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艺术中的情感与形式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艺术中的情感与形式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主体情感的表达是艺术创作的根本任务,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如何升华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创作的最现实性问题。生活是艺术情感产生的源泉。有意味的形式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独到感悟,是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载体,是支撑情感体现技巧的现实中介产物。

关键词:艺术;情感;形式;关系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个人的情感,那么艺术家怎样把个人情感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形式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情感需要艺术家通过艺术技术来实现。如何将个人情感和外在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是艺术家所追求的,通过传统技法、个人经验来完成。艺术的本质在于艺术家把释放的个性、情感通过一种属于自己的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来。作品创作的核心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家情感意识的产生、发展、升华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生命线。那么个体情感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处理好情感和形式的关系。首先,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而产生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形式产生的源泉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其次,艺术家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传载个人情感。

一、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是艺术形式产生的源泉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首要是要对现实生活有主观感受。艺术家应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能洞察到普通人所不能观察到的细节,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独特感受和体会来唤起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反映和升华,才能在艺术家心中形成一种“意象”,才能唤起艺术家对“有意味形式”的创作激情。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源于艺术家划生活的体验,是艺术家从生活的某些动人的细节中激起了情感反映而升华为艺术形象的。如郑板桥画竹称表现的是“胸中之竹”,就是典型的主体情感与外在形式的结合,就是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外师造化”进而达到“中得心源”的境界,通过观物-取物-比较-体道的步骤,对人自然的外在形态的体察,直接升华为对道的感悟,然后或整体或局部取事物之表,拟诸其形象,加以整括、构思,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有意味的视觉形象”。因此艺术作品“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来源与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是艺术家情感产生的母体,也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必需的心理感受过程。

优秀的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心目中的意象”应该是“有意味的”,这是艺术家与普通人情感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艺术家的情感之所以具有意味性,是因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具有趣味性,形象思维具有独特性。如齐白石大师能从普通生活中的虾体验出他画面中虾的形象,是因为齐白石能从虾的外在构架中直接体悟出艺术语言的形式,能将现实生活的虾升华为个人的情感符号形式。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物象经过不同的艺术家去表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原因就是不同的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体会是不同的,发现美的切入点也是不一样的,都在各自寻找自己心目中美的形式和因素。通过对事物的独特审美,从中激起个人情感体会,最终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而普通人是不会从这些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的。这就是艺术家同普通人审美的差异性,是艺术家有独特的审美情趣造成的。

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感受后,运用自身的独特的形象思维能力将客观事物直接升化为一种有意味的外在符号形式。如一座山,国画家看到的是各种皴法,看到的是泼墨,雕塑家看到的是驼峰马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所体会到的只能是现实的表象面貌,他们的情感是缺乏意味性的。因此艺术家所创作出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意味性取决于艺术家情感的意味性和所采取的技术形式。所以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少不了对自然生活的体悟,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艺术家的一切艺术活动,都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基础上。

二、艺术家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传达主体情感

关于“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给予了恰当的阐述,他说:“在每一件作品中,线条和色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起来。一定的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些关系这些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这些美的运动,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因其具有意味所以才打动人或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那么,艺术形式的“意味性”来自于哪里?前面已论述过,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意味性”决定外在形式的“意味性”,它是形式的“意味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就艺术语言本身而言,外在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味性。作品中的线、形、色等按照特定的艺术方法、技术构成特定的形式,从而表现了物象的某种特质,同时又传达了与之融合的审美体验、审美胸襟。只有这种形式才能打动人,才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这时候的形式才有了“意味性”,即自身特定的含义。

并不是任何形、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的随意组合都能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摈弃了一切内容因素的纯形式就有意味。而是真正打动人的恰当的情感和恰当的形式才能共同构成“有意味的形式”。这里的“意味”与平常说的主旋律、思想内容是有区别的。“意味”是内在与外在之间更为深层次的构成因素,是由情感的意味和技术处理上的意味共同构成的。要求艺术家个人情感意象必须找到一种具有个人特色的有意味的技巧形式,通过台理的运用,才能使有意味的形式最终体现。

能够体现艺术中情感与形式的关系的例子较多,如毕加索在创作作品《格尔尼卡》时,对画面的形式构成进行了反复探究。在作品中马的形式安排设计有过多次变化。按照毕加索的理解,马在作品中代表人民。在这幅作品的构思中,马的形象一直都在反复变化着。毕加索对开始的形式都不太满意。到了最后,马的形态才最终确立,在作品的中央马头高高抬起,与作品里的提着灯的手臂和太阳并驾齐驱。马张大着嘴表现出一种强烈反抗的样子,体现了毕加索个人情感中对人民顽强的反抗精神的理解,对于马的形象在构图过程中的反复变化直最终确立,我们所能找到的一种可能的解读是,它是随着毕加索的情感基调的反复变化和逐步确立而形成的。不同的情感意识由不同的外在形式传达出,而形式的最终形成是受艺术家情感决定的。

三、结束语

艺术用符号形式表现普遍经验或对生命的情感,因此艺术的含义就在符号形式自身,而艺术也可以称为有意味的形式,一句话形式创造了艺术。除了外在形式以外,情感也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决定因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无法创作;情感是判断构思是否“合理”的标志;情感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但都以形象与情感的结合为最重要基质,任何审美创造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即使是再冷静的作品,艺术家的主观判断与相应的情感也是隐减在作品中可以仔细捕捉山来的。总之,个人认为现当代的艺术创作必须在艺术家的情感、形式两者统一协调的推进中得到形成,才能使艺术获得健康和好的发展。在人类的艺术世界的召唤下,艺术家需要不断激活审美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化成恰当的形式,从而创造出伟大得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黔,《设计艺术关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4]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