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君子人格对后世影响颇深。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应以儒家君子人格为范式,以“学养”为基础、“仁爱”为原则、“诚信”为前提、“修身”为途径,培育和完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 儒家;“内圣外王”;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启示

“人格”一词是由西文翻译而来,原意指戏剧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在中国文化中,其内涵更多的是从道德规范的层面上而表现丰富、别有深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智慧和道德,是“人之品”、“行之格”,人格理想则是理想的精神品格和个性特征。自古以来,理想的人格模式对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完成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能够达成一个人所设定的终极目标的最佳样貌。

一、传统的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及其发展

提起“儒”,我们自然会想到儒家、儒学,也自然会想到孔子、孟子、荀子等等。而“儒家理想人格”更由他们几位以大量的篇幅,终生的钻研造就而成。在这方面他们虽然有着一些微小的差异,但是从大的角度而言,却是一致的。关于理想人格模式的培养和塑造,对不同才智、不同阶层、不同思想状况的人都设定了不同的层次,有着可能达到的标准。如:理论意义上的理想人格被称为“圣人”,是指上古时代为老百姓和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宏伟功业而又有高尚品德的先王圣哲,但他只存在于久远的历史之中;“圣人”之后是“贤人”层次,是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有专门才能并能运用于政治以及生产生活中能力比一般人高的人。但因为孔子当时所生活的社会条件还不具备人人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这种限制给一般人的理想人格修养之路设置了“严重障碍”,所以“贤人”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容易达到的层次;再之后是“君子”人格,所谓“君子”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君子”是以“义”作为修为的内在规定性,一切行为皆以此为标准,然后在“仁”的基础支持下,在“礼”的约束引导下就可以施行了。“仁”、“义”、“礼”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是现实君子努力追求的目标;最后是“士”,这一层次在孔子那里并没有受到特别重视,因为在春秋时代,“士”一直是联系上层贵族和下层平民的中介阶层。在孟子的思想中,它一直作为社会阶层之一而被提及,但“士”的独立精神并不是很强的。到了荀子那里才被分列出来,在人格上起到了基础性的规定作用。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社会自然分工的结果,也是社会思潮对人们职业取舍的影响。荀子对“士”的定位,使人们感到理想人格的触手可及并为儒学的传播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儒家理想人格的定位在我国的历史上呈现着一种比较复杂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儒学宗师孔子及其学说,在其在世时是并不得志,也不受欢迎的。其二,儒家地位的改变,与我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关。西汉时天下达到了大一统,等级化、秩序化的历史要求与儒家学说有一致性。所以它被统治者们改良后推崇为统治人民意识的工具。三是经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刻意经营,它已彻底地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真正开始了中国两千多年儒学为国学正统的先河。

纵观以上,笔者认为,儒家理想人格是指“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即指自身具有圣人的才德,并且能够对他人施行君主仁政的人格。具体来说“内圣”是指在道德、人格方面的仁与礼,“外王”则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方面的仁与礼。“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的境界。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仁爱待人、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具有实际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及现状

当代大学生做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尤其在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转型期,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底蕴,更要有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德行,这一切综合而言,恰恰就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追求之所在。

当前大学生的人格现状总体上是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的,他们有较为坚定的政治觉悟和较为忠诚的爱国信念,有着较为积极的进取精神和较为高尚的理想境界,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虽然如此,恰如郑杭生曾论述,转型期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导致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1]事实上,这也确实会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对真理的不求甚解、对社会现象的怀疑观望、自我追求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道德层面知行的不一、“义”“利”关系模糊、“诚信”观念缺失等等。这固然与大学生特定年龄的生理期与心理期相关,更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关系密切。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开放与变革共进的未来,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任务,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使命,用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无论是对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还是对推动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用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培育和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

以“内圣外王”为核心的人格范式,即“君子”人格作为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对君子概括的描述,在《孔子家语・颜回篇》中有这样的描述:“颜回问于君子。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回曰:“敢问其次.”子曰:“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拥有爱心,接近仁的品质;善于思考,近于智慧。没有重己轻人的“私心”。其次是君子已经具有相当的“学养”,可以不用学习而行为通达,无须苦思而知道事物的结果,内涵的意思,应该是已经有了确定的基本原理原则,有了相当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凡提到君子时,或者以重,或者以修身为主,而君子在当时是指国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以及将来要上升为这一层次的读书人,简而言之,可指有德者和有位者,这与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指称的可谓同一类人。用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培育和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可以帮助大学生日后放眼国际格局,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承担使命完成使命,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将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

首先,要以“学养”为基础,做到“重学慎思”

孔子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爱好仁义却不好好学习,那么他就容易被人愚弄;如果爱耍点小聪明却不知道好好学习,那么他的弊端就是轻浮而无根基;如果讲信用重义气却不好好学习,那么他就容易被人利用反而伤害自己;如果脾气直爽而不好好学习,那么他说话就会尖刻而刺伤别人;如果性子勇猛却不好好学习,那么他就容易作乱闯祸;同样,如果性格刚烈而不善于学习,那么这种人就容易莽撞妄为。这样的观点与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如出一辙。在现实生活中,人格的完善往往源于知识的丰富。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学习,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把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自己的基本技能,增强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人生思考,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选择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既是未来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更是国家民族进步的基石。

其次,要以“仁爱”为原则,做到“厚德载物”

“仁”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更是其理想人格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培育和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更应深刻把握“仁者爱人”这一原则。无论是儒家提倡的“孝弟也者,为仁之本”还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抑或是“和而不同”,其建立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性善论,依此基础,以协调“我”与他物的各种关系,从而建立和谐井然的秩序,以利于自身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以博大的胸怀象大地那样去容纳万物、孕育万物、承载万物与滋养万物,在世界舞台上,显中国之大气,扬中国之大威。

再次,要以“诚信”为前提,做到“以义制利”

“诚信”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包含着诚实和守信,“诚”是对内诚于己的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它可理解为“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则是对外信于人的遵守诺言、信以行义的品格,是“诚”的外在表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诚信一直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为世人所推崇。尤其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义”与“利”的选择与取舍关系到社会的安危治乱,关系到人们实际生活的顺逆与幸福,关系到人们行为的道德选择,而它的趋利特征使得一部分人往往重利轻义,见得忘义,频频出现损人利己、诚信失守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关系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义”“利”出现矛盾不得不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先,以大局为重,做到“以义制利”,只有这样,才能够无愧于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生奋斗的理想。

最后,要以“修身”为途径,做到“慎独自律”

所谓“修身”,就是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而进行的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的一种高级实践活动,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对修身的重要性阐述得非常细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实际上谈的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是明明德,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实现,讲的是修身的途径与方法;而外王则体现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是修身的目标与境界,这一切均以修身为第一要义。修身是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人的气质养成的需要,也是抵制不良习俗影响的需要。倘若每个个体都能做到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无论在何种情况何种处境下,无论在有无外物的监督下都严格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真正地做到“慎独自律”,并长期坚持下去,那么就可以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8.

[2] 论语.阳货.

【作者简介】

成 梅(1993-)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江可佳(1992-)女,吉林蛟河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

邵希芸(1972-)女,黑龙江林口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