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统计学》课程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统计学》课程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实践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该课程需要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严把关,提高知识能力的系统性;将任务驱动模式和多种实践指导手段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统计学;多元化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11-02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急需一线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统计学》主张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整理、分析、描述数据等手段,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进行研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学生只有学好这门课程,掌握具体的统计操作方法,进而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统计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因

(一)《统计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统计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实践技能,其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实践产生极大的影响。统计学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强大武器,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要真正发挥《统计学》的作用,我们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堂学习有效性的需要

《统计学》是历届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传统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分析,学生练习”来完成,教学效果差。犹他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学生如果单纯听课,只能记忆5%的内容;单纯读书能记住10%;如果在听课或读书过程有听觉或视觉辅助,记忆有20%;如果其间有讨论,记忆会增加到50%,而如果学生有动手参与的机会,记忆会达到75%。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给学生提供讨论和动手参与的C会,需要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需要

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各阶段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室讨论制定,统计工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始终未能走出校园。虽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单一的校园环境和学生将来要步入的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单纯的校内实践,统计工作涉及面相对狭窄,学生无法应对一些特殊问题和突发事件,无法真正适应市场。《统计学》教学中,应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知识能力系统性的需要

《统计学》教学围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都配备有具体的操作方法,配套有例题和练习题,但是各阶段之间是脱钩的,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片段,没有围绕某一目的和任务系统性地学习。《统计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围绕同一目的和任务展开,提高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可以快速适应社会,承担起具体的统计工作。

二、《统计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一)深化《统计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对《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首先,开展了“统计从业资格培训”,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积极性。据统计,该系学生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高达98%,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其次,更换了教材,将传统的教材更换为项目化教程,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目的和任务展开,提高了《统计学》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开发《统计学》课程

笔者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模式,首先在班级中分组,每6人一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统计设计阶段各小组确定好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可以由教师给出任务,小组选择,也可以由小组自拟),然后编制计划任务书。接下来的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全部围绕已选定目的和任务展开。最终,小组要上交的资料包括:计划任务书、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报告、整理方案(含分组表、汇总表等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报告等。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也是学校教育与模拟工作场所的有机结合,创新开发了《统计学》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学徒制试点为契机,培养“统计调查员”的岗位能力

2014年8月,我国《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标志着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但是,学生直接到企业统计部门参与统计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涉及企业机密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问题,企业一般都不愿学生直接到企业统计部门去实践。

企业要占领市场,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向,经常进行市场调研,然而调研项目费时费力,企业很难从工作岗位上抽出太多人力资源。而学校的人力资源得天独厚,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承担企业的市场调研,或调研项目中的某一专题调查,企业有师傅指点迷津,徒弟(学生)按照要求带着任务进行市场调研,既解决了企业的市场调研难题,也让学生真正当好了学徒,接触了市场实践,培养了学生“统计调查员”的岗位能力。

三、完善《统计学》课程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

《统计学》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融入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考评方式,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整个实践过程中难免有滥竽充数者,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出现,各小组要做好讨论记录,一方面,可以督促小组成员积极发言,集思广益;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有区别的确定实践成绩。

(二)教师严格把关,提高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统计学》课程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统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在最初就确定下来的,整个统计工作阶段必须围绕目的和任务展开,后续工作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但不可以中途变换目的任务,不能“知难而退”,更不允许后续的调查分析和前面的目的和任务脱节。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统计工作流程,提高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任务驱动模式和多种实践指导手段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统计学》课程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任务驱动模式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它注重“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带着任务在不断探索中学习。该模式偏向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可是学生实践经验缺乏,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指导,将多种实践指导手段结合。我们可以借鉴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聘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统计人员对各小组的统计设计方案进行评判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四)另辟蹊径,完善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

非学校型活动可以和学校型活动一样发生迁移,甚至教育机构以外的其他场所更能激起适应性强的学习。我们需要另辟蹊径,与当地的政府、企业等单位合作,免费为其进行市场调查,完善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真正走向市场,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学习热情,提高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欧阳忠明,韩晶晶.现代学徒制:“冷热不均”背后的理论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

[2] 孟春青.高职课程改革:“应变而变,方有所为”[N].中国教育报,201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