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痴心探道 境界自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痴心探道 境界自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艾树池,别署余斋,1972年生,河北河间人。199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现居石家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书画印兼修,有《当代河北篆刻家精品集 艾树池》《披兰书屋藏画集 艾树池》等书印行。

艾树池的童年是在河北河间的农村度过的,这里的乡野生活、淳朴民风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鸣,无不滋养培育着这个乡村少年的赤子之心、艺术之情。童年的他痴迷于绘画,但身居乡野,无人指授,只是在黑暗中懵懂求索。后因学习绘画无门而转习书法,大学时代又因书法而走向篆刻,工作多年以后,再由书法篆刻重回童年的绘画梦想,几十年时光流转,好像一个远游的孩子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

著名作家阿宁在《树池的书文印画》一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我所接触到的艺术家中,树池可以说是读书最勤,也最杂的,他涉猎之广远远超过了庸庸如我之辈的职业作家,且能有独到的领悟。现在不少书画家都重视读书写作,但还很少有人能达到树池这样的写作能力,这也是我一直看好他的原因……他的篆刻刀法丰富多变,线条拙茂苍润,章法奇正相生,善于在矛盾中制造和谐,在冲突中完成呼应,不蹈故常,出人意想,真正做到了在方寸之间唱大风歌……直到现在,我还是更看重他的书法……”也正是有了这样书法篆刻上的探索与实践,有了书骨文心的汇入与交融,才为他今天重返绘画道路打通了关节,储存了营养。

常言说,书画同源。同源而又分流,书法篆刻的审美与特质无疑会作用于今天的绘画,但决不等于书法家篆刻家一定会成长为一个画家。成为画家还要经历成为一个画家所必须的知识储备、技术锤炼、视角格调与逸趣情怀。谈及绘画之路,艾树池概括为六个字:开眼,明理,苦功。开眼,即打开眼界,举凡与自己绘画相关的图书资料皆应收集,书籍之外,还要善于在自然、生活中观察体悟。明理,即明了画理,如何用笔,如何用墨,如何构图,如何造型……诸如此类。苦功,即如白石老人所言:“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一个画家所必须付出的汗水与心血。这是学画者必须经过的道路,也是一个艺术家的心路淬炼历程……

画者必有心印。艾树池的绘画题材是广泛的,篮中的蔬果,架上的瓜藤,水中的虾蟹,草中的鸣虫,一花一叶,一啼一鸣,皆仿佛有天地之气灵动,清新之风吹拂。其中,可以看到他对白石山翁的痴心,也可以看到他对缶翁、石壶、李苦禅、来楚生等近现代大家的留连。但重要的是,学古而能化,学他而能我,以简制繁,依韵求神,相似与不似,有意与无意,涉笔而成趣,信手能拈来。透过画面,我看到了画面背面的画家自己,他笔下的草木虫鱼都是其心境的流露。

欣赏艾树池画作《大福》,我被深深吸引:上是葫芦架上几片葫芦叶,中坠两个橙黄色的葫芦,两边垂下的藤蔓之下是两只墨色雏鸡。细看,两个橙黄色的葫芦就是不落痕迹的“福”字,凌空横架的木棍便是“大”字“一”长横,上面的瓜叶是“大”字上面一小竖,然后左撇右捺―――用左右两个橙黄的葫芦与两边垂下的藤蔓连接,护佑“‘大’中有‘福’”字态下的雏鸡,真乃妙趣天成,蕴涵深长。

《事事大喜》,画面下面一只喜鹊低首蓄势,如驻如跃,左上一个简笔的箩筐,朴拙沉厚,箩筐上方柿子堆叠错落,整个画面用笔简练而能传神,设色清新不失典雅,加之物象中隐含的美好寓意,满眼的丰收图景,满纸的喜悦之情,令人散怀抱,敞胸襟,生欢喜心。打开他的画作,寥寥笔墨间,文心彰显,墨趣纵横,畅神写心,悦目抒怀,一个鸟飞花绽,蛙鸣虫跃的画卷清新眼前。

笔墨是有灵魂的,是有温度的,这就要求艺术家散怀抱真,痴心探道,赋予洒脱心性以流光淡影,赋予大千世界以妙悟情思。在艾树池的笔墨世界里,我感受到了笔墨的灵魂与温度,感受到了画面之中以及延展画面之外的那份宁静、清新、天真和美好。书法、绘画、篆刻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艾树池这里又是一体的。正是因了一份对艺术的痴心,因了书法、篆刻的修为,才使得书画印三位一体,为构筑艾氏艺术琼楼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我欣赏这样的作品,我注目一个艺途上的行者在凝练、抽象、古拙、空灵的水墨原野里踽踽独行,虽有时遭遇磕绊,但任凭寂寞和繁华来过,迎朝旭,挹彩云,看晚霞,送夕阳,数繁星,延素月,沐山雨,栉江风,保持深秀中的轻灵,舒卷宣纸间的真如。此间,正是“春归花不落,风静月常明”的境界,正是“景动心不语,鸟鸣虫传经”的天籁。

艾树池艺术交流热线:

13785163150

(责编 冯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