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程建设类企业预算偏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程建设类企业预算偏差的影响因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行业迅速成长,工程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工程预算偏差问题作为其中最易被忽视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对整个工程项目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根据工程预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总结了工程预算偏差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通过树立正确的预算编制意识,在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下统筹预算工作;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进行造价信息管理;注重对预算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控制、监督和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预算偏差,促进工程建设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工程建设;预算偏差;预算编制;预算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不断地加快发展步伐,工程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工程预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工程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工程预算偏差问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对工程预算偏差问题的忽视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2013年广东省徐闻县畜牧局综合大楼的建设项目在最初预算投资350万元情况下不计成本地修建豪华办公大楼,最终超出预算130多万,形成工程欠款并使大楼面临“烂尾”的惨境。在工程建设中,工程预算对工程投资额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受到市场和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实际的项目费用与原先的预算往往存在较大偏差,或使得工程整体建设进度减缓、停滞,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使得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给企业、政府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工程预算是施工企业进行经济和技术分析的关键,是成本控制的前提,是进行合理生产的基础。因此,重视工程预算管理、科学编制工程预算是保障建设工程达到预期目标的首要任务,有利于企业有效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地位。

二、工程预算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工程建设类企业面临的工程预算偏差问题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预算编制目的、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编制体系、设计变更、施工管理、员工素质、工程监督、地域或行业差异、不可预见因素。

(一)预算编制目的不正确

我国工程建设类企业在工程预算上常常持有错误的观念。一些企业认为预算编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控制成本。这种片面的观念使得企业只重视预算的结果而忽略了预算的方法,采用未经核实的数据和不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预算编制,缺乏对工程项目预算的管理意识,将工程预算简单归为财务部门的事务,从而导致预算数据缺乏可靠性、预算结果缺少科学性、资金投入利用率低等问题,无法为编制施工计划和确定工程造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另外,一些企业把编制预算当成套取国家资金的手段。这些企业通常运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与国家合作的机会,然后采用提高预算的方法来增加国有资金的投入,选用廉价劣质材料等方式来降低实际支出,从中谋取利益。这种行为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出现许多豆腐渣工程,严重危害广大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这不仅让国家蒙羞,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二)预算管理模式滞后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类企业的工程预算管理普遍采用静态的阶段性管理模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者之间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工程监理单位也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常常只是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使得建设项目缺乏全过程的综合管理。

此外,工程预算的静态阶段性管理也决定了工程项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必须按照设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作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变化,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工程大幅变动。例如,国家出台相关调价政策,造成实际投资的整体变动,使得预算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市场价格,导致工程在实施阶段由于资金短缺等问题无法按期完工。

(三)预算编制体系不完善

首先,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起步较晚,大多数工程建设企业都没有自己规范的工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工程预算人员无法及时获得相关最新信息,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通过上级单位给定的定额标准来开展预算编制。这样的定额在编制过程中常常没有考虑具体应用情况,出现借用定额的问题,导致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工程预算编制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预算偏差首先体现在材料价格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材料价格处于不断波动变化中,预算人员很难准确预测各项所需材料的价格,从而产生材料预算价格的差异。其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将原先的预算定额进行更新。但是,由于新材料的品类的繁杂,又缺少标准而很难对定额单价进行及时的换算和更新,从而导致预算数据落后,造成预算偏差,无法反映项目的真实成本。最后,以工程直接费为基数计算间接费的计算方法也极易引起预算的偏差。在实际编制过程中,除规定的材料外,项目所需的其他材料的预算价格都将直接计入工程直接费中,因此材料预算费成为计算间接费的关键因素,材料预算费越多间接费也越多。由于材料预算价格具有差异性和滞后性,必然造成材料预算费用的偏差,从而影响间接费的准确性,最终导致预算的偏差。

(四)设计频繁变更

为保障工程项目达到预定目标,工程项目实施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工程设计的质量对工程效果和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工程设计的频繁变更必然造成工程造价的变动,产生预算偏差。目前,工程设计频繁变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足够的沟通,致使设计单位对项目了解不全面,片面地按建设单位的主观意愿进行设计,造成工程设计与客观条件的较大出入,不得不边施工边变更,增加了工程成本。二是很多建设单位没有做好项目施工的充分准备,急于开工,对投资额度、建筑标准、设计深度、招标文件等的标准、深度、合理性没有严格把关,盲目追求进度,边施工边变更,致使成本增加。三是部分建设单位为了争取工程项目能获得批准,在报批的过程中蓄意改小投资额;有的为了在项目招标时取得项目而采用不切合实际的低标准设计,故意压低其造价,这常常会造成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的较大变更,产生损失和浪费。四是由于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缺乏对工程设计变更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研究和监督,致使一些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设计,造成成本的增加。五是工程设计会通常会受到一定条件和标准的制约,如地质勘探资料的准确性、施工设计标准、相关工程技术设计规范等因素,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施工设计的变更,导致施工结算超出预算定额标准。

(五)施工管理不善

首先,在编制工程预算的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消耗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实体性消耗和措施性消耗。实体性消耗会在施工设计说明中进行详细的描述计算,通常不会产生较大偏差,而措施性消耗则会因施工手段及工艺的不同选择和运用、施工现场的主观和客观环境因素而产生一定差异。

其次,建设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工程造价受环境、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即使在工程预算中对材料的价格波动、市场风险等已经做出了预测,仍无法做到准确无误。如果建设单位在项目施工阶段管理不善,使价格变动情况、实际的施工情况等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就无法对施工过程中的造价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从而出现预算偏差。

(六)员工素质偏低

工程预算管理人员是开展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主体,对工程预算管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目前,我国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业务能力和预算管理协调能力两个方面。

在业务能力方面,除了一些大型企业以外,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工程预算管理的专业人才,对工程预算管理并不重视,常常是在工程项目开始进行时才开始筹集人员,项目竣工交付后又终止业务。这些人员往往只具备从事工程概预算的资格,没有进行规范的培训,不具备建筑预算的工作能力,不能熟练掌握预算技巧。他们不能独立处理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对投资的预控能力,对工程情况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数据缺乏科学性,常常出现漏套和错套的现象,从而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造价。

在管理协调能力方面,大部分企业的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薄弱,不能紧密联系工程项目各主体;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缺少对必要的经济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处理索赔纠纷能力较差。

(七)工程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各方面的监督而造成预算偏差的情况很普遍。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却缺乏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构,以致出现许多不良现象,如审批和认定的过程不够严谨、咨询企业对所承担的咨询服务不负任何经济责任、没有完善的赔偿制度和回避制度等。其次,由于缺乏监管机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规,许多建设单位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进行不规范操作,如垫资施工、指定分包、压价承包等。再次,在现行的招投标体制下,一些建设单位在进行投标时,通过陪标、串标、围标等违法方式故意压低或抬高工程预算造价并取得标的,使一部分工程项目的造价偏离了正常的社会平均水平。最后,监理单位的工作常常只局限于工程进度和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工程设计、概预算、投资决策分析等的监管很少,使得因监管不到位而造成的预算偏差情况十分普遍。

(八)地域或行业差异

随着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地区及行业建筑市场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异地或跨行业承揽的工程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由于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各地域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也不一致,使得承担跨地域或跨行业项目的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预算过程中依据的预算定额、预算编制、取费基础、取费标准等规定有所不同,从而在实际编制工程预算时容易出现差错,使预算脱离实际,造成预算的严重偏差。

(九)不可预见的因素

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周期长、涉及面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见因素也会造成预算的偏差。例如,地质勘探结果与实际不符,由于地质勘探资料通常所反映的是局部地区的地质状况,但在实际开挖过程中却发现地质条件无法满足设计的要求,因而必须改变地基基础或是加深基础,致使预算成本增加,或者遇到自然气象灾害、钻孔桩时遇到溶洞等,这些不可预见的事件都是难以预计的,必然会造成工程预算的偏差。

三、建议与措施

(一)端正编制态度,树立正确的意识

工程建设企业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必须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预算意识。一个人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他行为的对错。因此,树立正确的意识是保障企业做好工程预算工作和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前提。工程建设企业必须认识到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涉及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在控制和提高资金利用率、节约资本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编制工程预算更不是谋取国有资产的一种手段。工程建设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切通过不法手段谋取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社会造成严重不良负面影响的行为,最终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采用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工程建设单位往往把预算管理和控制的重心放在施工阶段,而忽略了项目的其他阶段,使得造价预算控制失衡。而随着市场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人工、材料、设备等费用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如果保持工程项目的预算定额不变,必然会导致预算结果严重脱离实际,对整个工程建设项目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工程建设单位应将原有的“单阶段”、“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以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预算管理包括投资立项的投资估算管理、设计阶段的概算管理、施工阶段的预算管理和竣工阶段的结算管理,工程预算的结果随着工程周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程预算管理人员应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对预算定额进行动态、实时的变更和调整;通过测算工程经济指标来确定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及设计概算的依据;在加强投资估算管理,制定合理的静态投资的基础上,推行限额设计,充分预测其动态投资,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量;加强项目各阶段的造价控制,发挥其能动作用。

(三)统筹管理工程预算工作

在工程预算的动态管理基础上,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的统筹管理是实现预算目标的重要保障。由于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同一个工程项目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两者具体所运用的方法也是有所区别的。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利益的行为都不利于整个工程的预算管理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因而在进行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工程建设单位必须要对工程预算进行统筹管理,加强限额设计。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和修正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而且还能提高设计单位的经济、责任意识,使合作双方能着眼于项目的整体利益,认真分析和审核工程成本。

(四)开发并普及智能造价信息管理系统

在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中,因信息的浪费和落后造成的超预算现象十分普遍。目前,政府发行的造价信息仅包括建材价格、有关造价文件及一些相关研究文章,而缺少已建工程的造价信息,这些信息或是尘封在档案柜里,或是已经丢失,从而无法为其他新建项目提供参照和借鉴。由于相关信息管理方式的落后,工程预算管理人员很难及时得到科学、可靠、全面的数据资料从而对项目造价进行及时、准确的动态管理。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并普及智能造价信息管理系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可以代替人工处理繁琐的日常业务,也能及时为预算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利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五)合理制定工程造价费用结构

从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分析,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造价费用主要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是物质消耗支出、劳动消耗支出和利润税费。因此,在进行工程预算造价时应从这三方面出发,充分反映和体现项目产品的价值。然而,在当前采用的工程造价费用结构中,劳动消耗支出主要分为生产工人劳动消耗和管理人员劳动消耗两部分,其中生产工人劳动消耗计入直接工程费用,管理人员劳动消耗则计入间接工程费用和现场经费。同时,由于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管理比较复杂,且各地取费基础和费率也有所不同,取费方式与国际通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从而造成工程预算取费的复杂性,给工程预算编制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应该进一步细分工程预算造价费用结构,将劳动消费细分为生产劳动消耗与管理劳动消耗,使得费用结构变得更清晰,计算操作更简单,不易出错,也有利于我国工程建设行业走向国际化。

(六)加强工程施工阶段的预算控制

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较大,管理较为复杂,极易形成造价失控、预算偏差现象。该阶段影响工程预算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有市场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三方面。其中,市场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为不可控制因素,因此要做好项目施工阶段的预算控制工作,就必须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加强项目施工阶段的预算控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采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控制工程变更。首先,在设计阶段引入“设计招标机制”,通过选择、优化、反复审查设计方案,最终确定项目最佳设计方案;其次,在施工阶段引入“三方会审机制”,加强对设计变更的审核,每次设计变更都必须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三方共同签字同意后方可实施。二是加强对施工质量和进度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对材料、设备、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保障施工费用的合理性、过程的连续性、环境的安全性、员工的积极性和专业性。三是定期核算工程量,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简化造价管理工作,监督和控制施工费用,将成本控制在预算以内。

(七)提高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程预算的编制、管理和控制工作最终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工程预算的质量。如果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无法满足预算工作的需要,不能对投资进行有效的预控,不能处理复杂的经济技术问题并协调组织关系,那么后果将极其严重。我国目前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如何提高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要提高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对预算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只有符合资质要求的人员才能进行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二是注重对预算人员的培训教育和岗位锻炼。通过培训教育,补充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理论和技术。通过岗位锻炼,有效结合理论与实际,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强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建立预算责任机制,将预算工作分配到人,提高工作责任感。四是制定预算考核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定期对预算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审核员工的工作能力,根据考核结果肯定员工的工作业绩,提供适当的物质激励和晋升机会,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八)加强工程预算的监督管理

为防止工程预算过程出现人为错误,必须加强工程预算的监督管理。首先,要完善工程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制约制度、奖惩制度和责任承担制度,从而约束工程项目各主体的行为,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其次,要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模式。第三方监理单位应从项目设计阶段开始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详细审核工程设计文件、工程量、套价、取费等方面内容,仔细核算工程量与工程设计及变更情况是否对应,监督预算校审程序等。最后,要建立预警机制,对项目资金变动情况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审核资金使用情况。

四、结语

工程预算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预算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开展和最终效果。为了保证工程预算的质量,必须树立正确的预算编制意识,在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下,统筹预算工作;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进行造价信息管理;注重对预算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控制、监督和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预算偏差,提高资金利用率,促进工程建设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如春.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分析[J].中华民居,2012(03).

[2]舒小平.建筑工程预算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9).

[3]卢南英.建筑工程预算与造价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4]何素奎.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6(03).

[5]陆福春,陈俊.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筑经济,2007(03).

[6]孟寥廓.建筑工程预算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科学策略研究[J].科协论坛,2011(06).

[7]康永宁.企业工程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0).

[8]沈青明.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21).

[9]朱成波.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18).

[10]陈少东.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J].建筑结构,2011(02).

[11]赵菲,刘沙.建筑工程预算在项目实施中的偏差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8).

[12]李明彦.浅析建筑工程中的预算管理[J].青年科技,2008(03).

[13]索菲.解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J].中华民居,2013(04).

[14]郑军.建筑工程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之策[J].大众商务,2009(05).

[15]李强,吴聪颖,李迎军.工程计价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工业建筑,2007(S).

[16]赵万寿.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3(08).

[17]王淑贤.企业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3(06).

[18]刘薇,黄莉.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协论坛,2013(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1080,71171134);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1ZS138);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1BGL006);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项目(S1205YLXK)。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陈佳妮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