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儒与儒家之“儒”

摘要:“儒”的名称最早见于《论语》。但在儒家出现之前,“儒”就早已存在。我们把这些先于儒家之前就已存在的“儒”称之为“原儒”。从“原儒”到孔氏之“儒”,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孔子在这次漫长而重大的历史转变中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孔氏之“儒”是对“原儒”的继承和发展,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后,儒家在百家争鸣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弄清原儒到儒家之“儒”的转化过程,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儒家和儒学的认知。

关键词:原儒;孔子;儒家;君子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94-02

一、“儒”字释义

《说文》言“儒,柔也,术士之称”。《辞源》对“儒”的解释是,①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后泛指学者②孔子的学派③儒弱④柔顺⑤侏儒⑥姓。《现代汉语词典》中“儒”指 ①儒家②旧时指读书人③姓。

从以上三部字典可以看出,儒的意思由宽泛的术士之称发展到儒家的代名词。而由柔引申的若弱、顺等义被淘汰。客观的“儒”已是历史的陈迹,无从变更。对于“儒”字义的不同诠释,是语言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体现着人们对于“儒”这一事物的不同层次的认知,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儒学社会地位建立的一个大致历程。从混杂庞大的术士群里,一步步脱颖而出,直到“儒”之名为己独有。

二、“儒”之起源

关于“儒”的起源,先秦诸子包括儒家自身在内,都少谈及,直到汉代的班固,才有了比较明确的说法。《汉志》称: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高。

《汉志》的说法得到后学者们的一致认可。“儒”的起源问题,在漫长的时期里,都不成问题,几乎无人涉及。直到上个世纪初,章太炎的一篇《原儒》,引发了一场长时间的讨论。

《原儒》称“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章太炎抱着“题号由古今异”的观点,将儒进行分类以来探求其原型。之后,钱穆在《古史辨》说:“儒为儒为术士,即通过习六艺之士,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通习六艺,即得进身贵族,为之家宰小相,称陪臣焉,孔子然,其弟子亦无不然。儒者乃当时社会生活一流品。”他的六艺说近于章氏的类名之儒,但六艺非教民者而是作为一种职业训练。胡适《说儒》发表,他认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孔子不过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他把部落性的“儒”扩大为“以仁为己任”的儒。儒者形象也由儒弱转化为刚毅进取。这样大胆的立论,其结果是立刻引来不同学者的论争。冯友兰发表《原儒墨》,认为“儒”乃是贵族政治崩溃后的一批“官失其守”之时的文士。郭沫若也发表《驳〈说儒〉》和《论儒家的发生》两文,他则认为“秦汉以后称术士为儒,但那时儒名的滥用,并不是古之术士素有儒称”,一开始“儒”是一种“高等游民”、“寄生虫”逐渐“职业化”、“行邦化”。他也认为儒之本意为柔,但是是因不事生产的筋骨的柔,与胡说相异。

1975年,徐中舒发表《甲古文中所见的儒》一文,发现一个需字,他认为需即原始的儒字。从甲骨文的载需字看,儒这种行业在殷商时就有了。他还认为,儒事祖先、巫事上帝,两者已有明显的分工,“儒”并不是从巫中分化而来。

陈来对众说纷纭的儒起源说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现引用如下:

(一)史官――儒家(儒出于祝史)章太炎、郭沫若

(二)术上――儒家(儒出于术上)徐中舒、杨向奎

(三)职业――儒家(儒出于职业)傅斯年、钱穆、冯友兰、侯外庐

(四)地官――儒家(儒出于司徒)何新、刘亦江

综上,关于儒的起源虽然存在不少的分歧,但也有共同之处,首先大家都承认了先于孔子的儒家而有了儒的存在,大概起源于殷商时期,并且他们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当时文化的承载着之一,与一般的庶人不同。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也许他们还有特定的服饰,有不同于常人的言行规范。

三、儒家之“儒”与君子

孔子创立儒家,但儒家之名并不起于孔子。孔子及其弟子也并不自称为儒,儒学、儒者的名称可能都源于当时的反对派。墨家有《非儒》,法家有《五蠹》称“儒以文乱法”者也。而把当时的孔门与儒相联系,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孔子继承了先儒的某些特征,而儒一直就是不怎么被社会认可的群体;一是殷商之儒发展到春秋战国时,形象已非常的破败,成了人们的笑柄,而当时与儒家有着不同主张的墨家、法家,为了取得自身的地位,对于孔门,从而以儒相诟病;一是前两种因素兼而有之。根据前面儒之起源的论述,儒该是介于社会的上层与下层之间的中间阶层,不会一开始就遭人厌恶。再结合孔子的生平,孔子本为殷商移民,并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熟知礼节。在礼记中,鲁哀公曾问孔子儒服与儒行,可见儒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否则哀公作为一国之君不会问那么多,孔子也不会讲的那么详细,而且问的是孔子,可见孔子与儒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照此推断第三种可能性成立的可能性最大。即孔子作为尊儒者,他看到并且集成了先儒的可取之处,并身体力行,把先儒改造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儒”的形象――君子的形象。

君子作为孔子设计的理想“儒”形象,在《论语》大量的出现。

《论语》中,孔子提到过圣人,贤人,但提得最多是君子。据《论语译注》中统计君子一词共出现达107次之多。

“君子”一词在《诗经》中已可见,但意义纷繁,并没有专指哪一类人。在论语中有所不同,孔子缩小了“君子”的所指对象,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总的看来有两个意思,一,有道德的人。二,在高位的人。其中第一义为主。孔子通过“君子”一词意义上的变更来阐述自己的理想人格,也即理想“儒”的形象。这一形象是通过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而建立起来的。

外及衣食住行言,“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泰而不骄”君子的容貌表情一定要严肃但有不能骄傲,慎言谨行。内及修养,君子之道的核心是“仁”,围绕它的有“礼、义、智、信”。 实现仁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忠恕,一是立人达人。

君子作为孔子对“儒”的一种设想,他把这种设想应用到平日的教学中,要求他的学生们为“君子儒”。

四、孔子――被后学偶像化的先儒

梁启超在《世界伟人传》中说:“吾将以教主尊孔子。夫孔子诚教主也,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夫孔子诚教育家也,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柳诒徵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冯友兰认为,“孔子是一个教育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以教育为事业的教授老儒。”

孔子经过了秦火,经过了五四,受了一些骂,但自孔子讲学至今已是两千多年了,那点骂声早已淹没在重重叠叠的赞誉声里了。比之西方,我们应该是高兴的,毕竟中国出了一个曾经是活人的圣人。康德说:“这世界上即便没有上帝,我们也要自己造一个出来。”孔子当之无愧的成了中国读书人的“上帝”。

从原儒到孔氏之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孔子怀着尊仰之心,将被众人所讥的原儒形象改造成人人仰慕的君子形象。不仅赋予先儒新的生命气息,而且为儒家学派乃至整个的中国文化,奠定了根基,也为中国的历代文化人立下了精神的楷模。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孔凡岭.孔子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张秋升.中国儒学史研究[C].济南,齐鲁书社,2004.

[4]洪志纲.章太炎经典文存[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5]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7:说儒[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