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扇及扇面书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扇及扇面书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扇的功用是消暑纳凉,是一种生活用品,原始的形状已不可考,估计也是很简陋的。将扇制作成羽扇、团扇、折扇等工艺品,是一种产品设计能力的提高,再在这些工艺品上题诗作画、抒怀寄兴,则是一种生活到艺术、世象到文化的升华。

我国制扇起源甚早,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七中称:“黄帝作五明扇。”但其文考据不详,只能算是传说。晋代崔豹 《古今注》、明代罗欣 《物原》均载有“舜始造扇”之说,讲的较详细,也能够相互印证,算是给扇的出现确定了一个原点。

东晋王嘉《拾遗记》说:“羽扇始于周昭王时,孟夏取雀翅为扇”,就如同乡村儿童取柳枝为笛一样,姿态味十足的羽扇的制造与使用,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经是很民间化的活动了。

折扇寄托了许多文人情怀,也深含浓厚文化意蕴,但折扇却属舶来品。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高丽国》中写的很明确:“彼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很难想象已成为重要中国元素之一的折扇会是出自“倭国”。那个时候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所以很快到南宋时就有人制造销售了。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中讲到南宋都城临安有“周家折揲扇铺”。明末刘廷机《在园杂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便天下,今(崇祯年间)则流行最广,而团扇几废矣。”典型的“吴王好细腰”定律,明成祖以一人之好遂成天下一时之风,大大推动了折扇的普及应用,真不知道是该感叹还是该赞叹。

中国古代人是很注重生活细节上的精神追求的,比如兵器上要有纹饰、家具要讲造型等等,时常拿在手中的扇子更要做些文化的文章。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有“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今天绍兴城内有一座纪念王羲之为老媪书扇的“题扇桥”,说明书画扇面至少在魏晋时期已经很普遍,不过当时扇由什么材料制成未见记载,不知是否适宜于书画

大约在北宋至元初,盛行在绢扇上作画。当时扇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象征着圆满和谐,用起来也方便,但被书画家,特别是名书画家题字作画后,很多人就舍不得再当作日常用品使用了,往往折下来装成集册专供欣赏,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今天不少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收藏有这一时期扇面书画,知名度较高的如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团扇,“掠水燕翎寒自转,坠泥花片湿相重”,寥寥14个字写的燕飞花舞,较之他独创的“瘦金书”更是别有一番风韵。明代到清道光年间,团扇几乎绝迹,如果有谁声称收藏有这一时期书画团扇,则要大加小心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团扇“昙花一现”,有少量团扇书画作品出现,但很快团扇这种用品退出人们生活,团扇书画也就难觅踪迹了。

至于折扇书画,“挥洒名人翰墨,则始于成化间。”(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最初是由江南一些文人气质特浓的书画家发起,后来逐渐为其他各地书画家所采用。了解了这一点,落黄公望、倪瓒款的扇面书画,就有点汉墓里出土宣德炉的味道了。至清代中晚期,扇面书画成为一种重要的书画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可以随时展开观赏使用的成扇,二是抽去扇骨的扇页,三是裁成扇面形状的书画作品。当时的达官贵人、公子王孙、文人学士要展示自己文化素养、名士情怀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执一柄有着名家翰墨的折扇。据说民国时古陈州一学堂内有一项城袁氏子弟,手中折扇时而郑孝胥,时而华世奎,时而吴庆云,把把精良,展玩之间满庭清爽,哪里还有什么暑气!

这些年空调普及了,但扇子仍是人们生活常用品,在一些浸染书卷气较多的人那里,折扇还成了一种随身装饰。在我就读的香港大学,甚至有外籍教职人员经常拿着一把印有中国书画的折扇在把玩。可见古老的扇子仍有蓬勃的生命力。时下书画艺术品收藏很热,虽然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动机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却大多失之泛泛,有的是见好的就收,有的是能增值就买,缺乏艺术品收藏的主题性特色。清道光朝有个大宦喜欢梅兰竹菊这一题材,购藏了很多,配成套悬挂在客厅和书房,并时常调换,自题匾额“君子满堂”,凭着财力、眼力和个人旨趣成就一段收藏佳话。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工作和生活中结识了不少书画名家,他就请这些人相继为他画了百余幅构图各异的梅花小品,晚年时谷牧将这些作品悉数捐给炎黄艺术馆,公开举办了“百梅图展”,这种“以己之好,奉诸天下”的风节很是令人敬佩。这两个例子是就书画内容各取专题,也有不少就书画形式搞专题收藏的,其中扇面收藏就有不少人热衷,也很有成就,客观上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扇子形成与发展的了解。我想随着扇面书画爱好者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隐藏于历史深处的更多的未知将被揭示,这种艺术形式也将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