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音乐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音乐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立音赖以存在的民间乐器机制(上) 李玫

见存大晟钟的考古学研究 李幼平

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相关学科 王子初

琉球御座乐《福寿歌》 王耀华

西安鼓乐谱与日本雅乐谱之比较--探西安鼓乐谱的源流 左继承

天台宗声明考略--佛乐东渐研究之一 周耘

沈约及其《宋书·乐志》 田青

陈旸生平及其人文背景研究 郑长铃

中国扬琴艺术发展五十年 李向颖

扬琴在中国发展的文化机理 赵艳芳

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 范晓峰

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 肖鹰

《魏氏乐谱》研究 徐元勇

怎样认识和研究欧洲音乐史--从推动欧洲音乐发展的四大社会效应谈起 孙维权

科普兰研究在中国--纪念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诞辰100周年 何平

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旋律思维 周雪石

西周乐钟的编列探讨 陈荃有

清代乾隆朝宫廷礼乐探微 刘桂腾

京、津民间十番锣鼓与清宫廷十番锣鼓 张伯瑜

传统婚俗中的小黄寨侗族音乐--对小黄寨侗族音乐的文化生态考察之一 赵晓楠

20世纪笙的改革与笙曲创作 范元祝

二胡"狼"音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 陈渝生

音乐审美本质略论 石蔚

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下) 汤亚汀

琴曲《墨子悲丝》研究 王建欣

民族音乐学历时性研究述见 赵志安

试析秦简《律书》中的乐律与占卜 戴念祖

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 项阳

百年奋斗世纪开篇--"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克秀

中立音赖以存在的民间乐器机制(下) 李玫

通俗音乐美学探析--兼谈通俗音乐发展趋势 李传华

古代中美洲和南美洲印第安人的音乐舞蹈 陈自明

埃里克·萨蒂和达达主义 刘瑾

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一览 杨九华

20世纪美国课程改革与音乐教育的发展 孟凡玉

莫扎特作品中颤音的演奏 保尔·巴杜拉-斯科达,蒋存梅,蔡良玉

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 汤亚汀

中国乐器英文译名初探 高蕾

乐与画的交融,情与爱的升华--罗忠镕《罗铮画意》中音乐分析 吴春福

变宫的轨迹--民族传承的"旋律基因"探幽 黄允箴

贾湖骨笛的乐音估算 陈通,戴念祖

罗曼蒂克的音乐日记与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肖邦《钢琴前奏曲》作品第28号研究 代百生

埃里克·萨蒂的早期生活经历与音乐创作 刘瑾

雅俗共赏: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主潮一瞥 王大燕

二十一世纪我国通俗唱法发展构想 郭克俭

挑战与对策--加入WTO对中国传统音乐"市场"的启示 周洪雷

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 田耀农

音乐的情感表达与理解 陆小玲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七届年会暨中国音乐史教学研讨会在福州举行 王清雷

一种体系两个系统--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 陈应时

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朱践耳《第二交响曲》与杜鸣心钢琴协奏曲《春之采》比较研究 谢涛

乌托邦里的哀歌--""期间知青歌曲的研究 戴嘉枋

关于"音"的性质的讨论 韩宝强

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刘承华

论《乐府传声》的美学追求 余晓芸,李新庭

唐俗乐调与随月用律 陈克秀

明朝琴谱所记徽位是否为"简略"记谱? 谢俊仁

"自我复制"不可取--对一种学术案例的透视及批评 孙伟

蒙古佛教诵经音乐的多元文化特征 包·达尔汗

国家礼乐制度与民间仪式音乐 张振涛

韩国及欧美学者对流传在韩国的古代中国音乐的研究 宫宏宇

西北苦音与音乐文化交流 杨善武

作为新音乐批评家的青主 明言

蒙古族古代宴飨习俗与宴歌发展轨迹 崔玲玲

器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研究报告 周海宏

青铜钟镈起源研究 陈双新

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 黄忠钊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及其文化心理特征探微--以侗族多声部大歌和笙乐器为例与彭兆荣先生商榷 邓钧

试论中国"民族唱法"的风格特征 张旭东

"浩歌声里请长缨"--桂林抗战音乐运动述论 冯明洋

关于小提琴音乐的雅俗关系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 王珊

从因特网资讯看西方学者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方建军

略论中西音乐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参与"艺术与科学"的讨论 郭树群

"旋宫转调"辨析 刘永福

《西厢记诸宫调》初探 张国强

歌剧《费黛利奥》四首序曲的分析 安宁

开刊为增设栏目致读者 本刊编辑部

本刊正式启动"淬砺工程" 《中国音乐学》杂志社

史观检视、范畴拓展与学科扩张--陈聆群、汪毓和两篇文章读后谈"重写音乐史" 居其宏

贺绿汀获释回家追忆 贺元元

中国新歌剧中的女性意识 詹桥玲

尊重常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10周年有感 黄旭东

《新唐书·礼乐志》的史料来源 孙晓晖

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 赵维平

明清俗曲在说唱音乐中的流变 徐元勇

从审美兴趣转移看中国传统声乐技术的发展与变化 张羡声

中国音乐民间传承变与不变的思考 项阳

安海南音现状谈 陈燕婷

青城山道教科仪演礼程序与音乐安排 甘绍成

悲玄之音--论日本邦乐的特征 张萌

现实与幻想交织成的英雄赞歌--从传统视角看查尔斯·艾夫斯的《普特南营地,雷登·康涅狄格》 班丽霞

19世纪欧洲"大歌剧时代"的声乐艺术 吴志国

当代计算机音乐技术发展概览 王瑞年

以主调与复调配套训练强化钢琴教学 刘进军

普通学校音乐课教学过程刍议--关注过程,也就是关注音乐 郑莉

感天动地的生命绝唱--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国乐大师CD专辑"系列制品述评(二)《华彦钧》 乔建中

"新世纪中华乐派"大家谈 李岩

音乐与姿态国际会议召开 郑中

纪念贺绿汀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举行 李岩

琴乐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多元开放系统--兼及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秦序

交流·对话·合作·展望--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研讨综述 萧梅

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要"保存"而应要"延续" 高文厚,施聂姐

杨荫浏著《中国音乐史纲》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比较研究 孔培培

关于贾湖骨笛测音数据及相关论证问题的讨论 郑祖襄

湖南望城县丧仪音乐调查报告 黎敏

"潮尔"现象对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影响 李世相

对中国民间多声思维文化背景的几点思考 陈晓芳

聚焦文化市场打造世纪平台--全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理论研讨会述评 郭克俭

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与建言

聂耳歌曲创作成功之道初探 蒲亨建

声乐教学语言的再生性 翟学京

语言与命名--话语变动中的西方音乐体裁史扫描 姚亚平

溯源与解密--巴托克《第三弦乐四重奏》分析 彭志敏

一种典型的李斯特钢琴语汇--《a小调超级练习曲》研究 侯康为

关于《江南弄》和声的位置--黄翔鹏"曲调考证"文献补正一例 崔炼农

关于奚琴的三则史料讨论 林莎

"旋宫"、"犯调"之我见 杜亚雄

纳世纪之百川坦真诚之灼见--评梁茂春先生著《百年音乐之声》 张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