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在课堂的预设中,建立支架式教学已成为众多老师探索的课题。

初中数学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要通过教师的“主导性”来发挥作用。教师在仔细研究教辅材料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支架,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对话、问题或探究来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来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针对学习效果的反思评价来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顺畅地完成知识在学生之间的穿梭,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围绕教学中心,设置科学支架

支架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图表支架、范例支架、工具支架和问题支架。然而支架的建立又不是随意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课堂的教学内容来寻找切入点。我们要明确探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种知识最好的途径、每个学生基础的差异,这些条件都是设置支架的依据,也是增强课堂效果的关键。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我们就可以创建工具支架:让学生通过放大镜来观察三角形,观察三角形在放大镜下有什么变化,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这两个三角形的边和角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分析很快得出角相同而边成比例的结果,顺利地进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还可借此进入对相似多边形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很快能找出相似之间的关键点:各边成比例。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形象具体、理解深刻,还能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到知识间的灵活穿插。

二、构建支架课堂,清晰课堂结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学模式的有效与否与课堂的实际教学是紧密相连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条理清晰而又机智灵活,以增强支架式教学的实效性。

1.创建课堂情境,引入求知状态

学生的认知首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必须与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相接轨,把学生带到现实世界中来,通过创建课堂情境来减低数学的抽象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顺利地将学生带进求知的状态。例如在学习《数据的分析》中“方差”的概念时,根据学生喜欢射击的特点,给学生建立了甲、乙、丙的射击场景,甲打了五次依次中的环数为4、6、5、3、7,乙也打了五次依次中的环数为:2、8、9、5、1,而丙则打了九次依次中的环数为9、5、6、2、3、1、4、7、8,问甲、乙、丙谁的成绩好?学生都很兴奋,通过计算这三个人平均各中了多少环,很快就得出了答案;于是我又继续追问:那么能否说他们中谁成绩最稳定呢?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讨论得不亦乐乎,这是抓住学生给予求知的心理,引入新概念――方差。通过这样建立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新课的学习,通过问题的激发把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出来,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魅力。

2.倡导独立探索,预留思考空间

独立思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提高自我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给学生提供“独舞”的机会,结合问题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可强化学生对记忆的激活,学生能够自主地前后联系新旧知识,尽可能地调动自己所有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思考强度达到最大化。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在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设置了命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于是,我继续设置命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且周长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当学生开始讨论时,我及时制止了他们,让他们先独立思考,然后静下心来在纸上尝试画一画。几分钟后,学生经过亲自动手、独立思考,先后都找到了正确答案。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不再借助同学们的能力,这种学习效果远比学生谈论后得出结果的效果好,同时学生还掌握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独立能力。

3.小组协作交流,增加多维整合

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时,就要通过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教师的直接讲解对学生的印象比较浅显,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小组探究的方式,建立小组相互协作,每人在问题的认识上添一把“柴”,解决问题的热情就会增加,分析问题的角度就会更全面、更具体,教师只需要在学生知识的灵活性上稍作“点拨”就可以将问题迎刃而解了。例如在学习《不等式》中有关不等式的性质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对的几个较难不等式进行练习研究,观察在解不等式时利用了什么方法,不等式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解不等式时所使用的方法,有的学生说: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另一个学生马上补充: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一个正数,不等号不变。只见学生们纷纷开始说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就有了许多思考角度和方向不同的结果,教师只需要将其中不正确的进行验证删除,意思相同的进行统一整合,不等式的性质就自然的形成了,并且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这样小组交流协作,增加了同学们之间思维的碰撞,维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顺畅地将练习升华为了理论,从而达到了“不教而会”的效果。

三、反思效果评价,分析改进方法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肯定,肯定是对学生下次超越的激励。教师就要做好学生的评价工作,对于好的做题方法和技巧,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于一般的学生,在肯定的基础上应加以分析改进,鼓励学生,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对于后进的学生更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对其进行指导,启发指导出知识点的漏洞和点拨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评试卷时,建立支架式模式,将评价贯穿于整个讲评过程之中,随时点亮学生试卷中的亮点,肯定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对于错题,引导学生在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上进行反思,分析其中遗落的知识点,改进学生在做题时做使用的方法,将学生心中“我一定会做得更好”的思想给激发出来,让学生的被动变主动。通过这样不断进行反思,帮助补充学生所遗落的知识,增进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利用好评价机制,使学生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一定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课堂所要讲的数学内容。因材施教,支架式教学就要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每天都有新感悟、新收获,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阅览,2005,(12).

\[2\]刘霄.简论“支架式教学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7).

\[3\]焦彩珍.建构主义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学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