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学道德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与现实生活接轨,开设道德理性课程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不拘一格,更多地体现现实生活。因为道德及道德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构成了道德生活的现实性来源,没有生活的实践和参与,学生道德价值的确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道德知识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开放的,从而引起学生的焦虑、思考,促进学生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要使道德教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并试图回答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及其自身所面临的实际冲突,不但不应阻止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还要提供建议。不但不能把过于简单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且应该基于从事实中寻求真理的态度,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讨论这些问题。应该允许那些还没有明白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仔细思考,并且,只要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没有违反国家的法律,就应该耐心地等待他们整理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开设有关道德理性的课程。这一课程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创造性品质。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人自主与自觉的统一,自主具有理性的品格,自觉具有意志的品格。根据理性认识来判断是非黑白,在实践中坚持这种认识,日积月累,就能积善成德。在道德理性的课上,所涉猎的问题不仅有道德方面的,也可能有美学的、经济的、政治的、环境的、宗教的,等等,对每一类价值观的关注都可能有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一课程也不同于以往简单的逻辑课,而是要面对并着眼于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带有模糊性、冲突性的问题。冲突乃是提升道德思维、促进理性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是最需要教育介入的时刻。它要致力于探究事物是“怎么知道的”,力图摆脱他人的结论、宗教、习俗和迷信的影响,力图使人们发现自己的本意,力图有效地克服个人中心主义和种种的社会偏见,力图使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理性,进而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走向全面的进步。
与学生个体道德观念之间的合理张力道德,一种是带有先验性、超越性的美德;另一种是受一定环境、条件和时空影响的带有功利色彩的社会性道德。道德本身的层次性,决定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必然要分清层次,道德教育的起始点应以注重日常生活品德、态度、情感、行为的塑造,不能以终极性的道德标准介入和评判生活,否则势必将目标当成起点,而不顾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水平,造成假大空的局面。学校道德教育要把终极性的道德和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的带有功利性色彩的社会性道德结合起来,既有超越也有适应,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是学生道德超越的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于现实的生活这个基础。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不能脱离自己特有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基础。学校担负文化的传递、创造的作用,道德教育在培养新人的时候,不能失去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所以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例如勤劳、勇敢、正直、有爱心等),还要培养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民意识:人格独立、平等、公正、诚实守信、正义感等,而且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和道德自律的能力。任何社会都力图按着自己的设计目标去培养和造就下一代,而开放的现代社会本身却又为自己设计的目标的在下一代实现,创造了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悖论,也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契机。因此,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本身必须充分蕴涵学生个人选择的余地,在学生个体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总体道德教育目标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这种张力并没有消解道德教育的作用,而是把道德教育的重点由告诉学生“做什么”转向到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和“怎么样”,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改革的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条件下,增强对外部纷繁复杂社会的选择、自主适应的能力。
三、加强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现实选择
一些学校的德育强调政治而轻道德,德育主要是“育政”,而非“育德”,多数人还以政治尺度来度量学生的道德品质,抹杀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和作用,践踏了学生的道德尊严。因此,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的现实选择上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
1.自律教育。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的自律不是别的,是个体在内化社会道德律令基础上自己立法的结果。中国人素来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自律。孔子的“克己复礼”,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强调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内心的心性之理排除个人欲念的干扰,从而达到道德上的自律。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道德上的自律越来越重要,学校道德教育也将走向以培养学生自律为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学会生存》也同样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自律是学生以理性、内心的自省、自觉,调节自己并发展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自律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民主的精神和作风,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教师理解、容纳学生的道德选择。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学校道德教育环境中,既包括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也包含对学生潜在的氛围等作到“润物细无声”。
2.学会负责的教育。有序的自由是责任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经过对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使其具备有序自由的观念。自由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质,必然要求学生在实现自由的时候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学生作为道德的主体应是自由的,学生不应该迫于外力或外在的强制,而是自觉自愿地选择这一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必须出乎学生的意志自由,只有学生享有运用自己的意志行动时,才会对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培养学生学会负责,是道德教育中学生培养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的条件下,学生运用学校传递的道德规范不能妥善解决所有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新的道德问题,他们日趋表达自主选择的愿望。学校中要加强对学生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任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负责。学会,是指主动积极地去获得;负责,是指经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之后,承担自己做出的选择。在做到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时,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负责。
3.创造精神的教育。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竞争和社会产业结构急剧变革,人的职业流动性增大。同时,知识经济业已初露端倪,知识经济需要的是有创造精神的人。学校所要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只体现在“知性的创新”,而且还要体现在“德性的创新”上。道德教育中要承担“德性的创新”的重担,因为学生具有超越和创新的特点。
四、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策略
课堂的德道德教育为一种形式和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经验、视野和理性是有限的、片面的,知识具有的抽象性和全面性能够帮助人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引导人对道德行为做出合理的选择和符合理性的超越。但是,道德教育中学生的培养决不能局限于课堂,否则会使道德教育缺乏生命力,因此必须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策略。可以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和谐互动机制,共同发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功能;建立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伙伴合作关系,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培养氛围。此外,还要重视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积极的反思,注意学生同伴团体(ThePeerGroup)的养成,引导同伴团体的积极健康的发展。
作者:朱中友单位: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