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与数学既是综合性的学科,又是为其他学科提供应用的基础性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二者都凸显的是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教学中借用语文教学方法,能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数学能力语文方法教学方法整合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数学课标对“数学”的定义也是如此:“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面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程除了理念上共通外,它的性质也有共同点,那便是工具性。或者可以更确切地说,这种“工具性”的真正相似处是:它们在社会各领域中无处不在的“语言性”。

再往细微处也可以说,语文与数学互为对方提供了“语言”,互被对方“利用”,双方互玩着“文字游戏”。基于此,我认为在语文、数学各自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彼此借鉴,形成融合,达到双赢。

一、挖掘语文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会主动去学,收到的效果便事半功倍。而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文理偏差极大的现象。新课程的语数教材相互采纳选取各自有鲜明特性的内容弥补这其中的不足,这种选择不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采用的,而是教材中直接体现的。

语文教材中许多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童谣被选用到数学教材中。如义务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4“策略”教学中,就是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首先播放“田忌赛马”的故事,接着提出质疑:田忌赢齐威王还有别的办法吗?是不是只有孙膑的这种策略才能赢齐威王呢?想不想验证一下?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探索,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探索验证过程中,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切实体会到对策在这场比赛中的重要性。

除了“田忌赛马”这一故事引入到数学教材中,还有五年级上册“体积的认识”则用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导入;三年级上册“质量单位”教学后“生活中的数学”中安排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三年级下册“0的除法”主题图的故事更是取自《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吃西瓜”;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的数学游戏就运用了一首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语言的情感色彩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语言及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趣味盎然,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巧用语文练说法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语文课程实际上是围绕着听、说、读、写这四大能力的培养展开的,而这其中对各种能力的训练细腻到位。数学课程恰好可以借用这其中的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看图说话

语文课程中练习作文的一般途径是从看图作文开始的,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和情境图,如到游乐园玩耍、郊游乘车、植树活动、到商场购物、计算图书室的藏书量、小实验活动等,这些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呈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现实场景,是学生很好的说话题材。如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呈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首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通过说图形的特征,让学生感受这些艺术品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兴趣。

2.照样子说话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语文中一些句式的变换练习往往是出示例子,再让学生仿写。于是我们便可以利用教师数学语言的表率性,让学生照着样子说话。如在教学“比一比”这一章节中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照样子”说的方法。老师在第一课时比大小中引导学生先说出什么和什么比,再加入大与小,什么比什么大,什么比什么小,那么在以后的几个课节中,学生自然会牵引知识说出:“什么比什么长(高、重),什么比什么短(矮、轻)。”例子的呈现除了直观的语言更可以借助板书列出关键语句。如《位置》这一知识点,物体的相对性很强,对语言的条理逻辑性要求也很强,此时老师便可写出例句:“谁在谁的哪一面;谁的上面有什么,它在什么的下面。”

3.“作文”式说话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在数学中能准确、连贯地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求学生进行“作文式”说话训练,也就要求学生们能在组词造句的前提下,学会成段成篇的说。如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求的是什么问题,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哪一个信息是直接提供的,哪一个信息还没有明确知道的,要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根据哪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什么信息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等。除了这种探求解决方法中的“作文”式说话,成段性说话最明显、最有成效的还在于课堂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怎么学的”“学了之后掌握了什么样的本领”“对这节课还有什么想法”等诸多触点去说。学生可以说其中的一点,也可以多点并说,有能力者还可鼓励其课后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种语文式的“说话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情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借鉴语文精神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精神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钻”的精神,也就是在听、说、读、写中“咬文嚼字”的精神。这种精神很可贵,它体现了治学的严谨性,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精练准确,常常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就会影响甚至改变原意。因此,极有必要在数学的教学中对数学语言“咬文嚼字”,对字、词做细致的剖析。

1.拆字释义

数学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类似的词语和概念,意思却不同,如果理解不正确,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和问题的解决。如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增加了,增加到”“减少了,减少到”,数的整除性中“质数,互质数”“倍数、公倍数”,方程中“解方程、方程的解”等。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这些词语或概念,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拆分后进行解释。比如“质数与互质数”,“互”字在语文教学中讲“互相”。“互相”是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间的。互质数是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而质数则是一个自然数自己的性质。这样通过拆出“互”与“质数”重点理解“互”字的意思,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更能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利于概念内涵的展示和知识的系统化。 2.省略与交换 小学数学因为是整个数学学科的初始阶段,涉及的知识只是整个大数学的冰山一角,很多定义中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字词句却往往是保证概念严密性的关键词,我们应从这些词句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语言表述的精确性,深刻领会知识要点。 比如四年级下册对梯形的定义是这样下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显然这里的关键词在“只有”这个词上,而学生却很容易忽略掉。我在教学中是让学生阅读后找出这句话中你认为重要的词,并标上记号。多数学生认为是“一组”,极少数学生圈出了“只有”,此时学生引起争议,经讨论发现省略掉这个词后出现了两种可能,一组对边平行,可以是只有一组,也可能是两组,而如果是两组对边平行的话就是平行四边形了,最终学生达成一致认识:必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同样是四边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交换一句话中主语与宾语的位置意思也截然不同。比如,“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而如果说成“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显然是错误的,可以替换的另一种说法应是:平行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3.联系上下文 语文中理解题意与词意的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数学中归一归总应用题里常出现,“用同样的速度”“照这样计算”“一项工程,计划如何,实际如何”……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师可以引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方法,让学生联系题意说一说它们的意义。联系上下文多读多练“品”出词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这种“咬文嚼字”式的释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语言的分量,提高对数学特点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待数学的科学态度,掌握学习的一种技能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借用语文之情融数学之美 语文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饱含感彩的,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教师的语言也是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这一点恰是数学教师容易忽视的,认为数学无须如语文般投入强烈的感情。殊不知,情感性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不仅是一种气氛的渲染和对学生心灵的呼唤,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心智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所无法替代的。如有位教师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是这样展示的: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精美的“圆形”图案,各种领域中对“圆”的运用,分门别类互有穿插能过多媒体送入大家的视线,背景配上优美柔和的古典乐曲,更绝的是该教师用他那圆润的声音缓缓吐出极富煸情性的一段介绍文字,音乐、文字都富有旋律感、节奏感,老师说得有节奏、有旋律,两相辉映,相得益彰,把“圆”的美渲染地淋漓尽致。 其实,数学融合的已不仅仅是语文这一学科,它的包容性是极大的,选入新课程教材的内容便包含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当孩子们理解了数学跟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时,数学便会复苏,变得引人入胜,从一个困难的学科变成一门有用的学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借用语文之法外亦可借用其他学科的妙处,就如上述最后一例中教学语言声音的张弛有度,或如课堂教学中节奏快慢的把握,这些便牵涉到音乐这门课程的知识。那么,数学课堂中取语文之法,吸音乐之长的思路实现的就不止是“双赢”,而是多边互利的,而所有课程教学之法有效的大融合最终的获利者是学生。这恰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和最初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烈.我教小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俊选.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