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流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也是意识流文学公认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本文试从无意识、本我自我与超我以及对梦的理论等精神分析学的几个代表性观点谈起,结合意识流学的创作实践,进一步挖掘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意识流

中图分类号:I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83-02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流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为文学研究打开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创作和探讨文学作品之门。这种影响同样波及至20世纪盛行于欧美各国的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意识流”一词最初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其所谓的意识流是指原始的、混沌的感觉流和主观的思想流,强调思想和意识像一条延绵不断、不可分割的河流。意识流所追求的是将潜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以及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原原本本地显现在读者的眼前。这种强调心理真实的写法与此前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这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兴起也有很大的关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本我自我与超我以及对梦的理论等为意识流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试从前文所提到的精神分析学的几个代表性观点谈起,结合意识流文学的创作实践,进一步挖掘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影响。

一、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比作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很小一部分便是“意识”,即人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是自觉的、清醒的、理性的,但是同时也是无力的。而隐没在海水中的绝大部分是“前意识”和“无意识”,这一部分虽然隐而不见,但更为重要,因为它支配着、决定着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占有支配地位,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前意识是指此刻不在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浮动;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主要指性本能,是盲目的、混乱的,却又是广阔有力、起决定作用的。

意识流作家深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关注的是人的整个心理结构,研究整个冰山,尤其是没有暴露出来的、不为人知的那部分,即无意识。在创作中表现在不再停留到表现人的意识活动上,而是深入到深不可测的无意识领域中,去探索心灵奥秘,揭示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因此,意识流小说表现的心理活动不仅是流动的,而且是多层次的、散发式的,从人物不自知的“无意识“和朦胧的、未形成语言的“前意识”到语言层次上的“意识”,杂然纷呈。

英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在创作理念上,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这种思路与精神分析理论不谋而合。她认为要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小说家应该抓住的重要因素是人性,是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让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实自发现展现出来,因为对于相同的客观真实,人们的感受并不相同。意识流小说家们也不驻足于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外部事件,而要敏锐地捕捉这些事件在人物内心深处的瞬间印象或真实感受。具体到作品上来,《墙上的斑点》就很好的实践了这一理论,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从钉痕联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的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态,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的生活与思维变化过程。《墙上的斑点》全篇没有故事和情节,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想象的“我”,只有思维的流动,这种思维的流动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借此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他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又名伊德,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是人的本能欲求,按照“快乐的原则”活动。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无意识领域里,本能欲求能超越其他一切束缚,成为人的首要需求,但事实上人的本能欲求不可能不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自我代表理性,一方面它受到外界现实原则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需要满足本能要求,因此常处于两难的境地,它按照“现实的原则”活动。一些文艺批评家认为,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大都属于“自我”的写照。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照“至善的原则”活动。 “超我”是人格结构最后形成且是最文明的部分,为人类所特有,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抑制本能欲望,以求道德完善。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被推崇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典范。小说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技巧的运用,描述了美国二三十年代南方大户康普生家族几十年的兴衰沉浮。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凯蒂是本能的化身,在与她的交往中,小说中的三兄弟班吉、杰生、昆丁分别表现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

班吉是典型的本我形象,班吉的本我形象首先在于他始终以“快乐原则”行事,什么事顺应了他的心愿他就安静下来,否则他就嚎啕不已。小说第一部分的叙事时间是1928年4月7日,班吉33岁,但却只有3岁的智力,童年时代有姐姐凯蒂的关心和爱护,是班吉一生中最开心快乐的时光。十岁之后,随着凯蒂的失贞和出嫁,班吉便失去了人世间唯一的温暖,陷入痛苦之中。后文中所谓的“性攻击”,即是班吉为了重拾往日的快乐,找回凯蒂的尝试。这种置道德与时空限制于不顾,寻求本能与心理的最大满足的行为是其本我形象的又一体现。杰生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世界完全建立在唯利是图的基础之上,属于典型的市侩形象。他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来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按照现实原则处事,属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而另一方面,逻辑条理对他来说只是一种以自我得失来衡量一切的行为准则。昆丁是《喧嚣与骚动》中最复杂也是最痛苦的人物。他十分珍视康普生家族的荣誉和尊严,为它的衰落和沦丧而痛心疾首。而另一方面,他又难以摆脱凯蒂失贞的阴影与自己对凯蒂的本我欲望,最终在超我意识的作用下选择了自我毁灭。作为道德化的自我,超我按照“至善原则”活动。

三、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的梦的理论。他在《释梦》一书中对梦的理论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换句话说,就是人的各种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便通过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潜意识,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还认为梦有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和二次加工。所谓压缩,即多种潜在思想被压缩成一种现象。这种混合梦象的形成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显露内容。所谓移置即被压抑的观念或情调换成一个不重要观念,但在梦中却占重要的位置。表现手段是将梦的思想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用旗杆、手杖等象征男性生殖器。二次加工就是把梦中乱七八糟的材料加工成近于连贯的情节。

在意识流的著名代表作《尤利西斯》中,乔伊斯采用梦境和幻觉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无意识和潜意识,这是一种比较新潮的创作方法,同时很明显在理论上受到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与一位朋友谈论创作技巧时曾经说过“在《尤利希斯》中我同时记录了一个人所说、所见和所想的一切以及所有这一切对那种被你们弗洛伊德学派称为无意识的东西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作家只有努力揭示人物的无意识活动才能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

因此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从梦境和幻觉入手,揭示人物的无意识活动,以求展现给读者更加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梦境与幻觉不仅能使人物的各种欲望的到表现和满足,而且也能使作者充分揭示和挖掘出那些通常无法进入意识领域的最原始、最朦胧的精神现象。如小说的第十五章“瑟西”以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戏剧方式将斯蒂芬与布鲁姆的种种噩梦与狂想充分地展示在一个昏暗的舞台上。在这长达一百八十页几乎占去四分之一篇幅的章节中,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疯人院,目睹了一群丧失理智、精神错乱的狂人的种种怪样与丑态。在“瑟西”一章中,斯蒂芬与布鲁姆的无意识不是通过内心独自或自由联想等手段来展示,而是在他们的语言、动作和一系列的角色变换中呈现出来。此章中,人物仿佛成了演员,无拘无束地将长期隐埋在心灵深处的所有秘密在似梦非梦中“表演”出来。然而,在人物各种丑陋与怪诞的动作中蕴藏着极为深刻的象征意义,几乎包含了本世纪西方社会中的全部恐惧和扭曲心理。布鲁姆的无意识领域被他的感受与经历搅的混乱不堪,,他在梦幻之中的施政显然与意识清醒时的思想和言语格格不入,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这位平日猥琐平庸、忍气吞声的广告经纪人的政治主张和人道主义思想,生动地揭示了他性格的另一侧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理论从无意识、本我自我与超我、梦的理论等方面影响到意识流小说的理论与创作,意识流小说家们的思想和作品也应证了这种关系,他们提倡写“人的心灵”,追求内在的真实性。因此意识流小说的最大特征就是直接表达人物的各种意识过程,特别是潜意识过程。意识流文学对人的意识活动的探讨和描写、对性生活的描绘和夸大性本能的作用,都源自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这对于探讨文学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谌晓明.:三兄弟与自我、本我和超我[J].长沙大学学报,2008(7).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葛英.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乔伊斯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