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传神笔触,绘满井美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均有才名,袁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他与兄、弟,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兄长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写于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心情愉悦,文章在此背景下写成。
袁宏道是明作山水游记的圣手。他的山水游记以其“清新俊逸”“灵动俊快”的特点给晚明文坛带来生机,为中国游记文学写下了新的一页。阅读这篇游记,要注意把握以下美点:
一、言之有序,层次分明
写景,贵有层次,将旖旎的景色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展现出来,读者才会有如临其境的感受。《满井游记》一文在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之后,作者描绘满井春色便层次分明。作者先总写满井春色“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分述,从山、水、柳、麦、人、鸟鱼几处具体描绘出满井初春的美景。这样写先总后分,由远及近,由面及点,读者便有了亲历之感,不仅展现画面有层次,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技法别致,独抒性灵
袁宏道在写作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在这篇文章中就有典型的表现。作为一篇游记,作品一开头不写景色之诱人,相反却写气候之恶劣,“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既是写实,又用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后面将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对比,从而自然得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结论;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春游,并不用过渡性语句,展现出作者写作的随心所欲;结尾通过写游览感受,让山水景物都带上作者的主观感情,同时展现自己的志向追求。整篇文章,景与情、客观与主观浑然一体,不承袭古人的技法,“不拘格套”,可见作者的文学主张。
三、善用修辞,语言空灵
袁宏道重视“性灵”或“性情”,更强调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形象却鲜明如画。不仅如此,作者还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摹景物。如写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都抓住景物的特点准确、形象地描绘,既写景,又融入了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让景物展现出别致的灵气。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燕地(yān) 花朝节(zhāo) 廿二日(niàn)
鲜妍明媚(yán) 倩女(qiàn) 泉而茗(míng)
堕事(huī) 曝沙(pù)
2.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3.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抓住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4.指出表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5.作者出游心境有怎样的变化?
6.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的笔下,京郊满井早春的景色风光秀美。四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满井又是怎样的呢?
寻找“满井”
朱国华
满井是北京东直门外一个明代古井,也是当时一个观光景点。满井“径有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拦以柬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随着数百年时光流逝。满井早已不复存在,连地名也尘封起来,无人知晓了。
近日读到明朝文人袁宏道佳作《满井游记》,才使我对历史上京城东北郊的满井有所了解,勾起我怀古的幽思。
袁宏道文中重点描述严冬过后,偕友出东直门踏青满井的过程。虽然早春乍暖还寒,游人未盛,可是酌井水品茗的文人,吟诗唱曲的雅士,红装骑驴漫步的仕女却也形成满井醉人的独特景致。不难想象,其观光旺季时火爆情景。
满井令我神往,我竭力找寻满井遗迹,终无所获。满井被历史尘埃淹没了,若无明代文人袁宏道留下了美文,恐怕后人无从知晓当年那古井及其周边的秀丽风光吧?在走访中,我判断位于东直门外牛王庙北京水源八厂疑似满井遗址。缘由有三:其一是地下水源丰沛,现存37口水源井每天出水供应周边175平方公里的工业及民用用水;其二是此位置在东直门外东北方约2000米,符合袁宏道文中大致的满井方位;其三是周边不乏水系,如亮马河、坝河、护城河、朝阳公园的湖泊等等。我不是水利专家,只不过感觉“疑似”而已。
物换星移,今日的东直门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中国最大的道路交通枢纽正在规划建设中,现代化的公寓、酒店、商厦、别墅区装点其间。不远处外国大使馆云集,处处显示出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利弊是相伴的。有识之士不断呼吁资源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在京城这块土地上,满井飞泉突出,冬夏不竭,散漫四溢的景观永远地消失了。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也值得我们深思。
踏青有去处,北京远郊勾人魂魄的自然景区很多,清新自然的田野,雄伟俏丽的山峦,漫漫流淌的河流及潺潺欢跳的小溪在京郊大地还是到处可见的。像密云、怀柔、延庆、平谷、门头沟、房山等许多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游人。不过不能徒步当车了,只能以车代步去追寻自然,在山野中陶冶升华。试想再过几百年,当今的郊野景区是否如同满井一样,也消失得不见其踪了呢?我有一丝担忧……
(摘自《北京电视报》)
沧海桑田,相隔四百多年的时空,满井,这一风景名胜便灰飞烟灭,这不能不给我们敲响警钟: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不加以保护,也许再过几百年,我们的子孙也只能通过前人的作品来认识自然的美景了。想一想,作者最后的担忧是什么?简要说明。
阅读《满井游记》,回答问题。(2015年山东临沂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冻风时作( )
(2)高柳夹堤( )
(3)泉而茗者(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作则飞沙走砾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①若脱笼之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①红装而蹇者
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①夫不能以游堕事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知识把握
2.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等。3.乍暖还寒、万物复苏、春意勃发等。表达作者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4.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5.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6.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作铺垫。
类文阅读
示例:担忧现在的景点也会消失。
考题回放
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2.A。3.D
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
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