比较等方面,对校徽的研究偏向设计类型、基本功能、内容意义、隐喻特征和隐喻途径等方向。其次,校训和校徽之间存在很大的交叉空间和共同之处。最后,将校训与校徽结合一起开展的深入探讨寥寥无几。鉴于此,我们通过建立校徽认知语义分析框架,相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界在该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足。

三、香港高校校训的图腾镜像

多模态符号学领域中的图文话语分析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不同的模态考察图像、视频、动作和文字等多元符号资源。[18]Barthes认为图像包括具有直指功能的编码肖似图像和涵指功能的非编码肖似图像,图像信息包括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图片扮演说明文字的角色,文字充当接力图片的作用。[19]Halliday指出语言是建构意义的系统资源和符号系统,图像是语言价值的标识,图文之间形成身份识别关系。[20]

(一)理论框架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视觉设计语法理论(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用来解析图像建构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21]再现意义分为概念结构和叙述结构,涉及过程、参与者及环境等要素。概念结构包括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叙述结构包含动作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思维过程。结合“公立大学”校徽语料我们在视觉语法理论基础上建立多模态校徽认知意义诠释框架(参见图1),用来探索校徽图像建构大学校训图腾镜像的方式及特征。

(二)研究语料

我们选取的语料为“公立大学”的多模态校徽(参见图2)。遴选依据是基于以下要素的考量:首先,“公立大学”是香港特区政府教育资助委员会特别资助的八所公立高校,在国际上享有公认的权威社会地位和崇高学术声誉;其次,与内地高校相比,香港特区高校具有各自独特的校训使命和校徽特色;再次,“公立大学”校徽色彩鲜明,凸显强烈的视觉张力,图文元素交相辉映,呈现丰富的多模态象徽;最后,当前学界对校徽设计如何体现校训理念的研究尚未深入。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探索以下问题的解答:

RQ 1 “公立大学”校徽建构了怎样的认知语义?

RQ 2 “公立大学”校徽为校训建构了怎样的图腾镜像?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解析相互结合的研究范式。对于RQ 1,我们使用图1建立的多模态校徽认知意义诠释框架解构“公立大学”多模态校徽的图文语义。对于RQ 2,我们结合“公立大学”校训语料在RQ 1的研究发现基础上探索校徽对校训精神的映射形式及意义。

(五)研究发现

现代意义的大学可以追溯至欧洲中世纪时期承担学校教育角色的各类教会机构。大学校徽来源于早期盾牌图像,是象征保护教会的教义符号。盾形徽章通常设计为勇猛战士或凶猛野兽位于盾牌两侧,顶端为象征权力的飞禽、走兽等圣物。十二世纪中期到十三世纪早期的盾徽来自上宽下窄的鸢形盾牌,形式较为单一。[22]自此之后,盾徽的发展经历了由初期结构简单、色彩鲜明到现代构图充实、纹理复杂的时代嬗变。对校徽发展历史的充分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校徽对校训的折射力和阐释度。

1.校训内涵

从表1对“公立大学”校训和使命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词语“知识”一共出现了四次, “教育”出现三次,“培育”出现两次,这表明香港高校的办学理念聚焦于传播人文和科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倡导博雅与全人的教育理念,以及重视以人为本的培育效果。从横向视野考察,“公立大学”既重视中西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也强调行业领域相互的密切合作,如岭南大学推行“中西博雅教育”,香港教育大学实施“文行兼修”。从纵向视阈探索,“公立大学”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递,以及对未来更加广阔求知领域孜孜不倦的潜心求索。如香港科技大学“创未来”,香港大学对过去秉承“卓越传统与优势”,对未来“不断扩阔学术领域”,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保存过去的知识、创造未来的知识及应用和传播现有的知识,香港理工大学推动知识的未来创新。

2.校徽语义

结合图1的框架和图2的校徽语料我们可以探索大学校徽的认知语义,同时能够探究校徽语义建构校训的图腾镜像。对于校徽图像,我们围绕“过程”、“元素”、“语境”、“色彩”和“构图”等范畴展开研究。对于校徽文字,我们从“组成”、“字体”及“渊源”等方面进行考察。

(1)图像

首先我们考察“过程”、“元素”和“语境”范畴。象征和隐喻是校徽设计的明显特征,Guo和Feng认为叙述过程是描述图像“发生什么”的具体特征,概念过程是描写图像 “是什么”的抽象表征。[23]叙述过程的四种类型中只有香港大学校徽建构的金狮对视观众的“反应过程”,相比之下,概念过程中的“象征过程”在“公立大学”的校徽图像均得以建构。洪缨指出象征知识的视觉元素在校徽中通常表现为书籍、光芒等暗喻符号和望远镜、调色板等学科图像。[24]

香港科技大学:冉冉升起的旭日象征成立于1994年香港科技大学的无限期望和该校莘莘学子充满智慧的崭新大脑,金色海洋隐喻香港的别称香江,打开的书本代表宝贵的知识资源,“U”形字母表示虽然建校时间不久,但是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在科技研究领域赢得国际领先的支柱地位,烧瓶图像则是科技研究的典型象徽。

香港大学:1913年香港大学校徽获得英国纹章学院许可,确认其权威的国际学术地位。自1233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授予剑桥大学“校长及大学学者”显赫的学术地位称号以降,象征英国皇家高贵地位和权威身份、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金狮图案通常出现在英国、英联邦成员国和英属殖民地的大学校徽中。校徽上端的金狮是英国的标志,校徽下面的绿色图像代表香港大学四周环海的美丽景致,蓝色图像表示香港大学所在地香港岛。

香港中文大学:1967年香港中文大学校徽得到英国纹章学院许可,证明其领先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校徽以中国神话中的“凤”形象为标志,别具一格。“凤”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南方之鸟”,既与该校位于中国南方的地理位置相互呼应,又体现了该校高贵、忠耿和庄严的社会地位。

香港城市大学:校徽由该校英文“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CityU”艺术图像形成,蓝色图像传递沉稳、文明、科学的精神,绿色图像传达清爽、理想、希望和生长的理念。

香港理工大学:校徽四个圆角表示该校英文“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简称“PolyU”中的字母“P”及“U”,校徽内字母“T”代表科技的英文单词Technology首字母,校徽四个周边开口的设计揭示该校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

香港浸会大学:校徽由圣经、波浪和绳结图像构成,圣经象征培育学术、伦理及灵性的基督教育,波浪代表以岛为主、香江所在地香港,绳结彰显耶稣的怀抱和基督徒的联结。

岭南大学:校徽上的白云山图像寓意该校师生的最高理想,珠江寓意岭南教育理念的薪火相传,小径寓意全体师生默默奉献、耕耘,向未来之路奋勇前进。

香港教育大学:校徽是该校英文“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简称“IE”的视觉图像。太阳象征崇高的目标和卓越的水平,绿叶寓意该校学子豆蔻青春和健康活力,五片绿色代表组建该校的五所学院即香港工商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院、柏立基师范学院、罗富国师范学院和葛量洪师范学院。

分类过程分为显性分类过程和隐性分类过程,隐性类型的关键视觉特征是图像符号的等同地位通过对称的构图得以实现,包括符号之间空间距离、尺寸大小和图像颜色等视觉要素。[25]对称与均衡凸显的秩序稳定和庄重威严特征赋予校徽作为大学视觉形象的杰出代表。“公立大学”校徽都是以对称形式设计,从设计轮廓上看,香港大学校徽将盾徽横向及纵向分割,香港中文大学则是直接纵向分割。盾徽中加入不同的从属图案或切分为更多的图形,能够建构相应的族群、亲属和姻缘关系,因而在潜移默化中扮演身份识别的特殊功能。[26]受它们的影响,其它五所大学的校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对称类型(参见图2)。

其次我们考察“色彩”和“构图”范畴。早期的校徽色彩使用局限于六种颜色组成的“银色和金色”以及“红色、黑色、蓝色和绿色”两组搭配中。李金桥认为大学校徽的最高意境是图像、文字和意蕴融为一体的至臻至美化境。[27]常敬宇指出红色象征光明和胜利、忠诚和仁义,金色寓意中华民族和中央政权,蓝色营造高远与深沉、宁静与理智,紫色代表祥瑞与高贵,绿色体现青春与和平、平安与希望,灰色表示深沉与重义。[28]彭秋荣提出红色象征信仰、博爱,金色隐喻智慧、光荣,蓝色建构忠诚、高雅,绿色展示永存、愉快。[29]Painter等人发现红色和金色等鲜亮色彩属于高饱和度,能建构活力、精神的情感及温馨、舒适的氛围,蓝色、紫色、绿色和灰色等灰暗色彩属于低饱和度,能营造冷静、稳重的情感和端庄、严肃的氛围。[30]由此可见,香港科技大学校徽蓝色图像象征香港平静的环境;香港中文大学以金色和紫色为校色,其校徽取意自金色象征果敢与坚毅、紫色象征热心与忠诚;岭南大学校徽红如火、灰如铁的红色和金色象征岭南师生的忠义与热诚。从表2可以发现,“公立大学”校徽六种色彩出现次数的排列顺序依次是金色(5次),蓝色(4次),红色(3次),绿色(3次),紫色(2次),灰色(1次),这表明“公立大学”对中华民族归属具备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以及对学术研究定位具有前瞻的国际领先眼光。

依照图1“构图”框架的“理想信息是上面位置”、“重要信息是中间位置”和“真实信息是下面位置”构式我们可以推断:太阳图像位于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教育大学校徽的顶部位置,这表示对太阳象征未来的无限希望和崇高目标是这两所大学的理想所在。类似地,香港大学校徽上端金狮头像象征的高贵社会身份和权威学术地位也是该校始终不渝的夙愿之地。书写“明德格物”和“笃信力行”的书籍分别位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校徽的中央,可以解读为这些文字是这两所大学的校训圭臬。“Sapientia Et Virtus”和“博文约礼”依次出现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校徽底部的绶带上,意味着“Sapientia Et Virtus”(明德格物之意)和“博文约礼”是这两所世界知名大学矢志践行的办学理念。李金桥指出绶带源于希腊神话和英国史诗幻化而来的带状叶子,缠绕在身体上象征荣耀;英语世界很多名校校徽中都包含绶带物象,寓意大学强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31]

(2)文字

“公立大学”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校徽中都出现校训文字,其中香港浸会大学校徽上还出现该校中英文名称(参见图2)。从校训文字的字体上看,香港大学的字体为古体,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字体为篆体。《汉书・艺文志》指出汉字发展成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六书”,会意指望图/文生义,能够启发观众的无限联想。汉字的字体设计注重传统文化源流的支撑,如篆体以结体端丽、凝练庄重和雍容高古的独有特色为人们广为使用。篆体在秦朝时期就作为官方通用字体,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书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书写构造呈现线条均匀、简约朴实和庄重严谨的独特美感,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尤其是小篆字体结构对称工整、修长俊俏,能与观众的审美观相互契合。

从校徽文字的渊源维度考察,香港大学校徽上的文字“明德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开明宗义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欲平天下,首当格物也”。宋代朱熹把“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作为儒家学说的三个基本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当成儒家思想的八个关键条目和基本步骤。“明德”的含义指揭示与生俱来的光辉德行,“格物”的意义为穷究事物基本原理,教育则是实现“格物”的最有效途径。香港中文大学校徽上的文字“博文约礼”是孔子的教育规则,取自《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文”含义为知识渊博,“约礼”意思是遵守礼仪。香港浸会大学校徽文字“笃信力行”中的“笃信”来自《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力行”来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笃信力行”意指坚定信念,努力践行,体现香港浸会大学致力于传播中西文化的全人教育信念。

3.图腾镜像

基于对“公立大学”校训内涵和校徽语义的多维考察,我们认为本研究选取的校徽图文语义能够成功建构校训本质的图腾镜像。

“公立大学”校徽设计浓缩丰富的中西文化多元特色。如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作为英国殖民地时期的高校,其校徽呈现盾徽附带绶带的英国传统样式。盾形和圆形图像的校徽是英美大学校徽特有的表征,“天圆地方”体现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如盾形是对中世纪剑、盾文化的历史传承,圆形折射注重中和、圆润的儒道精神,西汉杨雄“圆则杌矗方为吝啬”的哲学思想蕴含“天圆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另外,地域文化以其特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精神内涵也能帮助精确诠释大学校训的精髓,大学教育与地域文化的完美联结能够帮助贯彻“全人教育”的务实理念,这在“公立大学”多模态校徽中得到了完美阐释。

“公立大学”校徽图像蕴涵浓厚的人文主义本质特征。大学校徽凸显学术思想和人文精髓的显著象徽通常是书本、蜡烛和光芒等知识符号以及天平、神灯和星体等学科符号。起源于牛津大学校徽的“书本”图案象征教化是教育的真谛。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著名“五育”教育观,指出美育占据重要的地位。“公立大学”多模态校徽通过多元的色彩设计和多样的对称艺术图形,给观众在视觉享受上带来盛大的饕餮盛宴,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观众的美术情操,从而顺利实现美育熏陶的目的。

四、结语

本研究中香港八所知名公立大学的校徽设计充分体现香港高校多元共存、兼收并蓄的世界眼光。校徽是大学历史传统的时间积淀,也是大学人文精神的艺术体现。研究发现,“公立大学”多模态校徽图文包括含有大量中西文化特征和浓郁人文主义特色,能够建构校训精神及其使命的图腾镜像。囿于语料局限,本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和客观之处。展望未来研究,我们相信在更加庞大语料基础上开展的深入探索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们现有的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王洪波.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N].光明日报,2013-06-04(15).

[2][13][27][31]李金桥,时章明.大学校徽的功能与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8(1):91-94.

[3]蒋树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5-7.

[4]丁艳红,陈怡,郑惠坚.大学校训的文化蕴涵及其功能[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7-86.

[5]胡刚.大学校训刍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6(2):68-70.

[6]宋永忠.大学校训百年:传统和谐理念的传承与缺失[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23-27.

[7]何雪莲.大学校训:一个无涉时代的场域[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9-112.

[8]于建福.大学校训的文化价值传承取向及其育人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1(2):15-22.

[9]李剑.大学校训的中西差异:超越生命与二元对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9):16-19.

[10]王振华,张庆彬.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大学校训意义研究―“评价系统”视角[J].外语教学,2013(6):7-12.

[11]朱海龙,杨韶刚.中美大学校训中的价值取向研究―以“211”大学和美国排名前百所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5(6):64-68.

[12]高金锁.大学校徽设计中的汉字应用分析[J].包装工程,2007(4):128-130.

[14]朱仁洲.从谱系学的视角看大学校徽的文化意蕴[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2):73-77.

[15]李金桥.大学校徽的意蕴与意境[J].现代大学教育,2011(1):36-40.

[16]刘福英.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现象及解读[J].河南社会科学,2012(5):87-89.

[17]胡金平.民国时期学校文化的图腾[J].教育科学论坛,2015(7):25-30.

[18][21]Kress,G &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6 / 2006:1-15.

[19]Barthes,R.Rhetoric of the Image: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Forms[M].New York:Farrar,Straus & Giroux,1985:31-40.

[20]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108-126.

[21]彭秋荣.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1):30-33.

[22]von Volborth,C.Heraldry of the World[M].London:Blandford Press,1973:7-8.

[23]Guo,S.& D,Feng.Infusing Multiliteracies into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The Visu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English Textbooks from an Ontogeneric Perspective[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15(31):115-129.

[24]洪缨.欧美大学校徽设计阐释[J].学术研究,2011(10):57-61.

[2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26][法]Pastoureau,M.纹章学:一种象征标志的文化[M].谢军瑞,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0-25.

[28]常敬宇.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115-127.

[30]Painter,C.J.& Martin L.Unsworth.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London:Equinox,201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