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杜甫诗歌中的女性世界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杜甫诗歌中的女性世界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杜甫诗歌多咏及女性,诗人大多从人性的角度将女性投放于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全面展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对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折射出男女平等的曙光。

[关键词]杜甫诗;女性题材;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73-02

中国古典诗歌从最早的《易》爻辞中妇女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的悲叹和《诗经》中有关“弄璋”、“弄瓦”(《小雅・斯干》)的男女判别起,几千年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演化,谱成一曲曲女性命运的悲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诗中多面展示了女性的命运,虽然男权的阴影并没有消失殆尽,但他所表现出的具有积极价值的女性观念,无疑显示出诗圣的过人之处。

一、痛怜怨妇哀情,关注人生权利

征妇历来是苦难妇女的代表,杜甫诗中的征妇概念突破了原有的内涵:一是征人之妇,即传统意义上的征妇。《新婚别》中塑造的虽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然而,新婚之夜的肺腑之言中,我们感到的是她对夫君前往“死地”的绝望,是“嫁女与征夫,不如弃旁路”的凄惨。仇兆鳌注云:“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军往,别之速也。随君,意之伤也。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q?生离死别,令人怆然泣下。二是征男之母。母爱相比夫妇之爱更为博大、无私,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儿子诀别赴征,而且他们还是弱冠的“中男”。《新安吏》中,杜甫描写了这样凄惨的一幕:“中男绝短小,何为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送呢?“县小更无丁”,有父还用抓孩子吗?“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真所谓“天地终无情”。再看《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明知老伴一去不回,还在哑声叮咛,自我保重,努力加餐。字字血泪,读之让人肝肠寸断。家庭的支柱被抓走,希望不复存在,走了的、留下的,生命是否还能延续?留给妇人的只有恐惧、悲怆、愤恨、绝望。三是妇为征人。一首《石壕吏》道出史上鲜见的悲惨一幕――老妪赴征。当她哆哆嗦嗦地诉说:“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的那“一何苦”时,内心潜藏着多少老来失子的悲惨,可现实又何至于此呢?被逼无奈的她只能“请从吏夜归”。仇兆鳌注云:“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子孙、姑媳残至如此,民不聊生极矣。”?r?诗人的视角,不再关注她们作为女性的需求与缺憾,而更关注的是她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脆弱生命如何生存的问题,诗中就黑暗社会对人性、人格、人的生存权摧残的控诉可谓入木三分,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脆弱的女性身上。

由于大部分男子在战争中死亡,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 “丈夫死百役”(《遣遇》)、“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的畸形社会现实。“千家今有百家存”,但见“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连寡妇都被剥削得精光,岂不可哀,秋天收获的季节尚且恸哭,则冬春可知。《又呈吴郎》中,诗人描写了一位被残酷的剥削压榨逼向了啼饥号寒之境的老妇,为了生存,他迫不得已扑枣于邻。诗人禁不住为之恻隐,为之落泪。诗人不仅同情她,还劝告别人善待她。这种思想感情浇注在诗歌中,呈现出一种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感染力。“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爱,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一个主要特征。

现实生活中女性的苦难是广泛而深远的,除征妇和寡妇之外,还有众多的女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负薪行》中,诗人为“一生抱恨常咨嗟”的老处女抱打不平,提出了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四十五十无夫家”的畸形社会到底是何原因?难道是“巫山女粗丑”吗?不是,这里也曾出现过王昭君那样的美女。从诗人对“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中折射出了男女平等的一线曙光。今人张锡厚评此诗云:“《负薪行》是一首值得注意的以妇女问题为题材的诗篇……这里反映出来的妇女观带有民主色彩,他的认识已经靠近妇女解放问题的边缘,这是他比同时代诗人高明的地方。”?s?此诗也表现出作者对传统落后思想的摒弃。

二、礼赞巾帼风采,反思历史现实

现实生活中女性有悲苦而令人同情的一面,但更有其欢乐而值得礼赞的一面,在她们身上,不乏积极健康、值得称颂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杜甫在讴歌这些光辉女性形象的同时,总会发出感伤时事、慨叹古今的慷概之气。诗人将浪漫情怀渗透于对沉痛的历史现实的反思之中,他的感慨和心思,总是在一咏三叹中流露出来。《琴台》诗中,诗人从“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凌空写起,短短两句,如仇兆鳌言:“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t?暗点他们琴心相结的爱情美好,并对卓文君蔑视世俗礼法的气概给予由衷赞叹。她那“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的光彩照人形象,既浪漫而已飘然逝去,诗人凭吊琴台,流露出对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无以为继的悲伤。《佳人》中,杜甫刻画了一位冰清玉洁的佳人,也抒发了一介书生在风云际变中坚持节操的人生感喟。《听杨氏歌》中,诗从“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的赞美写起,以“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雨”的愁绪结束,道出世无知音之感慨。仇兆鳌云:“前以佳人起,后以杰士收,感慨无限。”?u?诗人把对女性的赞美渐渐化为“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女性意象渐次淡化。在诗《〈剑行器〉并序》中,诗人由李十二娘的舞剑勾起对昔日公孙氏的回忆,想当年公孙氏是何等的英姿飒爽,并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叹。“由此可知,杜甫对擅长舞蹈和音乐的妇女的态度是同情和歌颂的。”?v?诚如王嗣云:“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孙氏,咏公孙,却思先帝,全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w?

三、劝惩狎妓世风,寄托规讽意旨

唐代社会世风开放,士子狎妓冶游成为风尚。宴会上,歌伎奏乐歌舞,劝客饮酒,赋诗助兴。士子异地为官,远离亲人,身边往往有陪伴以填补心灵的空虚。然而,唐朝还远没有开放到社会各阶级平等的地步,歌伎、仍然在这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处于最下层,生活在如此背景中的杜甫,自然也与她们有接触,且留下了有关携妓的动人诗篇。在他为数不多的有关携妓的诗中,诗人有艳羡情绪的表达:“上客回空骑,佳人满近船,江清歌扇底,野旷舞衣前,玉袖凌风并,金壶隐浪偏。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其一)然而,杜甫的诗言在此而意在彼,诗的结韵曰:“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这里表现的是诗人惯用的艺术手法――欲擒故纵,先敷衍词章,再下点睛讽喻劝惩之笔。同样,《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云:“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依浦起龙说:“所谓‘发兴寄’也。”?x?表达出的是“楼高欲愁思”的意旨。从《陪贵公子携妓丈八沟纳凉遇雨二首》之二“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等诗句看来,“诗人已发现了受侮辱、受损害妇女精神上的痛苦”。?y?《陪王侍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诗中虽也写到“复携美人登彩舟”,但诗人亦不忘“人生欢会岂有极,无使霜露沾人衣”的规劝,仇兆鳌说:“从乐极生悲,结出规讽之意。”???无疑显示出杜甫出淤泥而不染、卓尔不群的高贵之处,也是他老老实实做人的一贯作风。

四、爱怜糟糠之妻,谱写人间真情

杜诗中有30余次咏及其糟糠之妻,这在一个诗人的创作生涯中,是具足够份量的。日本学者笕久美子认为,在关于夫妻情思的诗登上公众之堂的过程中,李白、杜甫无疑是属于开时代之先河的人物。???

读这些诗,其糟糠之妻的形象便浮现于眼前。如:“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G,幼子饿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去年潼关破,妻子久隔绝,今夏草木长,脱衣得走西。”(《述怀》)“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北征》)诗中描绘的是一个确确实实存在于杜甫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与自己在凄风苦雨中相依为命的人生伴侣式的妻子形象。他笔下的妻子衣着朴素,质朴自然。她独撑门户,任劳任怨,在诗句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一个普通男人的真情,爱怜、愧疚、欣慰、感激……此外,其诗中也抒写了妻子雅致闲适的一面:“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睛看稚子浴清江。”(《进艇》)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欣赏与赞美,使妻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真实。可见,杜甫与妻子的关系是与支配关系无缘的,他们有着真切而牢固的感情基础,他对妻子的知疼、知爱与他诚实做人、正直做事的一生相连,也是杜甫今天信受崇敬的原因之一。

总之,杜甫真诚地为女性唱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他那怀物博爱之心,不但为生活在那个血腥苦难的社会中的人们所需要,而且永远是我们不朽的民族精神,属于任何时代。然而,他那“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北征》)的“女祸”论调,作为其时代与阶级局限的反映,无须讳言,必须摒弃。

[注 释]

?q??r??t??u??w????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3页、第530页、第808页、第1481页、第1818页、第1948页。

?s?张锡厚:《关于杜甫世界观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丛刊》(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v??y?马锡鉴:《杜甫的妇女观》,《温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

?x?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86页。

???笕久美子:《“赠给妻子的诗”与“爱怜妻子的诗”――试论李白和杜甫诗中妻子的形象》,引自《中国李白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