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云南省各高校的协同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云南省各高校的协同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协同创新是“2011计划”的重中之重,协同创新调动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各主体的积极性,强调优势互补的“大协同”。所以云南各主体不但要通力合作,共同进步。而且,云南高校要找到自身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同中有特”,不迷失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云南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2011计划”;大协同;合作;单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45-02

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1计划”由此诞生。2012年3月22日,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联合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协同创新是它的核心使命。自“2011计划”一提出,协同创新就成为了高校甚至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协同创新为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协同创新是多个利益主体的合作,不同主体因为有各自的出发点,会出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所以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平衡各主体间的关系,但是国家要掌握好这个度,如果国家过度参与,将会造成不公平等更严重的后果。“2011计划”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建立跨主体的协同创新中心,各主体进行实质性合作。并且规定了四年为一个评估周期的循环模式,突破了科学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这里的协同创新一定程度上给予各高校更多的自主性,只要各高校为“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这一根本目标努力,在某一领域拥有自己的特色,并有一定的科研竞争力,都是有机会参与的。在最后确定的名单里,就有河南农业大学等地方院校,而且在专家初审通过名单中有云南农业大学。可见,这一计划为地方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协同创新的意义也将更加深远。

二、云南各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合作

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资源决定了云南高等教育独有的地位,作为我国西南部的大省,国家在教育政策上必须有一定的倾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教育公平;作为与东南亚、南亚的毗邻大省,更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如此才能促进西部教育国际化进程,才能发挥云南教育独特的优势,从而推动云南高校的可持续发展。“2011计划”给云南高校提供了新的机会,云南农业大学进入初审名单就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没有成功,但却让云南高校进一步认识到协同创新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协同创新使云南高校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全力合作,使各高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总体上提高云南各高校实力。云南各高校要做到协同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1.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云南高校综合创新能力。人才、学科、科研是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更是协同创新的首要基础,没有人才就谈不上创新。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云南高校不能只停留在引进国内、国外优秀人才上,更重要的是提升云南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让云南各高校间不断向彼此输入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如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分别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带动其他高校共同发展,并为云南省其他高校输送相关学科的人才。其次,各高校还要继续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发挥云南高校的学科特色,在“大协同”的努力下,把云南的学科特色发展成云南优势,甚至是全国优势,如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不仅可以作为云南的特色农业建设,还可以作为全国旅游业的优势。最后,建立一个符合云南特色的高水平实验基地,通过实践,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2.实现云南省各高校以及其他主体的通力合作。①高校内部的协同。内部的协同是协同创新的基础,首要的就是打破校内的条条块块的分割,要把各部门真正团结在一起,各部门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为创新铺好道路。如完善好学校网络平台和科研实验室,以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科研、创新服务。②高校间的合作。云南省要非常重视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高校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如云南大学的重点学科民族学就可以和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联合起来研究,依靠云南省多民族的特色背景,发挥出云南高校民族学科在全国的优势。另外云南大学的生态学可以与云南农业大学的相关学科合作,从而增强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在下一次申请时,提高其竞争力。云南高校还有很多这种以优促优的项目。目前,云南省大部分高校的分校集聚在呈贡大学城,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壁垒,拉近各高校的距离,而且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更利于科研和创新。③高校与企业、政府等主体之间的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反映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化关系,而“2011计划”后,政府从以前的“局外管理者”变成了“局内人”,形成了纵向沟通、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推动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努力形成学校的比较优势和独特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可以实现各方在战略层次上的协同创新:云南地方政府作为局内人进一步了解了教育与创新,有利于减少之前的“行政指挥”;云南企业利用云南各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云南各高校通过合作,找到自身问题,明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总之,各主体深层次的合作会让云南高等教育迈向新的台阶。④云南省的协同创新要实现跨国合作。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且作为东盟经济、文化圈的桥头堡,要想真正在“2011计划”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发挥它的跨国协同创新的优势,积极推进“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在协同创新中的“走出去”是指:走进东南亚、南亚的优秀大学,从那里找到与云南高校的共通之处,并派遣优秀的教师、学生以及研究人员到国外合作单位进行研究,通过实质交流合作的方式去学习国际经验,吸收其精华,这是合作的第一步;而“请进来”是指:主动将国外高水平并与云南特色相通的科研机构请进来并与之合作,从而把云南特色创新机构变成全国甚至是世界优秀创新单元,通过团体合作的机制激励年轻学者提升研究实力,这是第二步。然后这两个步骤不断循环,并在进与出中实现跨国的协同,实现云南省“大协同”下的持续创新。

3.关键要挖掘出云南协同中心的特色之处。协同创新并非指每个地方都成为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高尖端的科研基地,云南高校的协同创新是属于区域发展型,通过这里的协同创新中心,使云南高校与当地的支柱产业深度合作,从而使云南的协同中心成为西南地区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这种区域型的中心要求必须有自身的特色,云南协同中心要培育能够彰显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文化、边疆文化、地方文化、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具有云南文化特色的科研项目,传承并不断向外辐射云南特色文化,提升云南区域文化软实力,而这种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身就是对内涵式发展的最好诠释。

三、云南各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自身创新

协同创新也有它自身的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协同单位的同质化,“2011计划”的出台使得高校盲目追风,盲目立项,为了一个中心而中心,最后没有了创新,只有雷同;其次,协同就涉及到了利益和责任的分配,如果没有明确的权责规定,谁愿意在没有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下,就把自己的创新的与其他单位共享?所以就有利益失调,不想协同,或是缺乏有“魄力”的领导,培育工作的盲目化等问题。因此,云南各协同主体应该在合作前签订知识产权协议和技术管理计划,以此作为协调和保护各方利益的工具。因为每个人对公平的定义都不同,对贡献的归属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就会出现产权纠纷并影响后期的合作,所以要选择双方的利益兴趣点并达成利益分配规则,尤其是把责任规定清楚。而在协同创新中关键的是机制问题,即相关制度的具体明确化,只有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把云南省各高校的创新潜力充分地调动起来。协同创新强调的不是“同”,而是“特”,真正的创新是在合作基础上自身不断求真、不断提升的过程。云南各高校应该在协同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国家、地方等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所以高校在协同中不能迷失了自己,要有自己的坚持,要懂得“要协同,更要单干”,说到底就是实干,要踏踏实实地行动起来,不管外界如何浮躁,也要静下心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大学要追求自己的本真使命,如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特色,不要在协同中放弃了自身优势,在协同中更不能忘记单干、实干。单干最终就落脚到自主创新、特色发展上。这实质上就是通过云南省各高校的自我积累、核心裂变、由内而外的建设途径,推动云南各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云南各高校要联合起来,发挥地区优势,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抓住“2011计划”的下一个评估机会,把特色和优势都展现出来,真正做到协同创新,要创建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清晰明确的制度,做到“同中有特”,要实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此云南各高校不再只是外延扩展式的发展,更是内涵丰富式的发展模式,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云南各高校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02):161-164.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02):165-174.

[3]贺武华.要协同,更要单干[J].浙江教育科学,2012,(0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