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雷州半岛民歌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雷州半岛民歌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雷州半岛民歌是我国广东省湛江地区以雷州半岛方言为歌词的民间歌唱形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被称为雷州半岛历史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雷州半岛民歌濒临失传的困境,文章通过探讨雷州半岛民歌的产生源流、基本特征,分析雷州半岛民歌危机的表现与原因,进而提出保护措施,以期对雷州半岛民歌乃至地方民歌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雷歌 传承 保护

雷州半岛民歌亦称“雷州歌”,简称“雷歌”。雷州,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三面环海的湛江市雷州半岛。雷歌是以雷州半岛方言为歌词的民间歌唱形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雷歌是广东省四大民歌之一,被前人称为雷州半岛历史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400多万雷语民众的至爱。雷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源自雷州半岛民谣,系雷州方言民歌。雷州方言是雷州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称作雷州话(本地也叫“雷话”)。由于历史原因,雷州话广泛传播并分布于湛江市的雷州、徐闻等多个县市区以及茂名的电白县等地。其中,雷州方言以雷州市的雷城镇、南兴镇、松竹镇、杨家镇、白沙镇、沈塘镇、附城镇、客路镇、太平镇、湖光镇以及麻章区(过去的麻章镇)的村民所使用的雷州话为标准。

一、雷歌基本特征

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州民歌是雷州半岛文化乃至湛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艺术地位而言,算是广东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向对比其他地域的民歌有特殊性。古雷州被视为“南蛮”之地,成为唐、宋贬官谪迁、罪犯流放之地。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语言、人际交流复杂,百姓唯一便于交流,能释放喜、怒、哀、乐心情的就是唱雷语歌曲。

在雷州半岛,人们可用民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无论在红土地上耕作,还是在茂密甘蔗林里收获,或是大海捕渔船上的喜悦,还是在“姑娘歌”(为两人对唱,边唱边舞的形式,或女和女或女和男,以女为主,称姑娘歌)的赛歌会上竞技,到处都可以听到雷州民歌。如歌词里“辞官不做回家乡,与孙定童巷过巷;书债未完交给子,酒不满埕问老婆”;“三四八月鱼讯过,郎也愁来我也愁;船漂过海无留迹,去去啦捕鲸船”,都是对雷州半岛民族民风的具实反映。

其中姑娘歌是老百姓抒发自己情感的自然产物,曲风流畅自如,是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的一种民歌形式,篇幅较为短小,是典型的即兴创作艺术,可以根据不同人物、事件、情景自由吟唱。如劳动生活、拜神祭祀、节庆嫁娶、织网捕鱼等各种劳作场景,都会聚集在一起乐在其中。其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一段体结构,增循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雷话音韵,第三句不用韵。二、四句的第四字是阳平声等这种基本格式,这种格式深受雷州半岛人民的喜爱。歌体虽然定型,但人类的聪明智慧还在使其发扬光大。今天的雷歌在尊重原歌体不变的前提下,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曲风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民歌特色,也充分体现了半岛人民的纯朴、率真、真诚的性格特征,更是雷州文化的精神所在。

二、雷州民歌在传承与发展中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经济迅猛发展、文化现象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雷州民歌的地域优势渐渐走向没落。这一精神财富也只能是少数中老年人无奈地哼唱,青年人则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追逐着快男快女以及欧美、韩日以及网络等快餐文化和明星,以至于他们对雷歌的基本特征和风格也一无所知。但让人们欣慰的是,雷州农民符马活、符骐驿、谢莲兴、符海燕、符同和、符同南等人则怀着对家乡歌谣的珍惜和热爱,加入了保护行列。2008年9月,在这些农民的创建和倡议下,以保护和传承包括雷歌在内的中国各地民间歌谣为宗旨的中国雷歌馆开始筹建。馆址位于姑娘歌发源地之一的雷州半岛雷州市纪家镇田园村。全馆由雷歌墙、姑娘歌纪念馆、姑娘歌回廊和雷歌广场等部分构成。主馆设计为四合宅院园林式仿古建筑,占地总面积约3.9万平方米。中国雷歌馆以雷歌为主,兼及国内其他地区民歌,集收藏、展览、研讨、培训和表演的综合性公益性场馆。

尽管如此,在经济和多元文化影响下,雷州民间音乐――雷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据研究,雷州民歌现阶段的保护有如下几方面问题:

1.由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各地域性民歌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发生转变。雷歌是雷州半岛人民群众感情的真实写照与反映。但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当年的集体劳作时激情对歌的场景变少了,劳动生产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了,原来寂寞的精神生活改变了,加之立体式新生文化的冲击,这一祖祖辈辈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雷歌开始失去了生长、繁衍的沃土。

2.雷歌是岭南艺苑里的一朵奇葩,是雷州人诞生、迁徙、劳动、生存的一部口传历史,生动地反映了雷州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但是,雷歌,特别是姑娘歌这一传统音乐继承人出现断层,已后继无人,甚至存在从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可能。姑娘歌演员都是从小学艺,要磨练多年才能登台唱歌,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手们已逐渐老去,有的已不在人世,许多口口相传的曲子也随之失传,而为数较少的青年民歌手,虽然有天生的好嗓音,但他们所处的年代、环境,以及生活历程等与雷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了本质变化,真正能继承雷歌真谛并广为人知的少之又少。老一辈民族音乐传承者的老去,新一代继承人缺乏对雷歌背后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认识与理解,因而,雷歌所特有的韵律也不能在这一代人中得到较好的发扬光大。

3.雷歌虽然有悠久的发展史,是雷州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也繁衍出了活跃在雷州半岛的雷剧。但雷歌的格律特别严谨,平仄、韵脚要求苛刻,二、四句的第四字必须是阳平声,这给大众参与增加了难度。由于雷歌一定要求用雷话歌唱,所以新加入的非“雷话”人难以参与其中,加之缺乏专业的创作队伍,老一辈留下的雷歌缺乏时代气息,不能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曲子也就得不到新一辈的青睐。

4.雷歌历经千百年演变,发展成为雷州歌剧,原名“大歌班”,1964年易名为雷剧。一个新的剧种诞生会拓展自己的市场,培养喜欢该剧种的观众。而往往喜欢该剧种的观众,多半是讲雷话的家乡人和这种方言的华人或华侨。雷剧的表现力相对雷歌更加丰富,它有自己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变换的舞美设计。剧情多为老百姓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如在2000年由唐熙凤、林奋编剧,湛江实验雷剧团进京演出的《梁红玉挂帅》;2005年由林奋编剧并导演,由湛江实验雷剧团在广东省第九届艺术节演出的《貂蝉》;1992年由卢凌日创作,湛江实验雷剧团晋京演出并荣获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的雷剧《拾阄村长》等。为提高演出质量,雷剧也在不断改革,促进了剧种的艺术水准。广东的粤剧也在冲击着雷歌的发展,现代歌舞也让雷歌的观众逐渐减少。

三、雷歌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探究雷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保护与传承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

1.社会环境限制了雷歌的发展。民间艺术的发展与整体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环境等息息相关。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文化的趋向与普通民众的需要和审美相连。而对自身传统文化逐渐淡漠认识,一方面与人们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雷歌文化地域性很强、辐射面有限,先入为主的特点不如新兴文化强烈,甚至被遗忘,特别是现今交通发达、信息高速快捷,加之雷歌没有成品的音频、视频供大家随时连接。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也几乎没有雷州民歌的影子,所以雷歌失去了民族音乐再教育的机会。

2.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2006年底至2007年初在雷歌的发源地雷州市举行了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观众最多、时间最长的史无前例的盛会――雷剧艺术节,向民众展示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活力和魅力。这次盛会对发展雷歌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相关雷歌艺术节和研讨会的内容少之又少,最多是民间组织一些民歌会或自娱自乐的家庭会。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被国家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雷歌是政府的职责。经济要发展,文化也应有相应的进步,政府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雷州民歌这种无形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这五体建设的需要。

3.受多元文化和地域范围的影响。娱乐活动趋于多元化,人们对雷歌的审美观念和爱好已经淡化。雷歌市场大大萎缩,经济效益低,花大力气完成创作搬上了舞台却很难养家糊口,无法激发出人们的创作和演唱欲望,加之雷州民歌传承后继无人,能选择演唱雷歌的人越来越少,尤其能够演唱原汁原味的雷州民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还缺乏一支创作队伍。本来雷歌属于劳动人民有感而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现如今能演的不能创作、能创作的不能演的两级分化局面,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表现方式与创作的差异。这些都是影响雷歌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保护与传承雷歌的对策

近年来,从政府到地方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观正在逐渐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一批学者和高校专家也在深入基层进行研究和挖掘,这将为社会、后世子孙留下新的文化遗产。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雷歌的传承和发展要靠整个社会,特别是该文化的受益者,这是雷州半岛人民的共同责任。

1.政府应重视对雷州民歌的弘扬。例如,制定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成立相应的保护机构,拿出发展保护的方案和时间表,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与引导。政府的支持不仅可以保护雷歌,也保护了雷州半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以通过这种地方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此外,还可成立相应的如雷歌研究会、雷歌研究所等;设主管部门、专职负责人,设定目标、任务,由这个机构负责收集资料、建立档案、人才培养、宣传报道;负责当地传统知识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开发市场等。此外,还应在资金开支方面,让各级政府、企业团体设立相关基金予以财政扶持。在人力保障方面,相关部门也应多帮助这些民间艺人、歌手改变漂泊不定的生活现状,给予他们传承雷歌的机会和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

2.相关媒体应加大对雷歌的宣传、推广力度。如在电视上设置一个固定栏目,定期专门介绍雷州民歌。通过雷歌知识普及、电视大奖赛等多种形式扩大雷歌的影响力。媒体还可以考虑对在大赛中胜出的歌手进行宣传,甚至制作精品节目向相关电视台推出;建立相关网站,搜集整理雷歌音频、视频供听众下载试听,将雷州民歌广泛推广。

3.通过增设专门机构举行针对性培训班,聘请相关专家指导,由民间艺人、雷歌传承人讲座。联系教育部门,在大、中、小学增设选修课,组织雷歌进校园;规划基金项目,号召高校专家教授、社会人士、雷歌爱好人士等各方面有志者申报雷歌研究课题;组织雷歌沙龙、专题研讨会;研讨雷歌在保持原味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发展,唤醒年轻人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也能接受老一辈留下的传统文化,为雷歌展示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4.建立雷歌唱法的理论体系。雷歌是先辈们口传心授的即兴创作形式,传统的一个腔调唱到底、拜师学艺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能否建立一套雷歌唱法的理论体系,使学习者和雷歌爱好者先有理论认识进而提高对雷歌的兴趣,如唱雷歌如何吸气、需要什么样的腔体、如何咬字、如何把握雷歌风格、表达主题思想等。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新一代的青少年有的对雷话也不熟悉,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创作出适应新时期的雷歌,如用普通话的韵律创作出音乐素材不变,四句七言,一、二、四押韵、第三句不押韵、二四句的第四字是阳平声等基本格式上的“新雷歌”。

5.加大雷州民歌继承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在雷州半岛进行地毯式调查、采风、挖掘热衷于雷州民歌的百姓,将他们分类为传承人、雷歌创作者、舞台上的中流砥柱、培养对象、爱好者等,抢救已濒临后继无人的雷州民歌。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分别成立创新、改编、演唱团队,培养一批能够真正自编、自唱、自演的新一代雷州民歌继承人,以及能创作出更多可与时俱进的新型雷州民歌。

总之,雷歌是雷州半岛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宝贵财富。作为雷州半岛的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好好保护养育人类祖祖辈辈的精神营养,在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为保护与发展雷州半岛民歌贡献力量。

(注: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11YJA76004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诚苗.雷州市雷剧艺术节(资料集)[C].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2]蔡山桂.雷州话字典[M].羊城晚报出版社,2013.

[3]林涛.雷歌大全[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4]陈湘.雷韵[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5]蔡平.雷州文化研究论集[C].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