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将思想付诸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将思想付诸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特别是应用性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写文章、做学问,最根本的或最高境界的目的,无非是将自己的思想――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否则不论我们的论述有多么精辟,不管我们的研究有多么深入,如果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状态,多多少少总是我们的缺憾。

但是,作为学者,我们毕竟不是直接从事实践的操作者。从研究成果到付诸实践,必须要借助于一个桥梁――实践领域的操作者――来完成。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实践领域的操作者,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研究成果的需求者――或政府部门或企业家庭。也就是说,我们所贡献的研究成果究竟能否最终付诸实践,其前提的条件,在于政府部门或企业家庭能够接受我们的思想并且乐于用其指导实践。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儿呢?在笔者看来,最基本的方面可能有四:

第一,要善于从政府部门或企业家庭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去选择课题。

写文章、做学问,首先遇到的事情,就是选择好课题。什么样的课题值得我们去做?恐怕不应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加以选择。不能我们偏好什么便研究什么,亦不能我们认为什么重要就研究什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同商品市场的运行,只有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才能卖得出去,只有消费者最急需的商品才能卖高价。若你的研究课题同政府部门所从事的工作和企业居民所面临的矛盾有一定的甚或相当的距离,或者不在当前政府部门和企业居民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列,你的研究成果可能就不会为人们所注意到,或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要善于“换位”――设身处地地为政府部门或企业家庭着想,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尽可能寻找政府部门或企业家庭最急需解决或至少有需求的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第二,不仅要善于从规律的层面上思考问题,还要善于找到过河的“船和桥”。

将具体的实践上升为抽象的理论――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我们所擅长的工作。但是,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这一层次。与此同时,用抽象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拿出可操作性的方案,或者至少有助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居民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是我们更需要为之花些气力的。若不能在揭示规律性的同时告诉人家应该如何去做,即便我们揭示的规律再重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再合拍,人家也往往难以“买你的账”。所以要尽可能理论与实践并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设计路径、研究问题,力求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全面而系统。

第三,要善于用人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形式去解释抽象和复杂的问题。

文章终归是写给别人看的。说的更透彻一些,写文章,就如同“游说”读者循着你的思路去想问题,跟着你的脚步去进入你的视界,直至最终接受你的思想。只有让人家读懂了,理解了你的意思,才算达到了目的。即便是写给圈子内的少数人看的文章,也要以让人家读懂、理解为前提。否则别人读不懂,理解不了,或者虽然最终能够读懂,但须花费本来可以不必花费的时间和气力才能办到,你的成果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甚或具有十分紧迫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不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很可能半路就有人因思想陷于停顿或出现混乱而将你的东西置于一边了。当然,要做到让人读懂并非易事。起码你自己要真正搞懂,甚至要高屋建瓴,至少要有一定的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但是,不管怎样,只要我们瞄准这个方向,并且舍得为此投入必要的精力,再复杂的思想,再艰深的理论,也是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易懂的形式,严密的逻辑,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的。所以要将用人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形式去解释抽象和复杂的问题,作为我们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不能过于学究气,不应也不宜于故弄玄虚,孤芳自赏,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或者放着现成的概念不用而自造范畴,谋求所谓时髦的外衣。

第四,要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其实,这是上述三条的前提。只不过为了阐述的方便,笔者将其放在了后面。道理很简单,若没有踏踏实实的心境,认认真真的态度,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思考和符合逻辑的判断,当然也就不会有富有意义的成果。同样,做人不够踏实,办事不够认真,时间长了,别人就不会接受你,就不会愿意与你合作,你就不可能得到必要的信息和帮助,你治学的路也就不会越走越宽广。所以“做学问先做人”对于我们来说,的的确确是一句座右铭。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