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与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与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同的教学行为,蕴含着不同的教学理念。认真研读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案例,结合“为生命奠基”这一教育理念,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从实践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主题教学有着明显的突破与创造。

一、主题教学走向建构儿童自己语言的更高境界

语言是人的交流工具,这在理念上是清楚的,但在小学语文实践中是模糊的。因为我们常常以规范化的语言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以“人”为出发点,为归宿,所以在课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用语言来规范训练学生,好似人是语言的工具。

但窦桂梅老师在《蚁国英雄》的教学中却不是这样的,学生按照自己对“合作”的不同理解,分别用“不合作,会是什么样的情形?”“除了可贵的合作,还要有什么样的精神?”句式来说话,及至改编教材。在这里学生始终是主动运用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来训练学生。而在一般的教学中,因缺乏关于“合作”这一主题的思辨,缺少了学生自己的见解,往往只是模仿文本中的句式说话或者只是变换一下句式,变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反过来,正是因为有了关于“合作”的思辨,才有属于学生自己的精彩发言,所以说主题教学从语言文字训练走向了建构儿童自己语言的更高境界。

二、主题教学尝试探索新的语文素养发展理论

目前,语文素养发展假设有两种:一是多读。要求是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多了,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因此语文课要上成读书课,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主张,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二是多用说。就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样,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用出来的,主张“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

而“多读多用”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之一。首先主题教学是对上述成功经验的继承,表现在课堂信息量大,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多学多用。所以在《孔子游春》一课中,穿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看,听,说,写,是建立在“多读多用”的基础上的。《游园不值》中的“遇与不遇”的思考也让人回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思想的家,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的发展还有一种新的假设――“多思说”。主张在学习语言是过程中学会思想,在学会思想的过程中运用语言。

三、主题教学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我们知道,主题教学本身并不新鲜。新课改以来,小语界就开始了各式各样的主题教学实践,主要有主题单元课程与教学,学科主题单元教学也被称之为单元整体教学,但学习窦老师的教学却不是以上类型,从《珍珠鸟》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信赖”的主题本就是这篇课文中来的,显然这是立足教材自身,立足课堂主题的教学。除了主题建构方式不一样,窦老师实践的主题教学明显区别于主题单元课程或单元整体教学。

第一是转换了语文教学的思维模式。长久以来,我们都强调立足文本,用足文本,也叫“吃透教材”,不管怎么说,其理由都是我们现在是在教学“这个文”,为什么教学“这个文”很重要呢?因为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而来的。“这个文”承担着具体的教学使命。这个思路是遵循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教材具体化――教学实施,实践中的用文本教还是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其本质思路与用教材教是一致的。这个由上至下的方式也是当下的主流。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标准要求只是一个底线,而不是限高。从现实学生发展与教材文本出发,逐步达成或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珍珠鸟》教学的主题“信赖”,显然来自教材文本,也是学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它不是来自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考虑这是否是来自学生生命发展中的重要命题,然后才是语文学科加工走向超越语文课程标准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是很好的,因为这是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实践中真正突破了“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怪胎学说,回归了语文教育、母语教育之本义。

第二是创造了新的教学与文本的关系。我们知道,教学与文本,无非是教学文本或文本教学的关系。不管是哪种关系,都要尊重这个文本。在实践中,尊重文本还被理解为不能批判文本,这是很可笑的,所谓尊重文本就是实事求是,也这是说一切议论必须依据此文本,文本没说的,我们不能依据自己的想象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我不能批判,就像“我尊重你并不意味着我赞成你的观点”一样。窦老师《珍珠鸟》是教学显然是尊重这个文本的,其批判也是实是求事,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走了几个来回。但与此同时,窦老师的教学还创造了另外一个文本,师生共同重写《珍珠鸟》,而且这个重定的文本立意与原文的立意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完全突破了原来教学与文本的关系,尽管是教学文本,用文本教学的发展,但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即创造了另一个文本。

“教学即创造另一个文本”的实践使主题教学更有活力,当然这个活力还源自于主题教学这个“主题”本身,这使我们找到了更好的教学抓手,就像情境教学的“情境”一样充满魅力,因为它们更容易扎根一线语文课堂而又走向更丰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