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赤壁》中的“大话”言说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赤壁》中的“大话”言说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话”直接源于《大话西游》之类的影视作品。这类作品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有意抹杀了真实的背景,有夸张、诙谐、搞笑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解构功能。《赤壁》有意无意地吸收了“大话”言说方式,它收获的好评与恶评都与它的“大话”文化层面有关。这种“大话”言说方式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真实背景的有意抹杀,对传统人物形象的颠覆,“戏仿”的运用,以及对话的幽默和智慧的表达。

关键词

《赤壁》;“大话”;审美

“大话”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虚夸的话”,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直接源于《大话西游》之类的影视作品。这类作品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有意抹杀了真实的背景,有夸张、诙谐、搞笑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解构功能。以“大话”风格写成的作品一般是对传统经典作品的改写,如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其他经典名作、中外著名童话、寓言故事、武侠小说等等的改写。不能说《赤壁》是属于《大话西游》之类的作品,因为《赤壁》中的各种关系并没有被解构,如时空关系、生死关系、君臣关系、将士关系、朋友关系、爱情关系等,还是很现实的基本完好的保存着;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界限也没有混淆,“恶作剧”的动机基本上看不出,叙述者(制片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但是《赤壁》有意无意地吸收了“大话言说方式,它收获的好评与恶评都与它的“大话”文化层面有关。《赤壁》中的“大话”言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战争的真实背景的有意抹杀

我们知道,曹操调动几十万大军南下是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统一中国,影片颠覆了战争的目的,让曹操在军营里挂起小乔的画像,日夜思念,一心想着打败东吴,小乔就是他的了。宏大的战争背景被一个小女子轻描淡写地替代了。这种破坏性和颠覆性成为影片的一大看点。于是,小乔的形象就在叙述者(制片者)的手里诞生了。不管曹操对小乔的迷恋是真心还是借口,小乔都成了一个必须出场的美丽女子,都成了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就有理由用两分钟的时间去表现周瑜与小乔的激情“床上戏”。小乔的颇有分量的出现,让观众从诗文中的对“小乔”的想象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这些生活化、化的细节贴近观众,给观众带来欲望的宣泄和释放。这些设计就是为了满足大众娱乐的需求,是为了票房收入,电影本来就具有商业性。但是,不管《赤壁》设计的情节如何的让熟悉“三国”的观众难以接受,它里面的情节还是现实主义的,它并没有采用荒诞不经的故事去刻画人物,这样就使《赤壁》没有划进“大话”作品的范畴。

二、对传统人物形象的颠覆

三国人物可谓是深入人心。“三国”是众人物的三国,三国人物个个是英雄:别说受到《三国演义》褒扬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的儒雅的刘备,别说长坂桥前,孤身喝退百万曹兵的张飞,别说义薄云天、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也不用说舌战群儒的孔明、出生入死的赵云,就连受到罗贯中针砭的周瑜虽然心高气傲,心胸狭隘,但也是足智多谋,否则何以能指挥著名的赤壁之战?而且大多数中国人知道罗贯中笔下周瑜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就是被罗贯中刻画成奸狠多疑的曹操也识才爱才,这在《三国演义》中就有精彩的表现。可是,在《赤壁》中,这些英雄也未能像观众期待的那样“闪亮登场”,去痛快淋漓地展现一番。就连大家期待“反正”周瑜形象也不尽如人意:他与诸葛亮的初次见面并不是运筹帷幄、比智赛勇的激战一番,而居然是一起为马接生!众多的传统人物形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颠覆:一代枭雄的曹操多次色迷迷盯着小乔的画像和酷似小乔的丽姬;在马匹上英勇善战的关羽成了步兵,与关羽的英雄气概相联系的夜读《春秋》变成了与他的性情不相干的教孩子读《诗经》;刘备成了编草鞋的憨厚农民;鞠躬尽瘁的孔明成了幽默机智的活泼的年轻人。对各人物的“修改”总的倾向是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比如“修改”过的人物形象甚至很接近新概念的“酷”。有位年轻人走出剧院时与同伴议论周瑜还是不够“酷”,也有人说周瑜最好是由谁谁来演――有部分观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其实并不关心这个人物形象是否与历史相符,他们更在意自己的欣赏心理是否得到满足。不过,《赤壁》对人物形象的颠覆是有限度的,基本上保留了人物原型的精神核心,而且对人物颠覆的发展方向是往善的方向的,与真正的“大话”恶作剧式的颠覆有量也有质的区别。

三、“戏仿”的运用

“戏仿”是指把大众熟悉,的格言、影视情节、人物形象进行再度创造,将其纳入新的语境,翻新为新的时尚的内容,使旧的文化资源以新的面貌出现,让观众获得一种新的让人惊异的审美角度,制造“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喜剧性接受效果。“戏仿”的运用最为典型的是孙尚香这个人物的塑造。她说“天下兴亡,匹女有责”――这是对格言的翻新;孙尚香抗议女人是一颗棋子,听人摆布,她与诸葛亮谈心,诸葛亮说有个性的人往往最容易被误解,孙尚香含情脉脉地说,没想到还是你了解我――这是对现代对话的新用。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戏仿”,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却是认真的。“戏仿”的喜剧接受效果是在与传统文学艺术的比较中产生的。不管是《三国》还是《三国演义》,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都是严肃的。传统的文学艺术追求一种完美的形式,追求纯净高雅的没有一点杂质的艺术品质。 《赤壁》中的“戏仿”立足于这些文化精品,但是又没有按原来的思路继续下去,叙述者在这些文化精品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的文化消费品。

四、对话的幽默和智慧的表达

幽默和智慧的表达取决于与人物的居高临下的心态,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观念有充分的自信,对自己的语言智慧有充分的信心。因为拥有优越的文化心态,所以不怕自己的语言被人误读和曲解。这种对话往往会耍一点小聪明,玩一点需要动_动脑子才能明白的语言游戏,会有一些稍微有点刻薄但却是善意的调侃。周瑜第一次看到诸葛亮时间:“天气这么冷,还要扇扇子?” 诸葛亮说:“我需要保持冷静。”周瑜与诸葛亮共奏一曲后,小乔对诸葛亮说:“周郎已经很久没有抚琴了。”诸葛亮说:“我也很久没有这么不冷静了。”小乔说:“你们一定合得来。”像这样的一类对话,还有曹操的“欲望使人年轻”,刘备的“多吃一点吧,此次东吴之行,路途遥远”,关羽的“现在好好读书,以后就有饭吃了”等等,都让观众爆笑。这种语言非常的生活化、口语化,同时具有时代色彩和现代意识,比较容易流行。这些,观众都知道是叙述者安排的幽默,有点像传统戏剧里的打诨插科,但又充满智慧和玄机,既能用来调节现场气氛,又能给观众去做长时间的把玩。这些对话的设计其实与战争无关,也不是人物性格的本质表现,但是却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赤壁》中人物的幽默和智慧的表达也是叙述者优越的文化心态的折射。这种良好的心态本身就很值得欣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赤壁》虽然不能划入“大话”文化范畴,但是它具有“大话”文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使《赤壁》带上了浓郁的大众文化色彩。将精英文化、传统文化颠覆成“大话”文化是很容易的,因为“大话”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解构,解构过程是一个自由的充满的过程。但是《赤壁》不是在解构,相反是在构建,它试图在现实性的语境中对原型进行新的构建,在现实性的言语空间重新编织起有大众文化色彩的电影世界。“大话”言说方式的运用是《赤壁》构建的手段之一,而不是解构方式。这是《赤壁》与“大话”式的影视的根本区别。

我们应该明白,解构是很容易的,而任何一种构建都是艰难的。“三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经典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对故事的走向、人物的生死、结局的安排,人们往往早已经有了心理定式,任何一个变动哪怕是细节性的变动都会在人们心里引起强烈的反响。要将这样的精英文化演绎成有浓郁大众文化色彩的影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深深热爱这种高雅审美趣味的人,看《赤壁》的时候,也许更多地看到它的低俗、平庸、肤浅、功利、轻浮等等,从而产生激烈的意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赤壁》一方面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吸取养分,有比较深的文化积淀,保留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保留有使命感和正义感,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色彩,同时吸收了大众文化的“野趣”,在摆脱精神压抑,贴近百姓和现代生活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我们何不以平常心去看待这部影片呢?

对于“三国”而言,任何一个编剧,都是一个诱惑,也都是一种挑战。不管分歧有多大,不管我们是喜欢还是厌恶,《赤壁》有这么火爆的票房收入,产生这么广泛的轰动效应,事件本身就很有意义,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带大众文化色彩的《赤壁》是有缺陷的,它会考虑功利性、娱乐性,历史性和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会退居二线。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要求《赤壁》必须拍成“史诗性的巨著”,《赤壁》也没必要因为明星聚集、耗资巨大、场面恢宏而自封“史诗性的巨著”――那样只能招致更多的批评和攻击。审美能力本身是有差异的,审美趣味是具有多样性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审美上的宽容会让我们的社会产生更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