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宫国家森林公园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宫国家森林公园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主要从山地植被恢复的原则和要求、植被恢复的措施及树种选择、种植和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恢复植被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

关键词:北宫国家森林公园;植被恢复;工程措施;生物技术措施

1 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北宫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丰台区西部长辛店镇的前脸山地区,区域海拔高100~400m,总面积为200hm2。本区东起化七路,南起长辛店镇大灰厂村,西至大灰厂廊坡顶西麓,北至长辛店镇与门头沟区交界处。

1.2 气候状况

本区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带,属于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夏季炎热多雨,天气多变;秋季和春季多风沙天气。年平均气温为11.7℃,7月份最高,为25.8℃,1月份最低,为-4.6℃,极端最低温度-21.7℃,极端最高温度39.8℃,无霜期203天,年降水量625mm,年蒸发量1127mm。

1.3 土壤条件

森林公园位于丰台区西部,属低山丘陵区。该区为典型的石灰岩山地,为西山坡积物风化土壤,基底母岩为钙质岩类(石灰岩等)、基性岩类(玄武岩等),土壤为低山褐土,呈微碱性反应,土壤厚薄不均,母质为碳酸盐风化物。

2 植被现状

森林公园地处丰台区西部,为丘陵山地,海拔低、石砾多,土壤较贫瘠,乔木树种较贫乏。但这里却保存着一定面积的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人工针叶林、灌丛,其类型较多,植被茂盛。一些耐旱、耐瘠薄的落叶树种,如刺槐、桑树、朴树、臭椿、槭、榆、枣、火炬树、构树、核桃、山桃、山杏等适应性强、生长良好。许多灌木树种在这里生长良好,如酸枣、荆条、杠柳、绣线菊、胡枝子等。

北宫国家森林公园是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植物种类较多,共有维管植物237种,隶属于68科169属。除中高山地区的部分植物种类外,北京地区的大部分植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代表。木本植物88种,其中乔木树种34种,但大多数种类在本区发育为灌木状,如山合欢、旱榆、构树、火炬树等,真正能长成乔木的仅刺槐、白榆、毛白杨、柿、核桃、桑等几种;灌木54种,是组成植被的重要成分,如酸枣、荆条、扁担木、杠柳均是灌丛及灌草丛的优势种,其它有荛花、绒毛绣线菊、三裂绣线菊、蚂炸腿子、雀儿舌头、多花胡枝子、达呼里胡枝子等;藤本6种,如野葡萄、五叶地锦、常春藤、山药等;草本植物142种,作为植被优势种出现的多为菊科植物,如蒙古蒿、黄花蒿、鬼针草、飞蓬、苦菜等,其它如禾本科的牛筋草、画眉草、狗尾草、金狗尾草,豆科的米口袋,蔷薇科的委陵菜等也很常见。

由此可见,本区植被组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乔木,而且优势种多为热带成分,如酸枣、荆条、杠柳,而温带成分却不重要。北宫森林公园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现绿化覆盖率较高,植被组成以人工林和灌丛为主,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分布较少。

3 山地植被恢复的原则和要求

3.1 山地植被恢复的总体原则

3.1.1 可行性原则。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合理地恢复和改造植被,全面考虑技术手段的可行性、植物选择的可行性和经济投入的可行性。

3.1.2 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森林公园的立地条件,选择一些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地带性绿化树种,树木规格以中小苗木为主,合理密植。

3.1.3 可持续发展原则。森林公园山地植被恢复是按风景区的要求进行恢复建设。为了缩短建设周期,尽快达到规划要求,必须做到植被恢复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处理好一次成型与多次成型的矛盾,近远期相结合,适当选用慢生树种和色叶树种,近期以绿为主,远期以景观观赏为主。

3.1.4 生物多样性原则。根据森林公园现有植被特征,在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选择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乔、灌、草、藤搭配,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复层林相,逐步营造出丰富的生境,体现出景观层次和生物的多样性,恢复地带性植被。

3.2 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措施的原则和要求

森林公园为丘陵山地,海拔低、石砾多、土壤较贫瘠、基质蓄水持水力差,部分地段植物生长较困难,在设计植被恢复技术措施时遵循以下原则: (1)以工程措施为基础,结合生物技术措施,改善植物生长的恶劣环境。(2)植物选择上既考虑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等特性,又必须符合周边绿化的特殊要求。(3)植物配置以提高森林植被总盖度和植被景观的观赏价值为目的,以创造优美而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观为前提,在水平方向上采用不规则块状、群状或整体采用丛植、片植、列植并用的配置方式。栽植时采用乔、灌、藤、草立体配置,合理密植,多季节地进行。(4)综合运用多项生物技术配套施工,如使用保水剂、生根粉、粘合剂等,提高发芽率和苗木成活率,迅速恢复植被。(5)客土造林时充分注意选择植物繁殖体丰富的土壤,尽量丰富作业区植物繁殖体数量,以确保植物的成活及其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须的营养。

4 山地植被恢复造林树种选择原则和要求

山地植被的恢复实施过程中,造林树种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与本区植物生长相关的雨量、湿度、温度、日照、土壤水分状况、土壤肥力等基本条件。森林公园这种典型的石灰岩山地,土壤贫瘠、石砾多、雨水较少,要想种树成活且成林恢复植被,选择地树种要求耐干旱,具在水分较少的条件下仍能成活生存的能力。不仅如此,在干旱情况下还能承受高温及强烈日照的灼晒,控制蒸腾作用,并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及生长发育。在维持生存的前提下,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尚需有一定的生长量,不仅可覆盖成林,还应有相当的蓄积量而产生经济效益。最终,森林覆被后达到保水、改良土壤状况、恢复肥力、防止水土冲刷流失、保护改良环境、改善生态等森林综合功能。

5 山地植被恢复的实施措施

5.1 植被恢复的工程措施

5.1.1平地。主要指森林公园宿根花卉植物园地段,该地段原为垃圾场,立地为长期倾倒建筑与生活垃圾堆积而成,成分比较复杂,不利于植物生长。对这种立地的改造,采用全面覆土和客土穴植相结合的方法。

5.1.2 石板山。位于狼坡顶地段山坡,全部为岩石,植物无法在此地生长,严重影响了森林公园的整体景观效果,该地段已被专家论证,采取全面覆土和用生物垫加固的方法,全面恢复植被。

5.1.3 疏林地。位于山体阳坡或阴坡地段,植被稀疏,多为矮灌木和草丛,植被恢复以人工造林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

5.1.4 山地。此地段为公园内海拔较低的地段,为草丛或山地,局部地方有少量的小灌木,该地段也同样以人工造林手段恢复植被。

5.1.5 公路边坡。公路边坡为岩石或沙石,植物生长困难,采用垂直绿化方式。

5.1.6 岩石。位于山体中上部的岩石,植被恢复以垂直绿化方式为主。

5.1.7山顶峭壁。植被恢复以垂直绿化方式为主。

5.2 植被恢复的生物技术措施

5.2.1 植物选择。为做到适地适树,尽快使山地恢复植被,尽量选择与本地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种类。

5.2.2 植物配置与栽植密度。(1)植物配置:植物为块状、群状不规则配置或丛植、片植、列植并用的自然配置方式,以乔木、灌木为主,结合藤本、草本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形成多层次的复合林相。(2)栽植密度:乔木栽植密度为1株/9m2;亚乔木栽植密度为1株/4m2;灌木栽植密度为1株/2.25m2。

5.2.3 客土栽植。挖70 cm×70cm或 50cm×50cm的穴客土栽植乔木、灌木。为提高所植苗木的成活率,栽植土中混有一定数量的新型高效抗旱保水剂(SAP)和土壤稳定剂(PAM)、HA复合肥。苗木根部用6号ABT生根粉浸泡处理。

5.2.4 草种喷播。首先在坡面覆盖一层植物繁殖体,丰富约20cm厚的表土,然后将所播草种与天然木纤维、新型高效抗旱保水剂(SAP)、粘合剂、纤维染色剂按400:1500:25:110:l混合成稀粥状,用专业设备喷播于坡面。

5.3 植被恢复的树种选择

常绿乔木:油松、樟子松、侧柏、圆柏、青扦等;落叶乔木:元宝枫、栾树、白蜡、绦柳等;亚乔木:黄栌、盐肤木、沙枣、山杏、山桃等;灌木类:绣线菊、荆条、白刺花、胡枝子、榆叶梅、珍珠梅、丁香等;攀援植物类:爬山虎、五叶地锦、扶方藤、杠柳、紫藤、蔷薇、牵牛等。

5.4 植物栽植养管的技术措施

5.4.1把握季节。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森林公园特殊的生态环境,从秋季(11月上旬)开始施工,赶在冬季雨雪到来之前或者春季3月中旬~4月上旬,完成栽植任务,不仅能提高树木的成活率,而且能节约大量的养管资金和人力。

5.4.2 严格控制苗木的规格和质量。严把苗木质量关,按照设计要求选用苗木,特别是客土穴植的地段,一定要选用长势健壮的2~3年生苗木,并确保苗木随起随运、随到随栽。

5.4.3 严格控制栽植质量。为确保树木的成活,在栽植过程中,严格检验验收栽植的每一道工序,特别是树穴的规格,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

5.4.4 认真做好后期管理。 山林的抚育管理,特别是幼林的抚育管理是荒山造林成败的关键。新栽树木前几年的抚育管理非常重要,后期管理就是浇水和除草,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方式进行抗旱,才能保证树木成活,长势旺盛。

总之,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多种生物技术措施,结合植被自然生长演替的方法,改善森林公园山地立地条件,保证植物生长环境的稳定性。选择当地适生的多种植物自然配置,进行合理的高密度植树、种草,可在短期内迅速改善公园环境质量,根治水土流失。当然,本文只是对山地植被恢复技术做了初步研究,其结果和效应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观测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梁伊任.园林建设工程[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2 陈本建,周鑫,江能远等.贵阳龙洞堡机场砂石山地植被恢复措施[J]. 四川林勘设计,2000

3 周立江.长江三峡库区及上游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途径及对策分 析[J].四川林勘设计,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