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年亚文化的消费与狂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年亚文化的消费与狂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小时代》《匆匆那年》这一系列青春题材电影的走红,也引发了我们关于这类题材电影走红原因的思考。本文通过对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进行分析,探究青春题材电影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谁的青春不迷茫》;青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25-01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改编自刘同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林天娇和高翔,从偏见到和解,再到互有好感,反映青春期学生成长烦恼的故事。

一、青年亚文化的消费认同

当今的社会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化,“消费”社会日益成为一个表述时代特征的重要概念和引发激烈讨论的焦点主题。传统的认同方式正在逐渐衰落,更多新的认同方式在兴起,消费正在日益成为塑造人们认同的主要方式,消费认同也正在逐渐演变为许多人的核心认同。青年亚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它的青春感性冲动。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青年亚文化表现出躁动不安、感性冲动、渴望追求和尝试新鲜事物是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敢想敢做地追求梦想以及懵懂青涩的爱恋成为青春文化中鲜明的特质。青春题材的电影迎合了青年亚文化中感性与冲动的特质,容易引起青年群体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消费认同。

(一)消费怀旧。《青茫》表达的是一段关于高中的青春时期的故事,核心诉求是怀旧。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怀旧将过去的记忆加以美化和浪漫化,那回忆里的一切,都将可爱,给人治愈和温暖的力量。观众观看《青茫》的过程就是一个怀旧的消费过程,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可供怀旧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观众可以从电影人物中投射过去的时光,找寻记忆深处那些难忘的点点滴滴、缅怀那段即苦又甜、即勇敢又迷茫的青春。

(二)消费梦想。《青茫》以高中时期为背景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高考强烈的高压下,我们的梦想也许在努力的张扬实现,也许在不知觉中压抑磨灭。电影中,“天子骄女”林天娇原本瞧不起高翔那帮开修车行的朋友,但在与对方的接触中,她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她喜爱天文,却因母亲的期待以报考清华大学金融系为人生目标,“你真的喜欢金融吗?还是更喜欢星空?”“你的未来是活给别人看的,但我们不用。”这些台词不仅唤醒了林天娇,也博得了观众的共鸣。高翔和林天娇们用他们的故事引导着我们去想起我们曾经的梦想,以此产生梦想的消费认同感。

(三)消费纯爱。《青茫》和所有青春题材的电影一样,都离不开懵懂青涩的爱恋。这个时期的爱情超越普通的友情却又受礼教和世俗的规训达不到世人眼中的爱情标准,因此我们常常用纯爱来称之,营造一个理想的情感乌托邦。它往往是懵懂的、压抑的、不被理解和认可的、勇敢的、冲动的又无疾而终的。想起“林天骄”和“高翔”那些单纯美好温暖的感情,而我们只能在回忆里缅怀,因为现实中早已不复存在。

二、青年亚文化的狂欢

(一)驱动反抗与狂欢。日常生活由大众文化实践组成,其特征是,弱势者通过利用那剥夺了他们权利的体制所提供的资源,并拒绝最终屈从于那一权利,从而展现出创造力。对日常生活的文化进行的最好描述,是有关斗争或反抗的比喻,而这些反抗,社会利益的冲撞,都主要由所驱动:即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社会体验的意义所带来的,以及逃避权利集团的社会规训所带来的。《青茫》中高翔渴望勇敢表达真实的自己,做出违抗老师命令的种种事情,退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林天骄与母亲对峙表达自己的梦想,作弊考取好成绩,又放弃领取省三好学生的奖,和喜欢的人一起为爱疯狂,最后坚持自己的梦想放弃经融从事天文工作。他们都抵抗了“权威”的代表――老师、父母、学校,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社会体验的意义所带来的,由此实现自我价值。电影在这里裸的为观众展示出了冒犯式的狂欢,狂欢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从规训中解脱出来,以及合法地沉溺于那些被日常生活的状况所压抑的之上。

(二)大众文化的相关性。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日常生活提供的文化资源的交接处形成,这就决定相关性是核心的批判标准。相关性是由每一个特殊的解读时刻所决定和激发的特质,由于年龄的接近和经验的相似,青春题材电影的主要受众――青年群体观看电影时更容易获得对电影和电影中人物经历的认同,引发共鸣。《青茫》这类的青春题材电影在叙事和人物上与青年群体的际遇具有高度相似性,更容易唤起受众对以往经历的回忆和情感共鸣,在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也不出意料。

青春类题材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以商业化利益为追求对象,瞄准自身受众,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迎合青年文化,大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无论外界评价如何,这类电影走红的深层社会原因和文化因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姚园园.新世纪青春电影的青年亚文化分析[J].东南传播,2014(1).

[2]袁梦倩.青春怀旧、纯爱消费与青年亚文化的狂欢[J].台湾电,2012(2).

[3]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