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存在的问题及矫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存在的问题及矫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撰写教学反思日志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实中往往是新教师不善写、不乐写,甚至不愿写。笔者通过近十年的观察发现,问题症结在于他们感到教学反思日志在其身上并未表现出该有的功效。要是他们一踏上教师岗位便能撰写出比较优质的教学反思日志,状况将截然不同。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剖析他们在反思中出现的“漫无边际、面面俱到、冠履倒置、隔靴搔痒、浅尝辄止”等不当现象,以期探寻撰写优质教学反思日志的策略。

一、 漫无边际

即撰写教学反思日志缺少主题。它往往以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的方式呈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构思不缜密,随感而发,率性而述。整篇教学反思读下来,或想说明问题却未阐述清问题的内容,或想阐明观点却未凸显鲜明的观点,或想表达见解却未呈现明确的见解……总之,没有分明的中心论点。

【案例】这节课,学生反应平平,与之前实习时上的精致课有较大出入,没有达到我自己心目中的课堂。这一点,我表示非常的遗憾与自责……我觉得要成为一位能上好课的语文老师并不是一件易事……通过这几天的教学经历,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好好备课,好好上课,任重而道远。

【诊断】作者想说明问题,但由于没将教学中的问题归结清楚,因而,呈现出的问题纷繁芜杂,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教学感受不加甄选地全部呈现了出来。这种反思,既未能聚焦,也无法解决问题,感受过了也就过了,反思成了一种形式――为反思而反思。如此反思,违悖了教学反思日志的目的――沉淀规律,以至于反思漫无目的,成效大打折扣。

矫正】依诊开方,明确教学反思日志的目的――沉淀规律――当是关键。可在开学初,在不同场合,由不同角色的骨干教师阐述教学反思日志沉淀规律之目的,使之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启反思之旅。怎样沉淀规律呢?以聚焦问题或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与归宿,具体做法是:自备课伊始便做足充分的准备;上课时,针对备课时自认为亮点或劣点处展开有目的的思考,当与备课所预设的一致时便做正面剖析,当与备课所预设的相悖时便做反面剖析,这样,一切有序推进,逐步深化。之后,一方面日积月累沉淀规律,另一方面发挥已沉淀规律的听诊把脉、纠错正偏作用,两者交融进行,彼此生发。

在时间的见证下,随着一篇篇新教师教学反思日志的夯实,及良好反思习惯的逐步形成,其反思的目的会愈撰愈明。

二、 面面俱到

即撰写时过分关注所有方面,重点不突出。如在反思时,由于困惑重重(观点或见解颇多),怕挂一漏万,舍不得放下,遂全部呈现;或暂存思想“作祟”,先将问题全部呈现,留待日后逐步思考解决。结果问题一样都未解决,观点(见解)一样未沉淀。

【案例】下午连着3节课。第一节上《我们是哪儿来的》,原以为这个自己还能勉强糊弄。孰料现实那么骨感,没有好的组织语言,没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堆砌的课堂让我和同学们都在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到来。我知道这不能怪孩子们,是我课前没好好准备,是我对不起他们。第二节教学四年级科学,四年级同学已经有了学业的压力,适应了课堂的纪律,他们做得很好,始终配合着我的课堂。尽管我没上多少内容,只是让他们写写作业,再随便聊了几句,可是他们却很体谅我。第三节回到自己班级上课,教孩子们做眼保健操,很惭愧自己都做得不太标准,却要教授他们,真的是误人子弟呀。

【诊断】新教师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想以最快的速度破解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所以,当这三节课都存有困惑时,她便想去一一解决。但是,她分明未拎清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不要说三节课,连一节的都未拎清,更遑论解决之策了。于是,她只呈现了头脑中最真实的、原始的想法,问题还是问题。如此反思课堂,哪还有反思的味儿,它只是把自己当时课堂教学的全部感受直白地呈现出来罢了,至于诊症与破症的思考,一概未作结论。如此反思课堂,教师一直在教学表象上徘徊,即便能解决困惑亦只是见招拆招,而难以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迁移策略。

【矫正】遵循大道至简的理念,秉承“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教师选择反思内容时舍面取点,只盯教学的一个点――最好是备课时自认为的亮点或劣点,可以合并同类,可以抓主舍次,还可以是切中自己的长处或短处的……只要用着顺心,利于沉淀教学规律即可。

案例中,采用同类合并法提炼出这三节课需破的共同点――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而且,这点亦是教师感受最深的,凭心而论,有话可说,有理可述),之后围绕此点继续舍面取点――选择其中的一节课去揣摩,去剖析,寻求解决之道。具体做法是:以这点为圆心,教师思前想后――对比辨析,找到症结所在;联系旧知――寻得理论支撑,使之后的演绎有底气;互相印证――增强反思的厚度与深度,让教育规律的沉淀更具牢固性。如此一课一思,思之深刻;一课一得,得之牢固。

依上选择反思内容,并逐步辅之以概括提炼、归纳沉淀、迁移运用,教师遂能逐渐培养出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智慧的辨别力及精准的筛选力,面面俱到的毛病亦会随之减少,直至全面消失。

三、 冠履倒置

即反思并不是基于教学撷录的提炼归纳,而是对已积淀的教学理论的阐述。它往往以这样的表达方式呈现:先摆上一段教学理论,然后述说“我”是怎样演绎这个教学理论的――仅仅到此为止,至于此理论演绎后的结果及论证全然没有,教学反思的顺序也被颠倒。

【案例】一位新教师在反思中先写道:“在教学中,表扬是东风,批评是北风。北风呼啸,东风无力。北风吹来,声势浩大,气势逼人;东风吹来,温暖和煦,看起来慵懒无力。批评总是以力量的方式出现,到最后,输给了看似没有力量、柔和的表扬。”然后,用概括的语言简单叙述学生作业未完成时“我”发挥了表扬的威力。

【诊断】它只是对教学理论的阐述――当教师教学中遇到与之前学习有关联的教学理论时,就用这个教学理论去论述此教学现象,并就此了结,而未用实践进一步验证此教学理论,进而反思归纳出教学规律――一个教学理论演绎后的实践提炼,一个被事实再次证明(或是或非)、深刻记忆的教学理论。只对之前的学习或读书体会作自由阐述的反思,犹如海市蜃楼,于人,不被认可;于己,不易沉淀,更不易牢记。

【矫正】首先,让事实说话――呈现事实依据,把课堂上与反思点相关的情境呈现出来(要是教学理论演绎便呈现演绎过程与结果),做到客观、详细,并支持自己已表述的感受。再基于撷录的教学实践展开剖析,层层验证自己的感受,于此期间,可迁移学习心得,可完善与修正自己的顿悟,可拓展、深化与增删自己的灵感……最后,归结出简洁的教学规律。

循着这样的路径去剖析,采取这样的方式去论述,剖析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理有据,记忆深刻――有利于聚沙成塔,把脉教学――只要情境相似,规律迁移便简单易行。

四、 隔靴搔痒

即对教学撷录展开剖析时,未抓住关键、切中要害。如交代的一些背景或意义过多,或教材的地位与主要内容陈述过多,或两者兼而有之……总之,非主旨剖析接近甚至多于主旨剖析内容,以致反思与实践不对口或对口不紧密,造成主次不分或肯綮未握,反思力度大大削弱。

【案例】在一篇《小标点,好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中,剖析部分总共1158字,其中712字阐述了学生乱用标点的困惑、课文主要内容、询问学生是否想去北京及介绍北京的风景名胜和升旗仪式,446字基于教学撷录展开剖析――运用加标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并领悟朗读的精妙所在。

【诊断】教师一味地追求剖析的丰厚,结果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这篇反思的“主角”该是明显的――“运用加标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并领悟朗读的精妙所在”,而在此反思日志中却成了配角,主次颠倒了。当然,必要的背景或意义介绍还是需要的,它有利于论述时思维的连贯性和延顺性,能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但必须把握好度,笃定它的角色――配角,只作侧面烘托。

【矫正】同时迈开两条腿――丰富“主角”和简练“配角”,摒弃冗杂,去粗存精,做到切中要害。对于案例中的具体做法:在主旨“小标点,好朗读”的引领下,发散思维,挖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加“运用加标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并领悟朗读的精妙所在”之剖析成分,同时精简开头的背景和意义部分――这点尤其重要。那如何增减呢?增,增小标点小在哪儿,它的添加为何能让学生发现并领悟朗读的精妙,在它的观照下学生朗读有何进步、为何有此进步……一切指向主旨的皆深挖;减,减掉叙述性的一些话语、与主旨无关的大段描述,及对背景资料、意义描述进行简化浓缩,等等。

剖析与撷录对接紧密后,其他部分成了主旨的必要补充,主次便分明了,反思力度必定大大增强。

五、 浅尝辄止

即剖析教学撷录时,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了,未做深入钻研。反映在教学反思日志上,这种剖析极其肤浅,是其脑中的灵光一闪,至于它一步一步从教学撷录中提炼的过程几乎难觅踪影。它呈现于教学反思中往往只有一两句,思维的厚度及认识的深刻与之基本无缘。反思日志游离于教学表征,未得其本质。

【案例】一名新教师的教学反思分为两部分:1.详细撷录讲述七巧板来历的故事;2.剖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诊断】实例撷取详实,而对撷录的剖析却甚是简单,且是泛化了的公式语言,毫无课堂实践的个性阐述。据笔者了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颇多:如教学理论的匮乏,即使取得了实效,亦只停留于实践层面;如实用主义习惯的主导,能“粗暴”地解决教学表象便已满足,致使每次思考都缺乏深度,剖析深细一直未成其思考重点;再如惧怕麻烦和困难的心理倾向,导引他安于现状――探求本质毕竟需要一定的思维力,而重复或再现以前的言语、事情相对容易。

【矫正】采取追本溯源,即教师瞄准一点,毕其力出击,对教学片断从头至尾进行层层且细细的剖析。“层层”是指每层都不放过,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宛若庖丁解牛――把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剖析一一呈现出来,极富层次感地呈现出来。“细细”则指每层不仅剖析了,还要剖析得极其详细,教学片断的每个环节、细节和节点都要挖出点东西来,直至在主旨的指引下,做到了该取则取,该舍全舍,截取处皆剖得清清爽爽,最终写下具有层次性的详实剖析为止。当然,这还只能解一时之症,若想培养教师精准的剖析能力,还得养成良好习惯,如研读教学理论、深思教学现象、及时记录教学灵感等。

将反思结论打碎、还原、溯因,层层细细地剥析,再一步一步重新提炼出关键结论,那么,化解浅尝辄止之症就不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1] 王欣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地区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 阮丽华.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