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花落尽子规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李白的抒情小赋无论在他个人的创作中,还是在整个唐代赋作中,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李赋独特的原因及其抒情小赋情切感人的创作技巧,与其文章意象的熟练运用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李白抒情小赋中的若干意象,并结合李白的诗作加以分析,论述其抒情小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

关键词: 李白 抒情小赋 意象

学人论者谈及赋作,往往以汉赋为大成,谈到唐赋则不以为然,明人李梦阳甚至说出“唐无赋”①这样激烈绝对的话来。其实,唐代是诗歌、散文、传奇等诸多文学体裁集体繁荣的时代,赋作也是如此。有唐一代,借鉴诗歌的创作技巧和优势充实赋体,革除了“长于叙事,而或昧于情”②的弊病,形成了篇幅短小、形式精炼、长于抒情的唐赋特征。李白的抒情小赋无疑是这一特征的代表作品。本文即以李白的抒情小赋为对象,并结合李白的若干诗作,论述了李白赋中用以惜春悲秋的意象。

一、“离旧格而去之”与汲六朝文风之长:李赋略论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语资》曰:“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别赋。”③可见李白还是写了不少赋的,但大都亡佚了,现在出版的《李太白全集》所收古赋八篇是我们能看到的李赋全貌。这八篇中,《明堂赋》、《大猎赋》、《大鹏赋》为汉大赋体制,《恨赋》为拟文选之作,可谓“继承”之作,其余《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悲清秋赋》、《剑阁赋》均为抒情小赋,可谓“创新”之作。李白虽然追随陈子昂,大力提倡文学之复古,但与陈子昂直接上承汉魏文学有所不同的是,他批评六朝余弊的同时也积极汲取六朝文风之长。如《拟恨赋》反映出他从中锻炼六朝文学里声律、用典的技巧,《明堂赋》、《大猎赋》中着意追求声律之美的苦心也有迹可寻。李白赋中辞藻之艳丽基本上是承袭六朝的骈俪余风,而气势之宏阔则借助于汉赋的体制、气格,是以复古为革新的表现。④

李白的大赋汲六朝文风之长,而抒情小赋则“离旧格而去之”,⑤使赋体骈文原有的板滞转为灵动,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清新,尽管未能脱尽骈丽之习,但能以散御骈亦蔚为可观了。

二、怅望残春万般意:李赋所抒之情――以《悲清秋赋》、《惜余春赋》为例

据詹A《李白诗文系年》,《悲清秋赋》与《惜余春赋》分别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此时其诗赋创作已然炉火纯青,此二赋恰可反映李白的心境。

乾元二年对于李白晚年的人生而言,是颇不平静的。这年三月(农历),李白在流放途中到达白帝时遇赦,故有《早发白帝城》以记欣喜之情。初夏时到达江夏,以为天地重新,复有用世之意,《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云:“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可见有东山再起之念。但命运无常,李白多次求荐未果,倏忽自夏至秋,顾思前事,既多愤懑,展望来日,又感渺茫,因为《悲清秋赋》。秋高气爽,清澄明澈,故曰“清秋”,亦见于同时诗《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今来何所似,破镜悬清秋。”⑥该赋借清秋萧瑟之景,抒发了怀才不遇、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心情,既有“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的消极避世,又有“思钓鳌于沧洲”的向上的人生追求,正是此时冰火两重天的人生境遇的反映。全文虽仅一百五十来字,但无不扣“悲”的主题,于“雕脂镂冰”的冷奇之言中蕴含着一份岁月的深沉。

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诗仙真正迈入了垂暮之年。此间诗作《鹦鹉洲》有句曰:“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⑦《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有句:“我似浮云吴越。”⑧身份情怀实系晚年了。这时的李白似看破了人生,决意学道游仙,以度余年。《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说:“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⑨《庐山东林寺夜怀》写东林、虎溪,却夹杂着许多佛家用语,类天香、天乐、宴坐、大千、旷劫等极为费解,诗中一片出世之情。作者或以为余年不多,故作赋曰“惜余春”。赋作抒发了诗人和朋友分别时的忧伤惜别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以及对朋友的留恋,同时也反映出对建功立业理想的强烈追求。这份矛盾的情愫贯穿在李白的抒情小赋中,成为一种浑然天成的文思内在张力。《剑阁赋》是李白早年的作品,⑩题下原有一副题“送友人王炎入蜀”,亦是送别之作。《愁阳春赋》未能确切系年,从文辞推测,似为李白早年之作。这篇小赋以乐景写哀,读之使人柔肠寸断,浮想联翩。

三、秋风秋雨愁煞人――李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

1.风

风,无影无形,却又可知可感,甲骨文的“风”从“雨”{11},一类气卷草叶之象,古人或以为风雨相伴相随,感风而知雨之将至也,从创字原初便含着一份萧瑟悲戚之感。在诗人的笔下,风更是随心情而飘摇,屈原有“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12}之诗,李世民有“萧条起关塞,摇r下蓬瀛”{13}之句。在李赋中,“风”凡四见:“松风萧飒”(《剑阁赋》);“东风归来,见碧草而知春”(《愁阳春赋》);“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兮夜悠悠”(《悲清秋赋》);“何余心之缥缈兮,与春风而飘扬”(《惜余春赋》)。风在这里有两个用处,其一,以风之飘扬喻人心之不定,烘托萧飒的愁情;其二,以乐景写哀,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4}东风拂面方知春之已至,但春光易逝,惹人生愁。在李白的诗中,以上作用的“风”意象也屡见不鲜,如“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15}“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16}“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17}“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18}“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19}“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20}

风原是自然之物,但诗人以灵动之笔,将其绘作诘诎之文。与《悲清秋赋》同时的一首诗《江上吟》中说:“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21}注家释“有待”引《庄子・逍遥游》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22}以李白的飘逸天才,或许只有以风比之方称诗仙之名。

2.云

与风相比,云亦是飘忽阡眠之物,但多了份雾气蒸腾之象,给人以隐约朦胧之感。在这些抒情小赋中,“云”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意象,凡七见。主要作用是用来比喻愁思,文中那“飘u而相鲜”的云气,正是作者愁肠百结的心境。为什么“云”意象出现次数如此频繁?这与李白的“诗仙”品质,即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有关。与《惜余春赋》作于同一年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在李白的意识里,岩径宛转而上,山色空,云气缭绕之中,必有仙居洞府。云与道教的联系自道教诞生始便是确实存在的,道教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符”,又被称作天书云篆。而就李白而言,“仙”、“云”亦是其诗作中经常联袂出现的意象。比如《游泰山六首》{23}“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又如《答杜秀才五松见赠》{24}“此中岂是久留处,便欲烧丹从列仙”,“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又如《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25}“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在李白笔下,裙裾飘舞的歌姬也恍若仙人一般,“出舞两美人,飘摇若云仙”,{26}与清寂仙居有联系的“云”意象在李白文情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3.天

天意象在李赋中以三种形态出现,一是现实之青天;一是“天涯”;一是俗语所谓之“老天爷”。现实中的天出现在作品中,是为了写景,如“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剑阁赋》),“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悲清秋赋》)是为表现剑门关之高峻与秋云之浓阔。“天光青而妍和,海气绿而芳新”(《愁阳春赋》)则是极言春日景物之明澈。“天涯”不同于简单的“天”,是一个固定意象,在李白笔下,通常用在送别之时,比如赋作中的“欲赠天涯之佳人”(《愁阳春赋》),“送夫君于天涯”(《惜余春赋》)。在诗作中就更多了,而且多带有浓重的愁思:“远海动风色,吹愁落天涯”,{27}“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28}“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29}“此别又千里,秦吴渺天涯”,{30}“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31}“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32}“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33}“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天涯有度鸟,莫绝瑶华音”。{34}

“老天爷”是对天的一种拟人化称呼,其实,在汉族传统神话中,天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是绝对真理的象征,“天凌驾于人,指导于人”。{35}李白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对“神天”的叩问抒发了时光荏苒不待人的苦恼与烦闷:老天啊,你为什么要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而让我知道春天已经到来了呢?{36}“天”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意象,在古人的笔下“成为他们宣泄一己心胸的酒杯”,{37}李白求仙但终究不是仙,无法改变时光逝去,人渐衰老的趋势,这成了李白“愁”、“悲”、“恨”(李白曾作《拟恨赋》)的根源。

4.水

在李赋中,水意象的文本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以水比喻时间生命;三是化用典故,寄托哀思。《惜余春赋》中的“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兮红芳”即是本义。水的比喻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8}古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像水一样,日夜奔腾不息,于是东流之水便成了远去的生命。“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剑阁赋》),“水流寒以归海”(《悲清秋赋》),“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惜余春赋》)都是表达这样的意思。其余的“水”则化用了典故,比如《愁阳春赋》的“陇水秦声”,郭仲产《秦川记》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砣弧I蕉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故歌曰:‘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望远,涕零双坠。’”用此典故是为了烘托下文的“痛彻骨而伤心”。又如《惜余春赋》的“披卫情于淇水”,“淇水”典出《诗・卫风》:“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佩玉之傩。”说的是一位男子在淇水边徘徊,思念他所钟爱的姑娘,此时这位姑娘已远嫁他乡。作者用此典,以思友的男子自喻,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愫。

总之,李白抒情小赋中的意象,与李白的诗仙品质相应,多为虚无缥缈之物,正合于李白的心境。这些意象,或用本义,或用典,或用比喻义,实是借鉴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在赋作的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李梦阳.方山精舍记.李空同集(卷四八).

②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赋.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③段成式.酉阳杂俎.历记小说小品选刊・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2-173页.

④许东海.论李白赋对六朝文风的因革.第三届国际辞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第305-334页.

⑤王琦注引《古赋辨体》语,见《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页.

⑥全唐诗(卷一七八).

⑦全唐诗(卷一八).

⑧全唐诗(卷一六七).

⑨全唐诗(卷一七三).

⑩据詹A《李白诗文系年》,作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

{11}参见刘兴隆著.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34页.

{12}屈原.九歌・湘夫人.

{13}李世民.咏风.全唐诗(卷一).

{14}[宋]林升.题临安邸.

{15}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全唐诗(卷一七一).

{16}送陆判官往琵琶峡.全唐诗(卷一七七).

{17}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全唐诗(卷一七九).

{18}独酌.全唐诗(卷一八二).

{19}劳劳亭.全唐诗(卷一八四).

{20}寄远・其五.全唐诗(卷一八四).

{21}全唐诗卷(一六六).

{22}赵乃增编著.好风如水:唐诗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23}全唐诗卷(一七九).

{24}{25}全唐诗卷(一七八).

{26}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全唐诗(卷一七九).

{27}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全唐诗(卷一六八).

{28}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全唐诗(卷一七六).

{29}{31}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全唐诗(卷一七七).

{30}宣城送刘副使入秦.全唐诗(卷一七七).

{32}江南春怀.全唐诗(卷一八三).

{33}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全唐诗(卷一八四).

{34}代别情人.全唐诗(卷一八四).

{35}龚世学.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解读.理论导刊,2008年第3期,第114页.

{36}“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惜余春赋》.

{37}同{12},第115页.

{38}论语・子罕.

参考文献:

[1][唐]李白著.[清]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詹A编.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许东海.论李白赋对六朝文风的因革[A].第三届国际辞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12).

[5]龚世学.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解读[J].理论导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