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定位显“随意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备课呈“独角式”,学生参与度不高;教材选择偏“理论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教法运用呈“单一性”,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考试评价为“终结性”,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等。本课程教学需要从形成“合理性”教学预设、构建“双师型”教师结构、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引入“双结合”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 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科学性、艺术性等特征。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理论,树立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使学生理解管理的四种职能,能用管理知识分析管理问题;训练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一般技能。学生学好这门课程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定位显“随意性”,课程设置不合理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环境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中的定位不一,开课时间也不一,有的在大一开课,有的在大二开课,有的甚至在大三开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应该在大一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但是有的院校没有考虑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顺序,单纯从师资力量出发,有相关专业老师上课就开设,暂时没有相关专业老师上课就挪到大二或者大三才开设,这种课程设置不合理,必然导致人才培养忽略教育规律,难以培养合格人才。

(二)教师备课呈“独角式”,学生参与度不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任教《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都是采取“独角式”备课的方式,备课就是备教材,认为将教材内容熟记,再在课堂上以PPT的方式将重点难点展示给学生看就可以了。学生没有在课前课后参与学习素材的搜集,也不会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上课时心不在焉,下课后抛诸脑后,考试时临阵磨枪,学生没有主人翁精神,没有机会参与讨论和自主学习。

(三)教材选择偏“理论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选择理论性很强的《管理学基础》教材,很多是与本科院校通用的,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特点。同时,目前注重案例穿插的教材不是很多,也没有专门的案例辅助教材,很多教师懒于寻找生活中的案例融入理论中进行讲解,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感到“空”和“虚”,觉得学习没有任何意义,在实践中无法应用,这也是目前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教法运用呈“单一性”,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课程教学都是采用教师“单一性”的讲授方式,只要学生上课不打架斗殴,不讲小话,不看窗外,就认为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教学。这样的单一教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没有教师多种教学方法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同伴和教师的讨论交流上,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认真的学生还能被动的接受,不认真的学生根本不知老师讲什么,一本书学完,让学生说几个理论,大多数学生是一无所知,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所以,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法要进行转变。

(五)考试评价为“终结性”,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目前,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即仅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这虽然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但单一地运用这种以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只能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毫无关系。以分数论成败,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终结性评价比较片面和不完整,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师逐渐失去工作热情,使学习效果较差。

二、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进对策分析

(一)注重课前调研,形成“合理性”教学预设

从宏观方面来讲,课前调研包括对人才需求市场、本门课程对应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由于本门课程的基础性以及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建议在大一或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本门课程,有必要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更合理

从微观方面来讲,课前调研是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进而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预设。好的课堂应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把握。在备课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不能仅仅靠经验、凭感觉,这样可以避免“会了还讲”“不会也讲不清”等低效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从调研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困难等几个方面着手适当做一些“合理性”课前预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结构

由于本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管理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由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特别是文科专业难以实现学术性、技术性与师范性的快速融合,培养一大批管理类专业“双师型”教师个体一时不太现实,因此,在职教师资群体培养视域下,把“双师型”教师个体培养转移到双师结构型教师群体培养,是一种培养模式的探索。“双师结构”不是要求每一个教师个体同时向实践型教师和理论型教师发展,而是对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的一种调整。[1]形成一种理论型教师理论知识更系统更扎实,实践型的教师技术越来越精湛,按实践实训教学要求,结构合理的哑铃型的教学团队。[2]这不仅可以通过学校自己择优培养,也可以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许多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自制了各种多媒体课件、图谱、动漫素材、教学视频、录像等等,积累了大量的课程教学资源。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这些自创资源的创建水平和创建深度都参差不齐。另外,自制的教学资源没有统一管理、人各一份,归纳整理不科学、不及时,造成资源的散乱和遗失,使精力白白付出或重复付出,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完善和持续更新。如果采用《管理学基础》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来统一收集处理、则可以优势互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加充实完整、科学实用。

同时,管理学问题可以与社会各种管理现状相结合,可谓管理无处不在。鉴于这门课程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应面向社会开放,取长补短,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质量及内容不断提高和完善。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

教师应采用项目教学、互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更积极、有目标地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过程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与技巧训练。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个性化和层次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倡和引导学生按自己的个性走上主动发展的道路。[3]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涉及管理基础篇(一个项目)、职能篇(四个项目)以及具体实践篇(四个项目),可以看成九个大项目:项目一:管理基础知识,了解管理与管理者、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懂得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项目二:计划与决策;项目三:组织;项目四:领导;项目五:控制;项目六:目标管理;项目七:沟通;项目八:团队;项目九:创新。每个项目又可以分成几个子项目。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小组讨论以及成果展示等。

互疑既包括教师对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包括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向学生提出疑问供学生集中讨论,还包括学生向老师提问、诘难,学生之间互相“刁难”等。

这样,可以构建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体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体现出学生主体在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同时建立一个师生互动的民主宽容教学环境,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规律,同时教师的主导性逐渐增强,体现了“教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

(五)完善学生考核方式,引入“双结合”评价模式

教、学与评价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构成和谐统一整体。没有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就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应引入形成性评价,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双结合”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是在某一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改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这种评价加强了教学活动与评价内容之间的一致性,提高了评价效度,对管理教学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高职《管理学基础》应采用“双结合”考核评价方式,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个人作业与团队作业相结合,书面材料与口头表达相结合,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终合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其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的权重为80%,职业素养考核的权重为20%。详见下表:

总之,目前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任课教师应不断探索改进措施,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合格的高职管理类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范鑫.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抉择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94.

[2]李继延,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模型及师资建设策略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3):36.

[3]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43.

作者简介:

唐小艳(1981-),女,湖南衡阳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专业学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地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环保人才培养研究基地”,编号:2-04;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导向’视域下高职(院校层面)专业群体系设计与实践”(编号:ZJB2013016)、“基于KOMET技术的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编号:ZJC201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