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盛世琴音 大美弦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盛世琴音 大美弦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由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拍摄的《中国文化之旅》正式对外播出,这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把中国传统文化搬上荧幕。其中的古琴专题,摄制组选取了“管派古琴”传承,青年古琴家董波即在受访之列。

录制中,董波除演奏一首琴曲 《良宵引》,还弹唱了一曲琴歌《黄莺吟》。她用英语对这天籁般的琴音进行介绍,并翻译成唯美的英文诗歌呈现在镜头前。

“古琴艺术的复兴是应运而生,我不过是顺势而为。一直以来,我希望我的琴音能给人们带来宁静、祥和,不仅是在中国,还有全世界。”在近期的一次会面中,董波坚定地告诉我。

金融才女的“古琴使命”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这是一系列在常人眼中闪耀着光环的标签,它们都指向了董波。然而,如今董波的标签都指向了唯一一个――青年古琴家。

好大的跨度。“她这个人够神奇。”周围朋友如此评价董波。的确,这个学过钢琴和长笛,但都感到无法触动其心弦的女孩儿,竟然踏踏实实地选择了古琴,还坚定地将其定为了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乃至放弃了曾经那些令人艳羡的社会标签。

更没想到的是,董波与古琴的缘分起于大学期间在报纸上“偶然的一瞥”。“最初我对古琴、什么流派,可是一点概念都没有。”董波笑着说到。当时那张报纸上刊登了明代宁献王朱权所制“明代第一琴”――“飞瀑连珠”的照片和介绍,“别人是听声进到心里去,我是看了一眼就进到心里去了!”她顿时就有了学习古琴的想法,然而光是找老师就找了好几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并与昆曲共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代表了东方传统音乐文化的最高峰。然而在常人看来,琴曲多少有点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意思。当时,董波托人问遍了北京城,都没找到老师,还有人对她泼冷水说“古琴早没了”。但董波始终坚信古琴还在,甚至有过南下寻师的打算。

幸运的是,一次到中央民族乐团还服装的经历,让董波的母亲恰巧遇到了时为团里古琴独奏演员的邓红。邓红,管派古琴第二代传人,为现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亲传弟子王迪的,自幼师承母亲习琴,尽得家传。2005年,董波顺利地成为了邓红的学生,并开始了最为传统的登门学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命中注定、久别重逢吧。”董波淡淡地说着与古琴的因缘。追问才知,她成长于北京一个传统的大家庭,所谓的老规矩多,家里人对中国传统的东西一直喜欢。大学毕业后,一路“拔尖儿”的董波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很多人梦想的工作,然而极度忙碌的状态让她失去了很多快乐。自从接触古琴后,她感到自己如久困于笼中的鸟儿,终于找到了出口――每日习琴成了她最快乐的时光,哪怕下班回到家已经超过午夜零点,也忍不住要练上一会儿!

2009年以后,董波的琴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一年我正式辞职,不仅有了更多时间练琴,还接触了很多能丰富心灵和提高境界的东西。”而最初那个朦胧的“发心”,也在她的心中逐渐明晰、坚定:“学古琴的这些年来,唯一的困难是自己给自己的‘心坎儿’,比如职业转变、旁人的眼光、生存问题……但是古琴让我找到了一种历史使命感,我坚信,在使命没完成之前,我不会倒下,所有的困难都是假的,然后一步步突破出去!”而看似不搭界的早先工作经历、乃至英语的历练,都为她的古琴之路开拓了与众不同的视野。

恭敬心、爱的升华与原始发心

把双手洗净后,用一块干净的布擦拭每根琴弦,亦或再烧一支沉香,才开始古琴的弹奏――一直以来,董波是这么做的,也是这样教导如今自己的学生的。用她的话讲,秉承的是一种“恭敬心”:“古琴是圣人之器。面对它,心就一下子沉静下去了,没有多余的杂念,而且这种恭敬心也会影响到旁人。”

没有人觉得这是惺惺作态。相反,很多观者评价董波的演奏风格“没有那么多的炫技,朴素含蓄,细腻委婉,中正平和又不失清新灵动”。作为“古琴国手”管平湖先生的第三代传人,也得益于恩师邓红毫无保留的教授,董波继承了管派古琴的演奏及琴歌演唱风格,同时也揉入了自己对古琴的理解和感情。

2012年初,董波择北京的乡间院落设立个人琴馆,名“漱玉”,取“泉流漱石,声若击玉”之意,开始招收自己的学生,想带给社会一种正确的娱乐休闲方式,让躁动的心回归宁静。“纯练手指头不是我要教的,‘术’之上有德,还有境界,包括美学和爱的升华。”2012年底,她录制自己的首张琴曲专辑《指下三千》,取意“指下弹三千大千世界,弦上听恒河沙数妙音”,收录了包括管派著名琴曲《流水》等10首经典曲目。不为公开发行,只是分享给遇到的中外友人。她对其中所有的文字、设计、英文翻译都字斟句酌、事必躬亲,力求将最完美的作品配以最精准的表达呈现给大家。

这一切均出自“发心”,谈话间,董波反复提到这个词,这也是她坚持下来的支撑。在专辑的扉页,她写下一段“心语”,以解释自己的“发心”:

学艺十年,我问古琴对她本人有无改变?“古琴不是机械的指法练习,而是升华爱的载体。从爱古琴到爱老师、爱学生……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是来成就自己的,感恩一切的心就升起来了。这过程中,心量在一步步扩大,‘小我’的边界在一层层打破。这是古琴对我的最大改变。”董波不假思索地说。

传承“盛世琴音,大美弦歌

古琴大雅,如何将这种大雅的艺术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下去,也是董波当前考虑的问题,她认为,琴歌演唱古诗词,这种短小而优美、抚弦而歌自弹自唱的方式更能结合当下时代特点。

“古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琴曲,另一种是琴歌。而后者鲜少被人重视。”董波表示,其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下“重技术而不重心声”的风气使然。而边弹边唱,是用最朴直的指法直抒胸臆,一揉一按皆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大道至简,无需炫技,回归到学古琴最根本的初衷。习琴十年的沉淀和感悟,经过大量琴曲的积累、思想的提高、各种知识的融合,董波愈发体悟到琴歌的魅力和宝贵之处。她将“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这种最朴拙、也是最打动人心的情感表达通过大雅的琴音完美地流露出来,“大美弦歌!”董波感叹道。

其实,琴歌是一种比单独古琴曲更早的古琴表现形式,古代称之为弦歌。古人创作诗词,用古琴伴奏吟唱出来,所谓“歌则必弦,弦之必歌”,是中国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也是内心感情最真实畅快的流露。至盛唐时,琴歌因吸收了很多民间及外来元素,包容的特质使其达到了发展的巅峰。后其逐步衰落,以至濒临灭绝。

在当代,说起琴歌就不能不提到王迪先生。她是董波恩师邓红的母亲,也是近现代国内最著名的古琴大家,师承管平湖。王迪先生为人低调,艺术要求几近苛刻,晚年致力于琴歌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琴歌合集《弦歌雅韵》,为拯救琴歌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琴曲和琴歌,二者都不能偏废。作为管派琴人,我们有义务将王迪先生的心血传承并发展下去,完成王迪先生的遗愿,使更多的朋友更全面地了解古琴多样的艺术形式,不致使其再度失传!”因此接下来,董波想以琴歌作为教学的入门和基础课程,整理出一张琴歌专辑,还考虑将琴歌带入学校课程,“这个要是做好了,一定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现在连外国人都热衷于学习中国的文化,我们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

在董波看来,她所做的一切都是顺时顺势、应运而生。她也很高兴地看到,近年来教古琴、学古琴的人越来越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国家层面得到了更多的重视。“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时代造就人,历史选择人。我相信,中国文化的盛世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