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类型及调整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类型及调整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分析了A油田高含水后期剩余分布类型,并提出了注水结构调整方法。结果表明,地层压力提高0.52MPa左右,平均单井沉没度上升,油井受效,含水上升速度和油田递减率有所减缓。

关键词:精细地质研究;注水结构调整;挖潜剩余油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由于A油田油层的非均质性所决定,油层动用程度的差异,尤其是油田进入高含水(90%)以后开采剩余油的难度日益加大。因此,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分析认识剩余油分布类型,对挖潜剩余油,控制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起到重要的作用。

1剩余油分布类型

(1)注采不完善型。主要分布在内前缘及过度相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由于现井网的局限性,造成有采无注,使得油层动用差,形成剩余油。

(2)层间干扰型。主要分布在内前缘相的河间砂体及外前缘相席状砂中的变差部位,本身物性差,受邻近物性较好的河道砂体平面干扰造成油层动用差存在剩余油。

(3)单项受效型。主要分布在断层边部,由于井点靠近断层一侧无水井,形成滞留区,从而形成剩余油。

(4)窄小砂体上水井欠注型。由于油井本身位于窄小砂体上,加之连通水井欠注造成死油区。

(5)主河道上油井水淹严重型。处于主河道上的油井,受注入水的影响水淹严重,见水快含水上升造成油层顶部死油区。

2注水结构调整方法

(1)纵向上确定细分注水、调整层间矛盾。针对薄差油层动用状况差,采用细分注水调整方法改善薄差油层的动用状况,提高分层注水质量,控制油井含水上升,改善开发效果。统计2013年至2014年共细分注水12口井,由细分前的47个注水层段增加到细分后的59个注水层段,日减少注水35m3。使周围28口油井见效,日增油8t,含水下降1.4个百分点,沉没度下降25.8m。

(2)平面上加强低含水方向注水、限制高含水方向注水强度。自井网加密调整后,由于水驱程度的提高,针对油井含水上升较快的特点,降低主河道上水井的注水强度,提高低含水层的注水,同时进行新老注水井注水量转移。在降低注水的同时,对高含水油井进行堵水措施,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同时调整平面层间矛盾,提高差油层生产能力。统计2013年至2014年水井提水37口井41个注水层段,日增加注水406 m3。降水28口井29个注水层段日减少注水302 m3。使61口油井见效,见效前后对比日增液181t,日增油22t,含水稳定,平均单井沉没度上升75m。

(3)完善注采系统,油井转注水井。A1井本身没有来水方向,如果将此井转成注水井,将新增水驱砂岩厚度12.2m,新增水驱有效厚度9.2m。新增水驱方向砂岩厚度18.7m,有效厚度14.9m。因此,2010年以后,该区块逐步转注水井7口,增加日注水量415 m3,使有采无注状况得到改善,目前周围13口油井与转注前对比平均单井日增液7.3t,日增油1.7t,含水上升3.9个百分点,平均单井沉没度上升172m。

(4)治理水井欠注井层,提高油层动用程度。针对注水井吸水差或不吸水而处于同一河道的相邻油井又缺乏产能和注水受效方向的情况,采取水井酸化和水力割缝措施,使油井提高产能。A2井是2009年8月转注的一口注水井,转注后不吸水,根据周围油井需要,对该井进行全井酸化。酸化后注水压力由12.7MPa下降到9.0MPa,完成日注水30m3,使周围2口油井见效日增油4t,含水稳定,沉没度上升42m。2011年该注水井注水压力再次上升到11.5MPa,于2013年11月6日对该井的AI1AI2-5层再次采取酸化措施,酸化后注水压力下降到8.5MPa,完成45m3配注,使连通2口油井日增液8t,日增油2t,沉没度上升78m。统计2013年-2014年水井酸化28井次,日增加注水952m3,改善了油井供液能力。

(5)运用调剖方法,封堵层间和层内无效(低效)循环。①深度调剖。为向层内要油,在层内控水。②潜调剖。对注水压力低,吸水剖面单一的注水井,采取浅调剖措施。用聚合物凝胶与颗粒调剖剂的组合方法,措施增注,提高油层动用厚度改善开发效果。应用调剖技术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针对主河道上厚度大、发育好的油层,其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油层上部的情况,采取水井调剖措施,既可以挖掘厚油层上部的潜力,又改变了油层纵向上的非均质性造成的薄差油层动用差的状况。A8井于2012年11月9日进行深调,调剖前后吸水量发生变化,使连通3口油井见效,日降液3t,日增油4t,含水下降6.5个百分点,沉没度下降3.3m。A80井于2012年10月9日进行注聚深调,使2口油井见效,日降液5t,日增油1t,含水下降2.4个百分点,沉没度上升11.1m。2004年-2006年在A断块进行水井调剖16口井,效果显著。

(6)增加新来水方向后、油井及时引效。从相带图上看到A88井和A90井A8层都处于同一相带的河道上,与A89井的AI8层连通,此时A90井的含水已达95.6%,产液26t,产油1t,说明A90井已受效。而在A88井AI8层无泄压点,是剩余油富集区,并且在2009年已转注了新水井A88井,在AI101-3、AI111-2层有了新来水方向,此时对A88井AI8层、AI101-3、AI111-2层进行补孔,(AI8层砂岩厚度4.0m,有效厚度3.0m)为防止水淹过快,只补开油层的上部砂岩厚度2.5m,有效厚度2.5m。补后日增液17t,日增油10t,含水下降28.7个百分点。该井补孔后至目前累计增油2.6920×104t。

3调整效果

(1)提高地层压力。统计2011年至2013年地层压力变化情况。2012年地层压力由9.54MPa上升到2013年的10.06MPa,提高了0.52MPa。地层压力整体水平逐年提高。

(2)改善油层动用状况,调整产液结构。随着注水结构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油层动用状况有所改善,统计2012年至2013年相同井数的8口井产液剖面资料,油层动用层数及水驱厚度有所增加。

(3)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油田自然递减率和含水上升速度有所减缓。自然递减率由18.75%下降到9.8%,含水上升率2.62下降到1.42%,注采比稳定在1.15左右。

4结论及认识

(1)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能够认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细分注水及水井调剖是注水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注水井方案的合理调整是油井受效的重要保证,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稳油控水的有效途径;利用综合治理措施,是挖潜剩余油减缓产量递减的有效途径。

(2)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转化到中、小尺度的范围,剩余油相对分散,井间距多数是以几十至上百米的形态出现,因而开采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井间规模以下的剩余油动用程度。因此,油藏管理的注意力应转向单井,或以油井为中心的井组,从改善单层开采效果出发,以单井和井组为单元调整注采关系。同时做好单井、单层的流线分析,充分挖潜井间潜力,求得区块和油田开发指标优异。

参考文献:

[1]王启民.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

[2] 张景存.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