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魅影百年,电影记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魅影百年,电影记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100年前,电影首次出现在黄浦江畔的那一刻起,中国的电影便与这座“十里洋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不管是一个颤抖的画面还是一段模糊的对白,所渲染的是一段段的往事。

散落在上海这国际大都市角角落落里的那一座座老电影院,沉淀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一部部老电影,装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记忆;一个个星光灿烂的老明星们,就如同开放在某个季节的玉兰花,往往会在不经意的午后或夜晚,暗香浮动,撩拨起人们的一些情怀。

进入老电影之旅,一杯咖啡,一张旧时的《申报》,一台老式的电唱机,

一部摇摇欲坠的电风扇,几张旧时的月历牌、香烟壳,再加上昏黄的灯光以及众多二三十年代的摩登饰物,低回而来的爵士老歌,温香浓郁的黑咖啡,思绪在情不自禁中便跌进了旧时的某个时空里。

老电影院:一个世纪的情仇爱恨

上海的老电影院,像是一部专门承载这城市故事与记忆的放映机,轻轻地打开它,一个个浮光掠影的影像便在胶片的轮转中突显了出来……

1895年,在巴黎的一个咖啡店里,法国人的卢米埃尔兄弟让人们看到了活动的照片―――电影,7个月后,这个当时世界上最摩登的东西,便悄然出现在了上海滩上。

1896年8月11日晚,在上海徐园的一次游艺活动上,电影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人的黑眼睛里。从那时起,银幕上虚拟的嬉笑怒骂,便牵动着银幕外真正的欢笑与眼泪,一部好电影,便有说不尽的情仇爱恨。

上海滩的第一家正式电影院叫维多利亚影戏院(现虹口大戏院)。尽管这所谓的大戏院,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西班牙人搭造的一个铁皮屋子,但正是这铁皮屋子的出现,才让电影由好奇而逐渐变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于是,大大小小的电影院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滩矗立而起。其中大光明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南京大戏院这三家就是当时上海滩电影院的代表。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这个昔日的“远东第一影院”不仅目睹了近百年来中国电影的兴衰流转,更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活样本。

大光明大戏院位于南京西路216号,现为大光明电影院。清晨的南京路,晨雾袅袅,行人寥寥。没有了斑斓耀眼的霓虹灯的、人流以及喧哗、拥挤的南京路,平淡得如同一杯白开水,虽能解渴,却食之无味。从外滩一直走到南京西路,整条路上除了有几位老人在舞剑外,一切都显得空荡荡、冷清清的。虽然大光明电影院距离第一百货公司只有几百米的地方,但由于年久失修又拥挤在一排不起眼的小商店中,如果不是巨大的电影海报提示着它的身份,我真的很难将眼前这个灰蒙蒙的电影院与那个耗资100万白银,号称远东最豪华、声音画面最清晰的超级电影院联系起来。雾渐渐地散去,沐浴在晨晖中的大光明电影院,就像是一位睡眼朦胧的贵夫人,虽风韵犹在,但曾经的那份高贵、雍容以及富丽堂皇,却如同她那奶黄色的风帆立面一般,早已被岁月的风霜侵蚀,而变得面目全非了。

家住石门路的顾先生,13岁起就在大光明大戏院当“BOY”,即“拉门小郎”,后来又做过票房和放映,因此一谈起“大光明”,现已高龄87岁的他是两眼发光,神情凝重而又兴奋不已。他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光明”放映的几乎都是欧美影片的。观众进戏院大门时,身穿工作服、头戴圆筒形平顶帽子的“BOY”就会在门内拉开大门,恭敬地将观众揖请进大厅。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剧情,戏院会在检票口处放上一些当天所映电影的说明书,以供进场观众免费取阅。说明书的印刷、版面、编排以及内容都非常的精致和漂亮,中英文对照,除印有电影的故事内容外,还印有影片公司名称,编、导、演职员表和特制的海报、剧照、诗意的宣传词句,很受影迷们的喜爱。由于戏院放映的都是原版片,所以“大光明”的每一个座位上都装有“译意风”,通过耳机向观众播讲剧情和对白。

“大光明”一般每天放3场电影:下午一场,晚上两场。每场放映到一半时,银幕上就会映出一张“休息10分钟”幻灯片。在幻灯片打出的同时,三两个胸前挂着一只长方形藤盘,盘内放着各种糖果和洋式巧克力等食品的小孩,便开始穿梭叫卖在场内走道上。他们是院方开设的小卖部雇用的,年龄多为10岁左右,观众习惯地叫他们是“卖糖果小郎”。

当初,“大光明”的票价一般在6角与2元5角之间,而那时一般百姓每月的生活费也不到8元。因此,去“大光明”看电影不仅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件隆重而值得炫耀的大事。所以,那时来“大光明”的,女士均是浓妆淡抹、长旗袍裹身,男士们则西装革履,有些还油头粉面。

现在“大光明”也要下午1点才开始营业,为了一睹这昔日“远东第一影院”的风采,我向电影院经理说明了来意,在得到他的首肯后,便在一管理人员的陪同下走进了大厅。真的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了,这座外表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甚至有点落魄的影院,深藏不露着的竟是一个如此高雅、轩敞、恢弘的艺术空间。流畅的圆弧曲线从大厅顶部围环整个影院,渐叠层呈荷花型的三层屋顶、意大利大理石砌成抽象的图案,极富想像力的观众大厅可容纳下的是1554份舒坦与惬意,宽敞、明亮的观众休息厅也充满艺术氛围。

离开“大光明”,如同告别了一份倒置的记忆,一人伫立在早已是人流如潮的南京路上,我忽然感到,“大光明”内外的那种强烈的反差,所对比的不仅是上海电影发展史,同时也应该是这城市的一个缩影。

上海老电影之旅小贴士

1、大光明大戏院(现大光明电影院),南京西路216号。

2、国泰大戏院(现国泰电影院),淮海中路870号。

3、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延安东路523号。

4、兰心戏院(今上海艺术剧场),茂名南路57号。

5、胡蝶旧居,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1弄第3家;巨鹿路光华里13号;新乐路永利村29号。

6、周璇旧居,枕流公寓,华山路731号。 7、阮玲玉旧居,新闸路沁园村9号。

8、赵丹寓所,湖南路8号。

9、联华影业公司(现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市漕溪北路595号。当时主要演员阮玲玉、金焰等。

10、明星影片公司,贵州路7号,该公司代表作品有《火烧红莲寺》、《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11、昆仑影业公司,徐家汇三角街30号,代表作品:《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丽人行》等。

12、金城大戏院(现黄浦剧场),该戏院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阮玲玉主演的《人生》,第二部就是连映84天,盛况空前的《渔光曲》。再接下来就是《风云儿女》,也就是这部影片让我们听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直到今天,黄浦剧场的正门还专门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歌从这里唱起。”

老电影明星:风华绝代的旧梦往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造就了中国第一代电影明星,他们五光十色的银幕生涯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都成为一段历史的印迹,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几年前,为了寻找老上海滩明星们的足迹,我走街穿巷,令我匪夷所思的是几乎所有被问及的人的记忆都聚集在了那一个个明星单纯的名字上,而那些曾留下过他(她)们身影的旧居、往事,却仿佛只是一段真空的记忆。忘却总有忘却的道理,铭刻也总有铭刻的理由。就像胡蝶、阮玲玉、王人美、周璇、金焰、赵丹等这些曾经在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明星,要铭刻他们的也许应该是他们所塑造出的一个个鲜灵灵的银幕形象或辉煌的艺术人生,而应该忘却的也许应该是他们不愿承受的那份无奈与悲哀。

一本1933年出版的《电影皇后胡蝶纪念册》,内有一篇题为《和胡蝶女士谈话》的访谈录。在访谈中胡蝶说,她的出生地点是“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1弄第3家”。

为了证实这段如雪泥鸿爪般的旧事轶闻,我来到了提篮桥附近的东大名路辅庆里。初春的上海,乍暖还寒,一个人踯躅在提篮桥上,迷茫的仿佛不只是一种感觉,似乎还有那属于昨天的一份记忆。沿着一条湿淋淋的石板小弄,走进辅庆里。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飘摇在风雨中的老石库门楼群。或许是由于年久失修之因,也或许阴雨蒙蒙之故,因此那些老房屋显得是那样的陈旧不堪,那样的灰暗潮湿且有些凌乱不堪。当我敲开“第1弄的第3家”说明来意时,屋主告之,他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以前根本不知道何为胡蝶,但这几年来采访的人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关心起胡蝶这位旧上海滩的电影皇后来了。并告之笔者,电影皇后胡蝶确实是在这幢房子里出生的,暮年孀居域外,孑然一身,1989年4月23日去世,享年81岁。电影皇后的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啦!”

作为一只蝴蝶,蹁跹也许是她的生活秉性。因此,在胡蝶短短的一生中,先后移居天津、东北、北京和广州。胡蝶16岁那年,全家又返回上海。他们先是在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德裕里赁屋暂居,不久又搬迁到北四川路余庆坊52号居住。

为了找到余庆坊52号,我在虹口兜了一大圈,最后在多伦路名人街的对面找到了余庆坊。这是一个由十几栋二层的石库门老房子所组成的街坊,清一色的黑漆大门、青灰与红砖相间的外墙,如果不是新标的门牌号码的提示,真的是很难分辨出到底哪一家曾经是胡蝶居住过的52号。午后的老弄堂口,除了有几个老人在下棋,其他一切都显得有些冷清。一个人行走在冷冷清清的弄堂内,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剧幕中。杂乱的不仅是周围的环境,仿佛还有许多无法言表的东西。胡蝶的旧居52号,就在坊右侧的弄堂边。这是一座面西坐东的石库门老洋房。

如果说余庆坊见证的是胡蝶的一份艰辛,那么光华里目睹的便是胡蝶的一份辉煌。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胡蝶全家从余庆坊,搬迁到西区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光华里13号。这是一幢间的西式里弄洋房。虽然门牌号码在西方人看来是个不祥的数字,但胡蝶迁入此居后,却好运交迭,度过了生平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令胡蝶感到高兴的有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影片《自由之花》的获奖,第二件事是当选上了"电影皇后",第三件事是赴苏联及欧洲考察。

从余庆坊出来,一个人行走在青砖小弄内,阳光穿过法国梧桐茂密的枝叶,斜斜地投影在了石库门的门楣上,浮泛而起的光泽就像是老上海烟月中的一个梦晕,虽然门楣上的雕花依稀可见,但曾经的那份精致风情,却早已化作了晓风残月,遁影在了弄墙的那份斑驳怅惘之中,留下的是一份叫做沧桑的印象。

1933年11月23日,胡蝶和潘有声在九江路江西路口的圣三一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他们把新房设在了亨利路(现新乐路)上的永利村29号。

夕阳渐渐西下了,新乐路这条荟萃了各类品牌服饰小店的时尚之街,在没有了白天的明媚后,变得有些暧昧而奢靡了。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光,光怪陆离的法国梧桐树,如梦晕般或隐或现的酒吧、餐厅,就像是一个个无法抗拒的诱惑,让我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旧时这条马路叫亨利路,属于法租界,这里的公寓和小洋房洋溢着欧式情调,又不失东方式的氛围。永利村,素有“影人村”之称。因为20年代的电影四大名旦之一张织云,就住在此弄8号;明星公司的著名影星高占非和高倩苹夫妇也住在此弄16号。当年亨利路上的永利村,是一条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弄堂,胡蝶所住的29号,坐落于这条弄堂的尽头,用现人的眼光去看,这一楼房虽环境不错,但显得并不宽敞也仿佛少了一些情调与讲究。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两年后,胡蝶夫妇便搬迁到了胶州路上一幢屋后有网球场西式花园大洋房内。如今,此寓所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假肢仿真中心”的商店,已难以寻觅往日的风情。但只要有电影,那么属于上海滩老明星们的那份记忆往事,就永远会有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