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学科建设 聚焦内涵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建设的热点问题。以知识创新、知识进步为目标的学科建设在我国高校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龙头”作用日益为大家所关注,如何加强和做好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重点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工作。上海市是我国从事重点学科建设最早的城市之一,1985年便启动了第一期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其后逐步发展完善。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艺术类的著名学府,一直十分重视自身的学科建设,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上海市教委第三和第四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成功申报了市属高校第二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即“优势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和“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同时,作为另外一种创新形式的学科建设,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组织下,依托上海音乐学院的优秀学术传统、整合国内外一流的学术研究资源,于2005年又建立了一个组织架构上虚拟的新型学术研究机构“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为学科建设向新领域、新形式的探索做出大胆尝试。
以传统为龙头、以创新为突破的优势学科建设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重点学科分支方向之一的“优势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下设“作曲技法探索与创作”、“作曲理论研究与应用”、“视听艺术(含电子音乐)设计与制作”三个研究方向,是以作曲为主干,以作曲技术理论和视听艺术(含电子音乐)科技为两翼,熔音乐与科技于一炉,集创作、演奏、制作于一体的新兴、交缘性学科。
传统作曲学科一直以来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强势学科,可谓“立院之本”。在学院建院近八十年的历史中,始终对其它各学科的建设起着带动和辐射的作用。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对作曲家的音乐思维、音响观念、创作手段以及对理论家的研究途径、分析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视听艺术(含电子音乐)设计与制作”便是在以上影响下开拓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是音乐事业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桥梁,在科技型、应用型、普及型的视听艺术设计、电子音乐、音频工程等方面进行开拓,进行跨领域的体制创新,使之与国际接轨并行;同时,培养实用型人才,力求创作出能为广大听众接受的音乐产品,从而在理论研究、创作和试验制作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创国际一流水平。
体现学术品格、争创科研中坚的特色学科建设
上海音乐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另一分支方向为“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下设“音乐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音乐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和“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研究”三个研究方向,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外音乐艺术和各种音乐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艺术理论学科。
特色学科是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品格的体现。本学科主要依托的音乐学学科曾经过以萧友梅博士、沈知白先生、钱仁康先生为代表的几论学者的不懈努力,建立了举世公认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传统。特别是该学科经过上海市教委第三和第四期重点学科的建设和推进,已经在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文化意义、音乐的历史发展及演变、音乐的审美机制和美学规律、音乐语言的构成及运作、音乐文化的战略以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以“音乐文化史研究”作为本学科今后发展的骨干脉络,其优势特色和目的指向在于,立足中国和上海的音乐生活实际,探索中外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特别是中国本土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经验),为我国的音乐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参照和智力支持。
形成优势群体、树立学科品牌的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建设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是在上海市教委领导下,依托上海音乐学院的优秀学术传统、整合国内外一流的学术研究资源而建立的新型学术研究机构。该研究院在当今“e时代”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化、网络化为工作平台,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在音乐人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联手,集合了一批有着共同的学术理念、学术目标、学术精神的前沿学者,围绕“中国视野中的音乐人类学建设”为目标,以“基础、原创和精品”为研究宗旨,通过“深入实地、创新观念、交流世界”的学术理念以及“扎实和敬业”的学术品格,开展扎实且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力图通过十年的脚踏实地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一批在音乐人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以“音乐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为研究主题,形成该领域在国内具有学科优势的学术群体,树立学科品牌,并在国际音乐人类学研究范围内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地、科研、人才+ 管理”的学科建设理念
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秉承上海市教委关于学科建设的“3+1”模式,即:“基地、科研、人才+ 管理”的学科建设理念,在学科布局方面统筹规划、错位竞争、协调发展,在学科运作方面依托基础、注重潜力、面向需求。
1. 以基地建设为前提
上海音乐学院“优势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的基地建设,力求做到音乐创作与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基地的资源合理配置,目标是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式的高级别音乐创作、研究与制作基地――“国家级高校音乐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已经建立的有:一个音乐科技实验室、一个音视频实验基地、七个实训基地以及何训田、谭盾、安栋、陈强斌等音乐工作室,并已完成国内外多项具有高精尖技术含量的合作项目,如电影《夜宴》《东京审判》等多部有影响力的电影音乐;大型音乐工程项目“禅宗少林寺音乐大典”、朱哲琴专辑唱片――《七日谈》、音乐剧《六祖禅宗》、“特奥会音乐征集”、2006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创作曲目等多个重要项目的作曲、音乐设计与制作。通过2至3年的努力,力争将学科建设成为国家级开放或重点实验室,或国家人文社科开放实验基地。
“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的基地建设是在原有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音乐与社会学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扩建的,现已成立了7个研究基地,包括:音乐文化史研究基地、中国音乐学网站、中国西方音乐学会总部、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总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总部、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其中,中国音乐学网站的建立在国内外音乐学界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2006年6月,在由教育部思政司指导、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中荣获了“十佳学术类网站”奖项,上海音乐学院成为该项赛事的获奖单位中唯一的艺术院校。此外,以上基地中的四个学术性学会均由本学科带头成员担任会长、副会长,这四个国家级研究学会的总部迁至上海音乐学院,为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依托上海音乐学院,整合和优化有关的研究资源和人才,采用上海市教委领导倡导的独立运营和组合的机制,学术上自主,运行上相对独立。在以特聘研究员为核心的学术群体基础上,以项目合作的方式,集合美国、英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北京、上海以及江浙等地区的一批成员,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强调学术的基础性、交叉性、前沿性和现实性,立足上海、扎根中国、放眼世界。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运作方式打破了以往传统科研机构的行政运行模式,而是以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为手段,以网络为工作平台。现已建立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网站,以此作为该研究院各研究员之间联络的途径,以及与国内外音乐人类学界交流与合作的媒介。同时,即将建立和逐步完善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资料库,使之成为国内藏书数量最多、内容最完整,以及提供最好服务的资料库。
2. 以科研创新为目标
“作曲与音乐设计优势学科”自2005年9月学科立项以来,在科学研究与创作方面已取得较大成果。如承接并参加了日本爱知世博会会歌中文版创作演出、主办了东亚国际作曲比赛、中日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音乐会公演、数字媒体艺术国际学术年会暨音乐会、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3次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等,并参与主办或被邀请做主报告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了39部高质量的音乐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在国内、国际举办和参与了各种音乐会14场,在重要期刊上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学术专著、乐谱11部,同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际高规格的“2007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作曲比赛”的筹备工作。
“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是上海音乐学院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本学科通过科研的拉动,学术实力和影响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已经被公认是国内最具活力和开放性、最有学术发展潜能并具有一定国际辐射力的高水平学科。目前已经或者正在组织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音乐文化史论丛”、“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上音译丛”、“音乐人文译丛”、“钱仁康学术讲坛系列”等系列性的大型课题。同时,一大批学科成员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也是科研成果的体现。在学科成员的带头下,多次举办和参与各类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与活动,如:李斯特国际钢琴大师班学术讲座;蒙古草原音乐文化展示与研讨会;东亚古谱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科研建设以“音乐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为主题,包括三个方面:(1)国际语境中的音乐人类学观念和方法研究。该研究主要把握新世纪音乐人类学研究的一些主流趋势,以及切合国内本学科发展实际,引进和翻译、编著本学科的经典著作,对于中国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走入国际学术前沿队伍,建立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从而带动整个中国音乐学界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2)中国视野中的传统音乐声像行为研究。该研究主要是开展中国传统乐器音响信息数据库工作,包括录入、整理、编码等。以传统音乐中的声音、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主持一系列的传统音乐项目研究。包括:建立音乐人类学观念上的中国民族民间歌唱体系研究;建立中国传统乐器音响信息数据库及中国传统乐器/器乐文化历史地理图谱;以及中国传统仪式中的音乐行为方式研究。(3)上海地域中的城市音乐文化研究。该领域以音乐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为基础,立足上海,对上海城市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研究”和“上海音乐文化发展对策研究”两个方面。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即将出版图书包括“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文库”、“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丛书”、“音乐文化学术名著译丛”、“西方文化视角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系列”五个系列20余种。
3.以人才梯队为带动
上海音乐学院“优势学科”的建设落实了人才引进经费,继续保持了学科队伍的明显优势,合理调整三个研究方向的梯队结构。学科总带头人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立青教授,下设三个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分别是何训田教授、徐孟东教授、吴粤北教授。在引进高级人才的同时积极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实行对青年教师的“导师带教制”。现有学科梯队成员33人。
“特色学科”建设的人才梯队原来以教学为主的单一格局正在被打破,逐步实现队伍的结构优化。学科总带头人为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燕迪教授,下设三个分支方向的带头人分别为韩锺恩教授、钱亦平教授和洛秦教授。现有学科梯队成员共25人,无论在学历层次还是职称层次,都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与此同时,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进一步增强科研力量。自2005年7月至今,先后聘请星海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宋光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于润洋教授为客座教授,并担任音乐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通过教学与科研参与本院的音乐学学科建设。部分研究生已参与学科建设,部分研究课题已与学科建设形成关系,希望如此坚持数年达到人才质量的同时进步。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成员构成以首席研究员洛秦教授为带头人,10位特聘研究员为核心,一批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形成了一支良好的学术梯队。10位特聘研究员中,除所依托院校上海音乐学院的几位学术骨干之外,还有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艺术人类学专家,来自中国大陆两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教授,来自台湾大学音乐研究所的音乐人类学专家,以及美国UCLA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的资深学者,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合作团体。期待经过10年的建设,形成一支以国内外学者约10人左右组成的,在学术水平、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互为认同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成为中国音乐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群体。
统筹规划 优势互补 培养精英 服务社会
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音乐院校”的层次定位。可以充分相信的是,通过上海市两个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建设,在进一步保持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地位的基础上,上海音乐学院将积极拓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空间,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
根据“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精神,同时遵照关于“三个代表”中有关“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有国际知名度的、国内一流的、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音乐文化的重点学科。在现有基础上,从科研课题项目攻坚、人材梯队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学科成果社会化服务等多个方面着手,继续推动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精英人才,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服务,为上海乃至中国的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共赢服务。
李小诺 上海音乐学院教师,音乐学博士
陈婷婷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