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我服务偏向、自尊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我服务偏向、自尊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偏向称之为自我服务偏向。传统研究认为,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正相关,而自尊具有缓冲负性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向对个体负性情绪的影响以及对负性情绪能起到缓冲的作用。

关键词 自尊 自我服务偏好 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学期末,有些学生把考试的成功归于自己平时的努力和奋斗,而对于考试的失败却归结于运气不好或者试题出的太偏。把考试的成功归结于自身因素,是一种积极的内归因,有自我强化的偏向。而将考试的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否认自身责任,是一种消极的外归因,有自我保护或者说心理防卫的偏向,这种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偏向,我们称为自我服务偏向(Self-serving bias)。假如,某位同学总是将考试的成功归结于运气,题目简单(外部因素),而将考试的失败总是归结于智力,懒惰(自身因素)。长此以往是否会加强某些负性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有明确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相反的自我服务偏向。Jolley等(2006),认为抑郁症患者通常对于失败事件更倾向于进行内部、稳定、普遍的归因。一些研究者提出(Shepperd et al., 2008),这种积极性偏向的减弱可能不只与抑郁症有关,还与缺乏自尊的其他类型的精神机能障碍有关。自尊(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自尊具有缓冲负性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的效应,自尊在情绪健康领域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也是心理健康研究的焦点。本文拟对这些研究作一归纳与梳理,指出其未来的可能走向并为对此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视角。

1概念界定

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因素及失败时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偏向,称之为自我服务偏向。对于它的产生机制,动机驱动理论认为该偏向是为了实现自尊最大化这一目标,而认知取向理论认为该偏向取决于个体的期望的高低。自我服务归因可以提高和维持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来美化个体公众形象,以达到保护和提升个体自尊的目的。自尊是指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Smelser(1989)把自尊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评价成分。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研究的焦点,在情绪健康领域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影响着人的认知与行为。负性情绪(Negative emotion)是指一个人对客观刺激进行反应之后所产生的过度体验。负性情绪会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体内气机紊乱、内分泌失调等等。开展自我服务偏向、自尊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的调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自我服务偏向、自尊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述评

自我服务偏向是指接受成功的荣誉而否认失败责任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向?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是期望成功的,不希望失败,当个体的预期与结果符合时,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协调一致状态;反之,个体的认识就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在失败的情况下,如果将这种失败的结果归因于个人因素会导致认知上的失调,不易为个体的认知系统所接受,而把它归因于环境因素反而能降低失调感,维护个体认知的同一性。自尊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研究表明,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对于成功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智力)会使人自信;对于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懒惰)会使人自卑;当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采取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向,对不利的结果采取外部归因,对有利的结果采取内在归因来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综上所述,自我服务偏向对于自尊具有保护和提升的作用。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Brown(2003)等人还提出,自尊好似一种能量,以提升、维护和保护自我价值感的方式分析事件,自尊能预测个体在不良反馈后的情绪反应,低自尊关注保护自我,高自尊更关注证实自我,高自尊有更好的对应失败的能力,他们会采取一些策略(如服务自我偏向)来应付负性情绪。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其中焦虑和抑郁不仅是最见的情绪,也是研究最多和最典型的不良情绪,有人将它们统称为“负性情绪”。大量的研究证实自尊与情绪有着密切关系,自尊是心境缓和的调节器。Seliff(2002)的研究发现,人格变量如自尊是心境能否得到良好调整的重要因素,高自尊的个体有着更多策略以缓冲和调整心境。Smith(2002)研究表明自尊是抑郁症的有效预测变量,自尊水平与抑郁水平之间负相关。自尊与心理健康(SCL-90)的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与自尊水平存在负性相关关系。这些研究表明,自尊与情绪反应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能很好缓冲个体情绪反应。虽然指明自尊是缓冲个体负性情绪反应的有效因素,但是目前自尊的作用机制不是特别清楚和统一。其中一种代表观点认为,自尊的作用是用自我服务偏向策略来加工和反馈的方式去维护积极的自我,从而调节和缓冲负性情绪。换句话说,自我服务偏向在个体某些事件中,起到提高自尊和保护自尊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缓冲负性情绪,更好地自我保护,减少外界的侵害。

3小结与展望

随着对自我服务偏向、自尊和负性情绪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范畴和研究视角得到了拓展,这也将成为自我服务偏向、自尊和负性情绪的未来研究方向。不同自尊者水平均存在自我服务偏向,只是高自尊者归因偏向更大、更积极。低自尊者的归因相对更消极,他们倾向于把事件的原因归于内部、稳定、普遍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和失败后归因偏向对个体状负性情绪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服务偏向影响自我肯定,而自我肯定对个体负性情绪具有显著的缓冲作用,尤其对低自尊者的缓冲作用更大。自尊是如何作为缓冲器,在负性情绪中起到调节作用。目前虽然研究的很多,但是并没有直观清晰的结构图去明确自尊是如何作为缓冲器,且在实际操作中改变某部分变量就能大幅度有效的调节情绪,还有待研究。对自我服务偏向脑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拓展和加深,且通过电生理学方法来解释自我服务偏向是由动机驱动还是认知驱动可能更具说服力。对不同群体自我服务偏向、自尊和负性情绪特点的研究,可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例如自闭抑郁的儿童,可以改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思考方式以及对自己社会经验的理解来消除负性情绪;在学校的平时教学活动中,有必要注意和纠正学生对消极事件的归因提高自尊来帮助他们避免负性情绪的影响等等。

参考文献

[1] Smelser,N.J.Self-esteem and social problems:An introduction.In A.M.MECCA, N.J.Smelser,& J.Vasconcellos(Eds.)The social importance of self-esteem[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294-326.

[2] Jolley,S.,Garety,P.,Bebbington,P.,Dunn,G.,Freeman,DKuipers,E.,Fowler, D&Hemsley,D.(2006).Attributional style in psychosis-the role of affect and belief type.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1597-1607.

[3] Shepperd,J.,Malone,W&Sweeny,K.,2008. Exploring Causes of the Self-serving Bia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896-908.

[4] Brown,J.D.,marshall,M.A..Self-esteem and emotion:some thoughts about feel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7:575-584.

[5] Seliff,A.E.,Marmurek,H.H.C..The mood regulatory fun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recall is moderated by self-esteem.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32: 761-771.

[6] Smith,H.M.,Betz,N.E..An examination of efficacy and esteem pathway to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hood.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49(4):438-448.

[7] Gazzaniga,M.S.,Ivry,R.B.,&Mangun,G.R.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M].周晓琳,高定国,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8] 田录梅,张向葵.自尊与自我服务关系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31-636.

[9] 黄仁辉,李洁,李文虎.自我服务偏向对自尊心理的保护及提升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64-165.

[10] 罗伏生,沈丹,张珊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68-470.

[11] 张丽华,张索玲,侯文婷.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