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前苏联电影情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电影学院当年的教学体系、设置、教学大纲,基本是向莫斯科电影学院借鉴。
我国的电影表演教学和俄罗斯有着密切联系。1950年,由陈波儿创建了表演艺术研究所,很快在1956年扩建为北京电影学院。这是由章泯、钟敬之去莫斯科考察前苏联的电影学院的结果,随后又两度请来前苏联表演专家任教。北京电影学院当年的教学体系、设置、教学大纲,基本是向莫斯科电影学院的借鉴。1957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张客教授去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又从莫斯科电影学院带回了前苏联默片杰作: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的《母亲》及学生短片作业《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学院多次放映。前苏联著名人民演员契尔卡索夫和邦达尔丘克也曾先后到北京电影学院访问,学生之间也有过联系。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时,莫斯科电影学院表演系1958级学生向北京电影学院1957班发来国庆祝贺电报,随后我们也以电报回复表示了谢意。
1952年冬,在中国举办“中苏友好月”时,一大批优秀的前苏联影片在全国放映,《金星英雄》《顿巴斯矿工》《在和平的日子里》《明朗的夏天》《乡村医生》及先前放映的《乡村女教师》《幸福的生活》等,让中国广大观众第一次看到了大量的前苏联电影。同时一些优秀的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演员契尔卡索夫、契尔柯夫、拉迪尼娜、玛列茨卡娅,以及导演彼得罗夫、剧作家斯米尔诺娃都前来中国访问和观众见面,构成了中国观众的前苏联电影情结。随后每年都有“苏联电影周”的举办,和一些当年的优秀新片在中国放映,让更多的中国观众喜爱上了前苏联电影和前苏联演员。
在前苏联演员中最使中国观众喜爱的还有一位演员,他就是在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一直活跃在俄罗斯影坛上的阿列克塞・巴塔洛夫。巴塔洛夫从影的第一部影片是1954年拍的《茹尔宾一家》(又名《大家庭》),他演的是工作勤奋、纯厚诚实的四儿子阿辽沙。因他出色地表演了人物的纯真感情和高尚情操,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我记得当时周围一些年轻女孩议论,都把他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而赞美。巴塔洛夫也因此片第一次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男演员奖。随后,他又主演了许多影片,其中以《母亲》(饰儿子巴维尔)、《雁南飞》(演士兵鲍里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饰果沙)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由于他多扮演当代人的形象,表演上又区别于传统的手法,因而有“现代演员”之称。更为可贵的是阿・巴塔洛夫还在莫斯科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培养了大批新人。他对记者曾说:“自己所想(创作)的连十分之一都没能实现,有那么多角色没演成,我的学生在上学期间所演的角色比我一生演的都要多。”
1990年北京电影学院建院40周年时,我任表演系系主任,曾对阿・巴塔洛夫发出到中国讲学的邀请,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只是因故未能实现。在2006“俄罗斯年在中国”之际,我有幸与北京电影学院的陈泡、王迪等教授去莫斯科电影学院访问。我们来到莫斯科电影学院的当天,正是学院中层领导们开会祝贺年近八旬的阿・巴塔洛夫新近获得俄罗斯国家奖励500万卢布。我们向他祝贺并赠送了礼物。当我提起1990年对他的邀请时,他还清晰地记得,表示只要他还健康活着,很愿意到中国来看看。
我们在莫斯科期间,正是莫斯科电影学院纪念导演大师格拉西莫夫诞辰100周年的活动刚刚结束,学院大厅中仍悬挂着格拉西莫夫生平拍摄的系列影片图片。不用看介绍说明,就让我看出其中有他导演的《教师》《青年近卫军》《中国人民的胜利》《乡村医生》《静静的顿河》《人与兽》《记者》《湖畔》等,他的作品也是俄罗斯电影发展历程的一个写照。
在莫斯科电影学院,我们还参观了校区的实验制片厂,设备虽稍陈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并且是“全天候”地为教学服务。另外看了表演系的语言考试及三年级《大雷雨》的片段教学汇报,汇报的教室场地空间很小,没有空调设施,又是少有的闷热天,我们坐在里面已是汗流浃背,但学生们的表演十分投入,情感真切地演绎着卡杰林娜、奇虹等剧中人物,显示了他们学习的扎实基础。
我们到仰慕已久的新圣母(名人)公墓谒见时,看到了不少熟悉的演员:契尔柯夫、拉迪尼娜、邦达尔丘克的墓地,还有我们从事表演艺术事业一直崇敬和学习的导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他的挚友、为俄罗斯戏剧创作了辉煌的丹钦科及契柯夫的墓地,在他们的墓前追思。他们的墓碑前不时有敬仰者献上鲜花。是他们在学科上的现实主义探索,成就了和直接影响了俄罗斯及中国几代演员在表演艺术上的执著追求。时过境迁,他们已静静地躺在这里,但曾经受他们艺术熏陶的观众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业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