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述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述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工笔花鸟画起源于远古,确立于唐代,成熟于宋代,以后代代相传。但色彩种类的使用却是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由石色重彩到水色淡彩的基本趋势发展。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色彩;重彩;淡彩

中国历史上对绘画的分科没有过统一的标准,按照现行约定成俗的分法,把除山水、人物以外题材的绘画统称花鸟画。

中国画的成熟是以人物画的成熟为标志的,所以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绘画技法是从借鉴人物画的技法开始的。虽然这样,花鸟画的历史还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特别是色彩的使用,也许可以更远。原始先民们就认识到色彩是可以用来表达感情和审美的造型要素。

从现在考古发现的实物――原始彩陶纹饰,《鹳鸟衔鱼石斧图》也许可以看作花鸟画最原始的雏形,考察其绘制技法,就用了勾线填色和直接用色彩平涂的技法。再结合其它的实物资料看,这时期使用的颜色有红色,白色,黑色,土黄色。另据史料记载,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五行色,正色(原色),间色的概念。

先秦时期的艺术家承袭先民绘制技法而有所拓展,如战国时期的《人物驭龙图》勾线趋于流畅,局部有了渲染,标志着中国绘画趋于成熟。

秦汉绘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大量出土的绘画遗迹看,花鸟形象处于陪衬的地位,但也有少数以畜兽为主的绘画,如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夫妇墓壁画绘有双龙、枭羊、朱雀、白虎、黄蛇、蟾蜍、兔子等。施彩的方式与人物一致,采用平涂。东汉晚期洛阳偃师杏园村墓室壁画中的鞍马形象则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施色而不勾轮廓的没骨法,颜色的浓淡有了比较自然的变化。马王堆一号墓彩绘帛画就更为成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工笔重彩画珍品,鸟兽形象占据较大的位置,设色以矿物颜料为主,厚重沉稳,鲜丽夺目而又谐调。这段时期色彩审美观念受五行观念的影响,五色体系成熟,以五行色――青、赤、白、黑、黄为主。并且大多是纯度高、色相明确的颜料,间色很少被使用。这时五行色进一步和时空相联表达一定的人伦秩序,色彩有了尊卑,“五色为正色,五色两两相配的二级产物为间色,正色为尊,间色为卑。”①使“中国人源初的色彩观具有了观念性,概括性而来的象征性。”②这一观念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绘画以原色为主,间色为辅。这时还有儒家代表――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战乱时期,向往五色的人文伦理秩序,于是追求文质兼备的合度之色彩,就是焕烂绚丽之色彩关系的调和与统一,认为色彩本身应给人纯净的感觉。这样,五行色与儒家色彩观念影响到以后的绘画设色忌火、忌燥而追求色彩的纯净明洁与雅和清朗的静气,为以后三矾九染的施色技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魏晋时期绘画风格开始走向精细工整,人物画和走兽画都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走兽画属于今天花鸟画的范畴。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这个时代记载的画目看,已有鸟兽的条目。作品记录有明帝司马绍的《息徒兰圃图》和《杂异鸟图》,张僧繇的《蝉雀图》和《斗鸭图》,谢稚的《三牛图》等。可惜这些作品没能流传下来,但从这时期流传下来的《北齐校书图》与《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描绘的鸟兽形象看,花鸟作为独立描绘的题材是可信的。两幅画的鸟兽形象已基本和人物形象一样形神兼备,施色方式除平涂外还有大量的晕染,接染而表达一定的立体感,如文献也记载张僧繇在一乘寺寺门画“凸凹花”,后因此得名“凹凸寺”。色彩的晕染相对于平涂则更要求颜料的细腻程度,说明这时期对颜料的加工有了显著的进步,结合对魏晋时期壁画颜料的分析,使用的颜料种类也较秦汉时期有了增加,主要有石青、石绿、土红、赭石、石膏、铅丹、土红、朱砂、石黄、绿铜矿、石绿、石青、青金石等颜料。从后人所摹的魏晋时期的卷轴画中也可看到石青、石绿、朱砂、蛤粉等颜料的大量运用。石色已经基本齐全。同时随着古印度绘画技法的传入,色彩观念也从尚黑、红的主调变为与青绿并重。随着颜料种类的增多与施色技法的创新,南朝齐谢赫比较自信地提出“随类赋彩” 的设色原则。但这里需要对此解释的是“‘随类’即随其物品类,按照色彩属性类别描绘。因此,这种方法也并非一定对照实际事物个别的形色状貌描绘,而是强调描绘事物的性质,特征类型与本来事物相符合,体现了六朝及其以前中国绘画的基本观念原则。”③潘天寿对此也认为,“无论将‘类’解释为‘物类’或‘类似’之别,都没有拘泥于具体的某一物象的色彩,关键在于要能理解与把握其类似之处,渐进以配色之法进行艺术创造,这样才能为画家的想象、感受、意趣、技巧留下创作上升华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这说明,“随类赋彩”不是以再现对象的固有色彩特征为目的,而是随画家的“想象、感受、意趣、技巧”的选择而进行配色。但是,“随类赋彩”还是需要一定颜料的种类作为基础。

隋唐的花鸟画成为独立的画种并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表现为形成了一整套形色笔墨的规矩技巧并负载了一定的文化任务。隋唐绘画也在继承顾恺之人物画论以形写神的基础上并应用于其它分科,花鸟畜兽的形象比前代更加精准,形神兼备可与人物画的成就相媲美。从这时流传下来的绘画遗迹和记载看,这时的花鸟画大都是以工笔重彩的形式出现,石色的运用达到了顶峰,水色也因染织的发展而被使用。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也记载边鸾的花鸟画,“下笔轻利,用色鲜明”,能“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这说明,工笔画特别是工笔花鸟画更加注重色彩表现的作用,那么所选用的颜料种类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历代名画记》记录的颜料种类有丹、空青、曾青、石绿、黄丹、胡粉、雌黄、紫矿,造粉、燕脂、吴绿。实际上隋唐时期画家所用的颜料并不止这些,例如法国国立美术馆对绢画《佛传图》进行的颜料分析就揭示了这张画所用的颜料包括:朱砂、铅丹、青金石、石绿、藤黄、胭脂等。藤黄、胭脂是植物色,可见隋唐时期植物色已经普遍地使用了。另对这时壁画中所使用的颜料分析中,除上述颜料种类以外,还发现有土红、氯铜矿、云母、高岭土、方解石、石黄、朱膘、银朱等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来的颜料“猩猩血、紫胶、龙血、苏方、骨螺贝、婆罗得、栎五倍子等”。这时,工笔花鸟画的形式除重彩之外,也有一种以墨为主的形式,因为在中国人的色彩观里,黑色也是一种重要的色彩,而且是正色。殷仲容在“工写貌及花鸟,妙得其真。”同时也“或用墨色,如兼五采。”可见在富丽工致的花鸟画发展的同时,已出现用水墨描绘花鸟的表现方法。这从传世作品戴嵩的《斗牛图》,韩干的《牧马图》《照夜白图》可以得到印证。另外,还有焦墨淡彩的技法形式,如韩甑摹段迮M肌罚勾点法的形式,《唐朝名画录》载:韦偃“居闲尝以越笔点簇鞍马人物”; 张萱“善起草,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

唐代花鸟画技巧上的不断探索和提高以及绘画颜料种类的不断丰富,为五代两宋花鸟画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于非先生指出:“就颜色的使用方面来说,它是继承着晚唐作风,已经是各尽所长,登峰造极了。”在造型上也体现出精细不苟的审物精神和借物抒情的诗意表现。工笔花鸟画风格表现上大体分为徐、黄两派,黄荃善于应用色彩,用线精细,再经层层色彩敷染,几乎不见墨迹。徐熙落墨为格,清敷淡彩。黄荃《写生珍禽图》勾勒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线、色相容,取得厚重富丽,细腻典雅的色彩感觉。传为徐熙的《豆花蜻蜓图》用笔疏简,淡墨宣染然后敷色,色彩淡雅,朴素自然。徐熙之孙徐崇嗣继承家法融合黄派画法,自创新体,摒弃墨笔勾勒,直接用彩色晕染,称“没骨法”。“他们的作品从表现技法上看,以植物质颜料打底,上面再以矿物质颜料敷色,或以植物质颜料渲染在矿物质颜料上面,都能使色彩更深厚更鲜明,也更富于微妙的变化。”④从对宋代流传下来的工笔花鸟画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用色特点基本完备,那就是画面有一个主色调,并注意色相、黑白、色性、面积的对比,墨彩相互映发,墨助色光,随意赋彩并讲究笔法,有一定的装饰性,如李嵩《花篮图》。施色的基本技法,如勾法,点法,各种染法,填法、作底反衬等已经完善,如《出水芙蓉图》。表现形式上形成以石色重彩为主的“错彩镂金”和水色淡彩为主的“芙蓉出水”两种审美形式。

从宋代起,在多种原因的驱使下,文人画兴起,使得文人画家往往过多注重墨色变化而忽略了色彩。黑白成了文人画的色彩语言,体现在颜料上,也就是墨取代了以往的颜料成为色彩的载体。在此影响下,元明清的工笔人物画和山水画的色彩呈现逐渐疏淡化趋势,但花鸟画因其题材的特殊性,使得画家很难略去其色彩。但石色颜料种类的使用有了明显的减少,水色则因工笔花鸟画的兴盛而有了一定的发展。杨慎的《铅丹总录》里记载“画家有七十二色”,但是这些颜料多为调和色,实际颜料不过三十几种。在唐代,仅褐色一种就有几十种之多,例如砖褐、茶褐、鹰背褐等。但遗憾的是,经过宋元时期的水墨流变后,这些颜料都已失传。工笔花鸟画虽然很难略去色彩,但色彩在整体上还是受到文人画风的影响。任仁发所画的《秋水凫p图》中,画面使用墨和少量的石绿、石青、朱砂,整个画面的调子含蓄、淡雅,同隋唐时期的工笔花鸟画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是王渊、张中还是在文人画的影响下创立了纯以水墨表现的墨笔花鸟画,以后虽然有明代吕纪一派的重彩花鸟画,但还是无法与水墨风尚相抗衡。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恽寿平远承徐崇嗣的没骨法而有创造,以写意画的笔法直接点蘸颜色点染而成,画法工整,明丽简洁,天趣盎然。居巢在恽寿平画法的基础上创立了色渍法或称撞色法,“使所画花卉浓淡厚薄纤毫毕现,阴阳向背栩栩如生”,⑤居廉并将其发扬光大。

总的说来,中国工笔花鸟画的颜色和中国画的颜色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单色到多色,由纯色到复色,即由石色单用,水色调用,到石、水两色融合使用,以及调和各种颜料复合使用这样的发展过程,到宋代更为成熟”。⑥而这些色彩技法的应用,大体是在儒家哲学观中正醇和的影响下追求色彩的厚重,雅致与纯净。但宋代之后,中国画色彩的基本趋势是逐渐衰落。

注释:

①②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M]. 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③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M]. 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3

④⑥刘源.编著:中国画色彩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9

⑤居廉.居廉花卉草虫选[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赵德聪,硕士,红河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