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换个思路如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换个思路如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中的“协作计划”或“跨省生源调控方案”,先是引发江苏、湖北考生家长的不满,继而黑龙江、吉林、天津和四川4个省份也出现类似的问题,而此事还在持续发酵,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考招生制度的热议。

高考名额跨省调拨的逻辑简单讲就是“损有余,补不足”,以缩小一些录取率低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准之间的差距。虽然“调拨”的目的是平衡各地高考“压力”,缩小“录取率”差异,但对于“生源计划调出”的省份及考生而言,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有余”。

高考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作,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从多地推进高考招生改革的实践看,具体到如何均衡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时,可谓言人人殊,不同地方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例如高招,江苏、湖北抱怨“减招”,山东、河北抱怨分数太高,中部省份抱怨指标太少,西部省份则抱怨教育资源短缺,与先进地区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北上广则抱怨外地考生过多挤占资源。

西方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上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争夺稀缺的社会资源而相互竞争冲突,不同的利益群体持有不同的价值立场,会对同一社会现象作出不同或截然相反的判断。优质高等教育正是这项稀缺资源,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是一种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高考政策上向部分地区作出必要的倾斜,这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控,其目的是促进基本的公平。

不可否认,高考改革背后是“利益博弈”,始终面临“众口难调”的困境,一直在公平与科学之间摇摆,不能对所有地区的学校、学生都有利,也难以让所有利益攸关方都满意。当然,公平永远是相对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高考招生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重点大学的地区分布和在各省市的招生录取计划、比例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应当看到,近年来国家在维护高考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然要触动利益,“割谁的肉都疼”,每一步改革都举步维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说,高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前,计划招生体制下供需矛盾突出,“调控”政策只是一种“救济”,只能局部推进公平,既不能实现高校的诉求,也难以实现考生及家长的诉求,“叫好不叫座”。每一次高考改革之所以引发社会的热切关注,既是以往历史遗留问题的总爆发,也是社会群体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这也提醒决策者,即便是初衷良善的改革举措,也需要在与民意互动中找准平衡点。因此,高考改革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改革举措的出台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试点成功之后方可逐步推广,但不能受到一些压力就匆忙改革,以免出现“为改革而改革”的情况。

但无论怎么改,最为关键的是,高等教育资源在现实中的分配需要实现社会公平,要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取基本均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播与不平等状况的进一步扩大。

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必须突出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根本问题。合理调控招生指标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异化为简单的倾斜,而是要考虑历史和现实因素。实际上,比东西部“高考鸿沟”更显而易见的是东西部基础教育的鸿沟,众所周知,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每个环节都要发力,教育公平才能更及时有效的呈现。推进教育公平,不仅要提供一定照顾和倾斜,更重要的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建设,提升中西部地区办学水平,就是说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长远来看,全社会必须学会理性对待考试,同时“转换招生考试改革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学生高考失败,那也只不过是他在这次考试中失败,而不决定其一生的人生走向。如此,就不会让所有考生将其一生的砝码都压在一场高考上,让“一考定终身”扭曲了人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