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教育中师徒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教育中师徒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使得一定规模下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工业。这种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化操作人员,由此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职业也就应运产生。历史发展到今天,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相结合,一并作为现代职业教育重要形式,进行反复推广,正好经历一个职业教育形态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职业教育;师徒制;技术型教育;学科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74-03

1 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时代的变迁

师徒互动式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自然经济的行为过程之中。那时,技能传授与人格教化是合二为一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体的、由自发到自觉的行为过程。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受契约和手工业行会管理的影响,这种自发的教育形式,逐步从私人性质过渡到公共性质。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走向更加广泛和纵深方向,进而演变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并且成为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打破了以人力手工和牲畜力为标志的自然经济形式,家长式的“师徒制”逐步被“工段式”的师徒制所代替,使得徒弟对师傅的依赖大大减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乡及工业内部的分工,企业内部的分工打破了徒弟对师傅的极强依赖性,流水式的工作形式则使徒弟彻底从师傅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以服务性生产为标志的第三产业的异军突起,导致社会整个生产结构颠覆性的变化。表现在服务业的特点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在时空上必须相连,而且必须同过程。生产的过程更多的是单一的、独立的、特性的,往往无法进行规模化、标准化运作形式;不仅如此,这个学习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一对一的言传身教。由此,一种新型的、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师徒式工作模式又被世人所看好。

在工业革命的初期,“师徒制”是以基础性的大工业为背景的,主要进行简单劳动过程的培训与教育,其主线在于一般性的技能和劳动过程的规范方面,因而当时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属于低层次的技能及工作程序的规范化训练,技术含量低,难度小。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院校便如雨后竹笋一般,兴起于这些发达的工业国家,并逐步以职业学校为主导,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然而,在这种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作为教与学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则慢慢从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中被抽象出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系统,由专门的理论工作者编制为教材、教科书等形式而独立存在,客观上提高了学校教育的档次和规范程度,当然从另一个方面则形成了固态的模式化,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 近代大工业条件下标准模式教育的局限

规模性的标准化教育,除了其明显的优势外,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其缺陷也日益明显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学校教育机制与职业实际相分离,走向固态模式化的课堂教育 随着工业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使学徒制逐渐被异化,代之以产业工人教育机构――职业学校。然而以规模化和标准化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把在特殊场景下一对一的师徒传授方式从职业教育中剥离,归附于规模化的课堂理论教育,成为标准化教育的“直属”。客观上也隔断了理论与实际的天然联系。

基础教育与特色教育相分离,走向僵化的“建筑学基础”思维模式 如图1、图2所示“建筑学基础”与“生物学基础”思维观念对比。

学生进校以后,按照建房子一样,先打基础,即系统地学习一般性的文化知识与基础性理论,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不管实际的效果如何。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最后进行实践性学习和教学,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高端的学科型人才。这样教学的优点是教学规范,学习者专业基础扎实;缺点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不匹配,造成高分低能,会说不会做。非常有限的教育资源洒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与领域之中,教育的宏观与微观效果都不明显。用人单位对学生录用后,必须进行重复的培训方能上岗。

以目标宗旨为出发点,作为“原子核”,然后集合诸要素,由里向外、由小到大,自然长成教育的格局。这就是按照学习者生理的、心理的或实际学习需要和环境过程,形成系统的学习框架,安排学生的学习。具体从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市场导向(包括宏观与微观,近期与长远),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过程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情景交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相应的工作岗位,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

“专才教育”走向“通才教育”对比

1)传统的专才教育模型,属于学科高端性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根据建筑学体系设置教育的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什么)――最终走向精英式教育。其特点是:基础教育宽而广,不分被教育的人群的年龄与个性特征,也不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更不论市场的需求与民族发展的实际要求,全国标准划一。其优点是规范标准,效率高;缺陷是固态没有针对性,浪费大,不适应社会与市场的要求。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在一般性的基础教育之上,但教育最终的归宿定位在高端的精英式人才之上。

2)现代通才教育模型,属于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根据生物学体系设置教育的内容――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怎么做)――最终走向具有很强适应性的通才教育。其特点是:基础教育,首先尊重不同教育人群的年龄、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根据不同教育的对象,采取相应的内容与形式,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与民族发展的实际要求,由个别逐步走向全面。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因材施教,能够有效地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会与市场的要求;不足是较为随意,不易规模化和标准化。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在有针对性的特色需求教育之上,教育最终的归宿定位在综合素质基础上的、一专多能的通才式人才。

3 职业的标准化和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模式的优势对比分析

用现代生产与经营的规律设置和调整课程的“教”与“学” 标准模块化的生产形式代替差别个性化是人类生产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纵深发展,这种标准化和规范化条件下的生产形式,在它创造了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往往抹煞了生产与产品的个性特征,从而大大地限制了生产内容与过程的创新空间。于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差别个性化生产形式替代已经僵化了的标准模块化生产形式,是人类生产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进步。然而“差别个性化”则加大了生产的成本,限制了生产的效率。所以在现代生产背景下,生产的标准模块化与差别个性化,在现代网络为标志的高新尖技术条件下,相互渗透与融合,同样是人类生产的进步。但如何使这两种生产形式在新的生产条件下组成最合理的生产运作结构,这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尝试“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与现代化科学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 改进和优化教与学的对接方式,是校企融合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与“师傅带徒弟”育人方式存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师傅带徒弟”的育人方式正是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有效体现。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的重要形式之一。

4 运用系统思考原理分析职业教育行为目标的贯彻落实

一种教育模式要被贯彻与落实,一是目标内容本身的合理有效,二是实施过程的精心策划安排,三是实施方法与途径的切实可行与可操作。职业教育中“师徒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有效的规划。

体制运作层面

一是从制度布局,建立健全有关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努力使校企合作尽快纳入法治的轨道,使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机构都能依法自觉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从机制找抓手,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

三是从操作着手,选择部分规模企业和骨干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基地或“试验田”。

课程设置层面 课程建设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从行为程序上讲,校企合作是以课程的构建与传授为主线展开的。这里涉及课程因何而设,课程设置运作和监控效果如何,如何改进和开发课程等问题。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导向的课程,最终呈现的结构化形态应该是项目课程。

应用导向型课程的特点和核心,集中表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的逻辑起点、内容设置、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设计及模型等方面。

教学管理层面 课程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培养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和主线。专业课程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实现的,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然而这一过程的落实,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是强调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对教育宗旨目标和准则的方向性守恒。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师、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起到“导师”的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是强调教学对象的落实。教育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理性过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场景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体验并获取知识和技能,一是保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二是保证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三是强化学生练达的思维方式与“情商”修炼。

5 实现现代通才教育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标准化的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规模性,同时特别强调普遍的问题

1)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难以彰显。随着智慧经济的不断彰显,创新性的知识与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

2)传统的职业文化理念与现行的职业道德意识不匹配。用现代化大生产的思维理念,改造传统“师傅带徒弟”的育人方式,以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理念与自然纯熟的动手能力。

3)寻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接的有效途径,即标准化与个性化相配合,规范化与灵活性相结合,提倡科学思维。

设立有效的职业教育框架模型――作为实现教育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1)设立有效的职业教育框架模型。根据宏观框架定位项目参与因素,对项目执行因素进行主次和职责规划;用因果关系设计环节之间的衔接,对项目诸因素进行界定与程序化设计;策划环节间的矛盾即不对称现象的处理,对每一程序进行精心设计与有效跟踪;规划具体过程、程序及评价,设立应对不测的各种预案。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力求系统的科学严谨与完整全面。

2)采取三个行为步骤,进行逻辑跟进。第一步,调查研究――以理清思路;第二步,一丝不苟――精细过程;第三步,理性思考――进行有效的结果监控与应对。

重新审视师徒制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对“师”进行时代定位,构建符合时代职业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确把握“徒”的时代特点与习惯,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努力实现“师”与“徒”教与学的时代对接,落实工学的有效结合。通过改造“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和“自愿自助”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传授经验。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厂中有校,校中有厂”。

学徒来到工厂后,首先感受以师傅为主线的工厂环境氛围;其次,领略师傅的行为人格及技术风格;再次,在自然的教和学的交替中默会知识与技能。以上这三个过程往往都在师傅的掌控之中,师傅最关心的实际上还是徒弟的人格品质!这种方式实际上更有利于学员完整独立职业人格的形成,可视为工学结合最基本的优点所在。

总之,教育的发展史是一个从非形式化教育过渡到形式化教育的过程,也是从非制度化教育过渡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形态,一旦形成独立的规模化教育系统后,就会显露出诸多与现代生产实践不相容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化要求,又在现有的基础上吸收非实体化、非制度化、非体系化教育的因素,进而又进行新的规范系统,反映在职业教育的形态变化上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李中原.善念笃行[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秦立春.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

[3]吴建设.高职院校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4]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求是,2006(5):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