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当下,影视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诞生和扩展,正逐渐形成新的以技术为支撑的艺术体系。因为技术所以艺术,成为当代影视技术与艺术的一种新关系。在数字时代的探索中,影视教育对于技术与艺术的新关系的认识往往对创新型、复合型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技术的掌握运用以实现艺术的高端品味为追求,是现代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系,也是当代影视教育中所应阐述宣扬的观点。
关键词:技术;艺术;影视教育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影视中随处洋溢着技术的芳香。技术的改良,使影视这一以视听感观为主要卖点的产品,一次又一次地得以模糊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纵观艺术史,一般而言,在某一媒体兴起的初期,首先吸引观众的是其新奇的技术,随后才是其中所蕴含的内容。技术,这一再让第七艺术焕发迷人光彩的手段,也由此催发了“数字美学”这个新的美学概念。技术与艺术的交相辉映催生了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黑客帝国》等一系列的影视佳作。“因为技术,所以艺术。”“艺术因技术而重生”等数字时代影视美学新提法层出不穷。但掩卷而思,在当下的影视教育中,由于对技术与艺术新关系认识存在着些许滞后和不足,高校培养出的相当一部分影视人才,只能跟在国外大片之后亦步亦趋,一路追赶,鲜少打造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由是,艺术与技术如何待之,值得审慎观之。
一、以技术为外缘的影视教育立足点
在当下,影视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诞生和扩展,正逐渐形成新的以技术为支撑的艺术体系。在电影电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改进与革新,都将艺术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以好莱坞为大旗的影业体系中,强调技术层面的“高概念”电影正步入观众的视野。这些追求指向明确、高纯度剧情概括、推崇“视觉溢出”的高概念电影无疑是数字美学的忠实拥趸。它们强调追求大胆、唯美的美学风格,从布光、构图到整体色调配比,从场景选择到服装道具设计,无不经过专门部门的层层精心选择配置和设计。在这一系列技术把关下,视听感观的冲击力急剧增强。这些技术手段主要通过视听体验的夸张和心理的放大来提高对观众的视听冲击力,在某种程度上增强故事的叙述张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叙事目的之外的效果,即“视觉溢出”。这种或恢弘、或奇特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叙事之外的额外的“大开眼界”的体验。如果单纯从影视“梦工厂”的作用出发的话,这种技术层面上的“视觉溢出”无疑正满足了观众在屏幕前一睹幻想中幻象的观影欲望。如近几年炙手可热的3D电影,票房可观的深层原因,不是因为其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力(因为单论故事,2D电影甚至技高一筹),而是因为那些逼真的声色体验和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所带来的感官震感。在这样一个消费经济的时代,快速膨胀的信息传递和高密度生活,使观众在要求好故事的同时,也更看重消费的“物有所值”,由是,技术打造的饕餮盛宴便成为有效吸引受众的强有力砝码。数字艺术时代的文化艺术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影视艺术逐渐依附于技术的提高,影视艺术的推广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渗透程度。
在推崇艺术仰赖技术的同时,也有学者将之批评为“眼球艺术”而大加奚落。事实上,技术与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并不是相互割裂的矛盾体。反之,它们正是可以被塑造成一对可遇强更强的相互攀升体。如果冷静观察就会发现,技术的完善画面功能并不与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相矛盾。亚里斯多德曾这样叙述,“奇观”是展示情节演进的一种方式。一个场景无论多么“壮观”,终究是一个叙述性的事件,它可以推进人物的目标,改变他们的知情状况。当代著名学者、美国肯德州立大学电影学教授穆雷・史密斯则指出,“情节是通过奇观来推进的,一般来讲,这些景观和其他构成故事元素的场面一样,也被‘叙述化’了”。技术开拓了探索屏幕新的表达方式的可能,而新的审美体验在观众那里则更能激起其强烈的“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进而引发观影狂潮。而这也正是不断扩大技术层面投入、以票房和口碑为最终目标的影视作品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数字时代的探索中,影视教育对于技术与艺术的新关系的认识往往对创新型、复合型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模式中,有相当大部分的影视教育仍受传统培养定位的影响,其课程延展仍然遵循着“技术依附于艺术”的观点展开。其实,技术与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双面体,共同繁衍着影视作品的繁荣。S0NY公司在华的高清学院,在其培训相关学员的时候,已经有“因为技术所以艺术”的思路。有着“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国外的高校,也开始致力于艺术课程中的技术层面培养。由此及彼,反观国内,技术对于艺术的推动作用这一理念,更应渗透到高校影视教育体系中,推进我国影视复合型人才的成长。
二、以艺术为内核的影视教育出发点
数字美学作为一种艺术美学观点被业界提出已有一段时间,其确立与否也在进一步的探讨之中。在笔者看来,数字美学的提出,正是确立了艺术在技术的支撑下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的影视进化过程。在《真实的谎言:知觉现实主义、数码影像与电影理论》一文中,美国电影理论家斯蒂芬・普林斯认为:“感知真实的影像对应于经验,这样的影像展示出一种诱因的成套的等级制度,将光线、色彩、纹理、运动和声音的展示都以观众对于日常生活中同种现象的理解相符的方式组织起来。于是在电影影像和观众中制定了一种关联性,并且它能够涵盖不真实的影像以及那些指涉真实的影像。”由此观之,在用技术堆砌成的影像必然要求以艺术为内核。因为运用技术的终极追求总是使之趋向某种程度的真实。只有拥有了艺术内核,技术才能有的放矢,扩散开去。立足于艺术的影视教育出发点,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的性格确立、精神向度等方面必然提出更深刻的追求。不可否认,在强烈的视听体验、炫目的视觉冲击之下,观众更容易对其作品产生第一认同。但如果高强度、压迫式的视听奇观之后,没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支撑,该作品就如无根之浮萍,使技术特效成为作品主题阐释和意义指向的干扰因素,无法令观众引发更深刻指认的第二认同,由此,缺乏艺术内核的影视作品只能在一片片海中销声匿迹。
影视作品是一种横亘了时空藩篱,将各种视听审美元素囊括其间的综合艺术。尽管带有强烈的商业属性,但仍然是扛着“视听艺术”的大旗,以“艺术”作为其最佳卖点。在国外技术汹涌发展,全球影视业一体化的进程中,影视传媒业的国际化策略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技术的形式元素运用精巧化、高频度化的包装之下,影视作品的主题开掘、题材取舍、故事张力、人物形象等一系列的艺术层面上的挖掘,更显弥足珍贵。以艺术追求为内核的影视作品,因为有了技术的张扬而更具某种民族文化的塑造力和穿透力,在国内外的影视市场中,更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更得以用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势的欧美电影分庭抗礼。
影视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高科技运用领域,在艺术的审 美探索中最具前沿性的开拓性质。英国现代数学家加里曼曾这样指出:科学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取决于合理思维的结果,它更是对美追求的结果。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的影视教育中,存在着“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冲突。二者往往独立于两个不同的培养体系,分工明确,互不越界。其实,正是这样泾渭分明的培养裂痕,不利于影视教育复合人才的培养,不能有效地缝合我国相当大部分作品跟在国外佳作后面亦步亦趋的尴尬局面。面对新一轮的数字时代,以艺术为核心阐发出“数字美学”的合理因素,充实、发展影视的核心艺术观,技术的掌握运用以实现艺术的高端品味为追求,使之成为现代影视传媒业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系,是当代影视教育中所应阐述宣扬的观点。
三、内外兼修,强势启迪
尽管对于“技术是第一位又抑或艺术是第一位”这一观点的探讨在影视教育领域中仍未有定论。但回望一路而来的影视发展轨迹,随着受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视听感观的满足标准也不断提升,由此催发一项又一项技术的革新与引用。但一项新技术的运用初期,往往伴随着技术炫耀的奇观影像繁荣现象,然而,这种重形式而轻内涵的畸形发展并未使影视发展止步于此。一方面,单纯的视听轰炸加速观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大军中,艺术工作者也逐渐自觉地追求利用技术加强艺术、塑造空间、深化内涵的更高造诣。从有声电影的产生到彩色影视作品的出现,技术炫技之后往往归于沉静,取而代之的是更沉潜的艺术态度和更深刻的艺术追求。只有当影视技术从单纯制造“奇观”走向为剧情内容和传情表意融会贯通之时,技术之美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展为艺术之美。在技术与艺术的交相辉映中,影视作品才得以不断触碰新的高度。
由此,当代影视技术与艺术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那就是,因为技术所以艺术。新数字技术的运用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模糊化,从而改变了影像生成和构成方式,导演以及影视工作者由此可创造所想要的任何影像,极大地提升了想象力。不断创新的技术为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智力促进,最终使艺术成为用技术武装起来的艺术形态。
反观我国在相关影视制作及策划编导人才教育培养方式上,受专业传统培养定位的局限,鲜有突破,“营养失衡”――重艺术而轻技术(例如某些广播电视编导);又抑或重技术而轻艺术,认为技术是主导(例如某些电视节目制作专业)。这种不协调的影视教育理念,人为割裂了影视作为技术和艺术共融体的本性,这和当今影视行业对从业人员高层次的需求严重脱节。由此,改良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下影视教育改良方略的首要策略。例如,按大类培养方式,模糊文学创作型影视人才和技术探索型影视人才的界限,让编导在关心故事性之外也懂得技术的如何善用,以技术创新型的艺术奇葩在影视市场中激起一片涟漪。同时,将原有考核方式加以改变,即由“理论课”标准化试卷变为多次渐进的、开放的、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以及鼓励运用研究加制作方法的实践成果考核模式,使学生在完成“实践成果”的同时注重过程的体验,激发其打破标准化的僵化思想,多向思维,进发创意灵感。由此,在我国的影视教育中,应以技术为外缘,以艺术为内核,内外兼修,输送高层次影视创作人才,进而建构起影视传媒文化产业与高校影视教育的和谐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