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民和孩子看什么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民和孩子看什么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民孩子看什么

报载:全国目前36条主流院线,1443个电影院,2668块银幕,但却没有面向少年儿童的。读罢发人深思。

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9亿是农民,3.6亿是少年儿童。虽然近年来,我国影视创作空前繁荣,每年生产200多部电影,上万集电视剧,但为农民和孩子创作的作品为数太少,与这一十多亿庞大受众群体不成比例。物质生活已得到根本改变的广大农民和被视为“小皇帝”的下一代少年儿童,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传统戏剧片、现代喜剧片、伦理道德片、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教片、维权普法片等等,都是深受农民欢迎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动画片、寓教于乐的故事片则更为少年儿童所青睐。尽管相关部门组织文化下乡、百部经典影片进校园等活动,但由于资源缺乏等原因,与农民和孩子的需求相较还是远远不够。

当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喜盈门》《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一批优秀影片,以及后来创作的《焦裕禄》《孔繁森》《一个都不能少》《上学路上》等,都在不同年代引起过轰动,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现今影视创作如果能不仅仅盯着奖杯和票房收入,不“嫌贫爱富”,不“崇洋弃土”,而是着眼于广大农民和少年儿童,奋力开拓农村和少儿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努力满足广大农民和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民是支撑社会大厦的基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请为广大农民多竖起几块屏幕,为少年儿童在影院里留有一席之地。影视创作千万莫冷落了农民和孩子!

山东读者:陈光远

导演在为谁拍电影

中国导演在为谁拍电影?当然是为观众。其实不然。中国大牌导演都在为冲击奥斯卡拍电影,知名导演在为柏林、东京、戛纳等各个电影节拍电影,年轻导演为艺术拍电影,只有一小部分没钱没门路的导演为中国观众拍电影。

粗看这话有些偏颇,难道冲击奥斯卡的影片中国观众就不能看?答曰:不是不能看,是不爱看,是看了泄气。用西方人的视角解构中国的武侠片,有一个李安也就够了,如此一拥而上,只会赢得中国观众笑声一片。

最近一个是冯小刚,这位自称“把宝押在了人民这边”的导演也捣鼓了一个《夜宴》,一股脑儿往国际上冲。美国人无法理解“冯氏幽默”,冯小刚也只有撇开最擅长的东西,在神秘东方功夫上做文章。而脱离了“冯氏幽默”,冯小刚又拿什么来填满中国观众“看冯小刚的片子就是图一个乐”的期望呢?

所以中国大牌导演都去为奥斯卡拍电影了。只是这种为获奖拍的片子要么太沉闷,要么太煽情,要让中国观众喜欢太难了。还有一些导演是最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的片子可能永远只能在网络上看到,先锋青年和锐气学生的追捧成为他们拍片的唯一动力。而他们的最终目标也不是拍一辈子所谓的“艺术影片”,而是能找到更好的机会一鸣惊人。

剩下的一些导演没有名没有钱,所拥有的只有对电影的热爱,观众爱看的好电影可能正由此产生。但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冯小刚”,从平民电影起家直上青云,最后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拍些中国观众都不看却尽人皆知的“大片”。

其实,各大电影节设立的初衷都是为了鼓励拍好电影。中国电影导演什么时候不为那些外在的因素拍电影了,真正为中国观众拍电影了,中国电影才有得看了。

西安读者:王阿祥

影视拍摄何以成为“文物杀手”

人们尚未平复《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美景的愤怒,浙江又爆影视剧组毁损该省仙都风景区内国宝级摩崖石刻事件。《大旗英雄传》剧组在仙都风景区拍摄期间,竟用涂料喷涂覆盖石刻字。《大旗英雄传》剧组的破坏行为更加激发了公众对影视拍摄破坏生态环境与文物的担忧。正如一位老文物工作者所言,“文物是不能再生的,也是不能复制的,一旦损坏就没有了。”我们还有多少文物禁得起折腾呢?种种破坏是伴随着“走向市场”、“扩大知名度”这样一个诱人的口号而出现的。很多历史遗迹以及文物都在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下被肆虐得千疮百孔。

而此隋此景让笔者想起前一阶段风靡全球的大片《达・芬奇密码》,据报道,电影《达・芬奇密码》制作方在多次努力后才通过官方渠道获得进人卢浮宫拍摄的准许,他们填写了相关文件,并做出了不破坏卢浮宫任何珍贵文物的保证,才得以网开一面。而好莱坞影片《海滩》在泰国普吉岛拍摄时,更因破坏当地海岸生态系统而被当地环保主义者告上法院。如此“琐碎”的“小事”在国内影视拍摄中并不鲜见,但笔者从未听闻哪家剧组被文物单位和自然景区拒之门外或告上法院的消息。

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古国,或许正因为如此,多如牛毛的文物古迹让一些人毫不在意。为了所谓的“经济发展”、“知名度’而不惜让文物以“透支”的方式来过度宣传。在影视拍摄逐渐成为“文物杀手”的同时,如果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不了了之”,那么终有一天,我们的文物古迹只有到影视作品中才能寻觅得到了!

济南读者:耿彬

憨妻高秀敏用“憨”虏获我们

去年,备受全国观众喜欢的著名演员、仅46岁的高秀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次日,上万名吉林市民自发走上街头为她送行。至今一年过去了,一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忽悠”系列中这个“憨妻”那原生态的生活语言、爽朗洪亮的笑声,还有感觉到她那善良妥协替丈夫“吆喝”背后的精彩。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从启幕到谢幕如她的出生与离去。从小品《密码》中的大妈、小品《拜年》中的“老高婆子”、小品“忽悠”系列中的憨妻、到《刘老根》系列中的丁香和《圣水湖畔》中的马莲,高秀敏所拿捏把控的人物都是这样的“血肉相连”、人木三分。

高秀敏是东北黑土地上一位可亲可敬的憨姐,有着特大特亮的嗓门,没有漂亮的外貌,但有朴实的性格,其在《刘老根》饰演的丁香将东北农村中年妇女所特有的泼辣和感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原生态的表演,骨子里透着一股善良和朴素。“铁三角”合作小品《卖拐》是她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作品。全国一时间无处不流传着一个黑土地女人特有的幽默和爽快,她那些充满浓郁乡土气息、有着强烈东北韵味的经典台词曾让多少人为之捧腹。可就在一夜之间,悲伤突如其来,高秀敏的“走人”来得让人无限感慨。“憨妻”走了,高秀敏曾用“憨”虏获我们的心,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除了遗憾,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从高秀敏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和她的音容笑貌中,寻找到她那一种与生俱来的东北“韵味”,那一种举手投足间特有的草根明星的风情。“憨妻’走好。

成都读者:张颖

当冯氏幽默遇到韩式悲情

就在暑期档接近尾声的时候,《第601个电话》上映了。有周笔畅存在,自然吸引了一大批笔迷捧场。8月16日,河北歌迷会的近200名笔迷打出条幅,挂出海报,“浩浩荡荡”进场。全片下来,只要有周笔畅的镜头,他们都以鼓掌和欢呼来表达一个“粉丝”的热情。

热情归热情,作为一个冷静的观众,看完影片感觉有点奇怪。影片是张国立执导,冯小刚监制,这二人的组合总不由自主地让你往《手机》上想,制造过“审美疲劳’经典语录的张国立再次出击电影,依然是跟通讯工具有关。只不过这次他选择的是造成社会轰动的“600个明星电话网络曝光”事件,电话泄露,世相百出,一场关于社会道德与良知的考验也在进行。这些只不过是给影片增添搞笑的佐料而已。

在片中有感情交叉的易淑、天佑、晓文三人几乎没有正面对手戏,他们只是生活在各自的圈子里,也不知道与对方曾经擦肩而过。这段感情和情节的处理很像韩国电影,绝症、绝望、霉运、唱歌,这些元素堆积在一起,有些伤感,还有些凄美,可是又达不到韩片中那种彻人心肺的感觉。张国立还有冯小刚拿几个青春偶像来煽情,情是煽了,可是煽得很平。当然,影片除了流露出韩片气息,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气质就是冯氏幽默。张国立扮演的董事长,说一口河南话,深谙娱乐圈生存规则,是个炒作大王,却不尊重艺人在音乐上的追求。张国立通过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把娱乐圈的现状逼真呈现。《手机》是冯小刚对社会现实巧妙批判的经典,张国立也擅长通过电视剧―层层剥离现实中的无奈。但当冯氏幽默遭遇韩式悲情,我们觉得一点怪,可能观众更喜欢看到纯粹气质的电影。

石家庄读者:赵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