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中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中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提倡算用结合、算法多样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活力,更有利于解决计算教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小学数学计算策略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在计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老师所认识,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提倡算用结合、算法多样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活力,更有利于解决计算教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才能做到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又应该如何借助算理来指导算法,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有情有趣,精彩纷呈呢?下面来谈一些我的感悟。

一、以情激趣,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

《新课标》指引我们: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中,我们可以通过动画片《熊出没》引出三个主人公:2只熊和光头强,让学生对这3个人物进行评价交流,在简要的交流中既是对学生环保思想的教育,又是一种正确榜样的树立。而二熊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植树造林,每天种12棵,已经种了3天,同学们你们能提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呈现就显得水到渠成。由于情境本身的人物个性鲜明,又极具矛盾冲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渴望帮助弱小战胜强大,以证明自己长大了,渴望像动画片中的熊大或喜羊羊那样聪明,能解决各种问题。

在使用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强调“一进一出”。“进”就是我们把研究的知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感悟学习是生活的需要,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出”就是要适当、适时的去情景化,引导学生从生动有趣的各种情境中抽离出数学模型,回归到探究数学本质内容中来。

二、自主构建,感悟算理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如在教学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课时,对例题:3次运了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我做了如下的思考与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列出算式:60÷3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何口算出结果呢?一部分学生在家有看过书的同学或家里有教的同学就会想到:可以把60的“0”给遮掉看成6,因为6÷3=2,所以60÷3=20。其他不会的同学在他们的带领下马上就能掌握这种算法。

一般老师可能这时候就开始小结这样的算法了,进而开始练习,让同学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悟。但是孩子真的理解为什么60可以看成6来算吗?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做简单的模仿,缺少了对算理的理解,让算法成了无根之木。而我们老师就很善于挖掘其中的数学情境,进而引导孩子们对6进行思考,可以追问同学们:这里的6表示什么?学生回答:6个十;这里的2表示什么?学生回答:2个十。这时我们就可以出示课件图片:一大堆杂乱的小棒。问:这里有几根小棒,你能看的出来吗?怎么看能让人一目了然呢?生回答:可以10根一捆,分成6捆,就是6个十。这个变化就是对60看成6来计算的这种算理得诠释,你看60根小棒很难数清楚,把他们10根扎成一捆,共6捆,这下就化繁为简,把原来的60个1转化成了6个十。这样平均分3分,每份不就是2个十。然后让生来表述这样转化过程。既让学生理解了算理,还从中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以理促算,优化算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遵循学生个性特征,让每位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收获。而每个学生能力的不同所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强调的是“过程多样化”。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例题:12×3,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发现出有三种计算12×3=36?的方法,第一种:12+12+12=36,把乘法计算转化成加法计算来解决,以旧促新;第二种:想12分成10和2,先算10×3=30,再算2×3=6,最后把30+6=36,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来解决;第三种列竖式计算。那么三者间有何联系呢?方法二是方法一的简便计算,而方法二是方法三的分步计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二与方法三中蕴藏的算理,我们可以借助一组的草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给学生一张印有36棵树的图片,每排12棵,有3排;让生根据方法二或方法三圈出每次计算的部分,最后把36棵全圈起来,表示求一共有36棵。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生自主感悟算理,进而理解算法。为后面学生自学123×3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练促学,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思维能力

计算课,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练习的设计与处理,课堂练习不应是机械重复的计算,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具有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层次性;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应具有深度与广度。缺少了这些要素,练习就成为了“题海”,成为了一份份缺少营养的“快餐”。如我们在课中练习时经常在新课后丢出2至3道的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生加以巩固,这样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方式,缺失的不仅仅是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呈现的方式,预设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题型加以优选,效果就大大不同了。

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时,我们对课堂练习加以精心的设计。第一关:巧夺智慧果,抽取3种不同形态的计算题型一一呈现给同学们,①常态笔算题:32×3;②文字题:一个因数是212,另一个因数是4,积是多少?生列式解答:212×4=818,师追问:积中的两个8所表示的意义一样吗?③改错题:呈现12×4=18的笔算过程,让生说说为什么算错了?最后把三小题一起呈现,让生说说: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计算的经验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样就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对算理与算法进行了再认识。第二关:你能想得到吗?出现1×2=2,20×2=40,400×2=800,800+40+2=842这4道算式,让生说一说这是算的怎样的一道笔算题?通过这道逆向思维训练再次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起到以理促算的作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第三关:拆炸弹,以笔算的形式呈现3×=9(里放一个炸弹图形),让生思考这里3个个位上的数分别能填几?有了炸弹这个危险因素,让原本一般的填数字题变成极具挑战性。且本题的思维广度大,开放性强,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不应只是简单、枯燥的数字计算,我们更应回归数学的本质,在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更应关注和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情境,渗透数学思想,进而引导学生数学的思考,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让我们的计算教学也能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王建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