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爸爸去哪儿》学习教育孩子(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爸爸去哪儿》学习教育孩子(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刊上期刊发了《从〈爸爸去哪儿学习教育孩子(上)》后,很多读者都很喜欢,并且希望看到更多的新内容。《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于上个月完美收官,我刊第一时间联系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官方图书点评专家――张幼珠博士和张威女士,继续为我们解读节目中的故事和细节。

甘肃景泰县黄河石林篇

如何和孩子沟通

从曹格带着不想完成任务的“姐姐”Grace四处道歉,到吴镇宇苦口婆心地引导Feynman和贝儿言归于好、黄磊夫妇就小狗乖乖与多多开诚布公又充满平等色彩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位明星爸爸都极其看重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毋庸置疑,与孩子的沟通是最能直接对孩子施加影响力的。如果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那就请多花一些精力和时间与孩子沟通。

妥善处理沟通过程中的批评

在8月29日播出的这一集中,孩子们其中的一个任务是两个人一组照顾小宝宝。自己还是个小娃娃的“姐姐”Grace看到小宝宝在妈妈怀里撒娇时,突然痛哭着要去找爸爸曹格,把搭档杨阳洋晾在了一边。对此,曹格并没有板起脸对Grace进行说教,而是以充满爱的方式来引导Grace。曹格说,希望Grace带着对爸爸和哥哥Joe的爱,努力去完成不想做但应该做的事情。于是,曹格带着Grace四处道歉。Grace哭着鼻子,在一次次的“对不起”中,收获了其他爸爸的关爱,也慢慢地了解到自己该做的事情。

人都难免做错事,而孩子做错事似乎更容易受到指责。和孩子沟通的一大要旨便是――不要轻易批评孩子。所以,请大家学习一下曹格,不要老是去谴责和埋怨,孩子犯错时最好先问清楚情况。因为孩子一旦被误会,就会受到伤害。也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否则他会受伤和不满。如果孩子确实做错了,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批评,一定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绝不可新账老账一起算。

在9月5日播出的节目中,爸爸们要和孩子完成拍戏任务。在拍戏的过程中,吴镇宇和Feynman在沟通上出了点问题,他想让Feynman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便强硬地向Feynman灌输自己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吴镇宇虽然对Feynman的行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批评和否定,不断重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吴镇宇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孩子,所以当时情绪激动的Feynman完全跟不上节奏,导致大人和孩子都情绪崩溃,沟通的结果自然不会好。

所以,大人与孩子沟通时,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和想法去衡量孩子。大人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思维方式,孩子会十分痛苦。大人应该用一种孩子能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自身参与到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中去,这样就会水到渠成。同时,面对孩子的对与错,家长的反应不要过于夸张,有意义的批评和表扬都可以让孩子慢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如何说与如何听

语言是有魔力的,它能够直达人心,所以和孩子沟通一定要讲求说话的方式和艺术。真正的沟通不是简单粗暴地让孩子听大人的话,而是要让孩子听懂大人的意思、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心甘情愿地按照沟通后的共识行事。所以,我们和孩子沟通时,要想一想: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请给孩子一个好的沟通氛围和好的感受,只有感受好,孩子才愿意进行有效沟通。

当贝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间碰到Feynman手上的伤口时,Feynman因为感到疼痛而拒绝了贝儿的邀请,没有和贝儿一起去完成照顾小宝宝的任务。相对于其他5个孩子,Feynman更加内向安静,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所以,爸爸吴镇宇得知后,先是通过在场的工作人员充分地了解情况,然后耐心地听Feynman说。最后,吴镇宇告诉Feynman,贝儿对他的伤口不知情,要Feynman有责任心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还拿出年纪更小的Grace因为完不成任务四处道歉的事例,鼓励Feynman学习妹妹。当Feynman接受爸爸的劝说后,吴镇宇又很郑重地向Feynman强调:心里的事情要向伙伴们及时说出来,不说出来别人没办法知道你内心想的东西。

吴镇宇在处理Feynman和贝儿的小误会时,做到了充分了解、理解孩子,是一次很成功的沟通。我们不能让孩子习惯于拒绝沟通,当孩子发现不说话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后,也许就会习惯于沉默。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苗头,请大家学习一下吴镇宇,耐心地听,慢慢地讲,让孩子敞开心扉。

多倾听孩子的诉说,你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许多。也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发现问题,让孩子宣泄心中的感情,建立有针对性的沟通途径。如果你希望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就应当想方设法让孩子倾诉。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你最好停下手头的工作,全神贯注地倾听。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也能为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平等的沟通方式

因为签证问题和动物防疫需要,小狗乖乖无法和剧组一起去台湾和新西兰,多多需要和乖乖告别了。黄磊了解到多多非常想领养乖乖,便联系远在北京的多多妈妈,一起商量能否领养乖乖。而妈妈的沟通方式也很有艺术,充分考虑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既告诉多多实际会遇到的困难,又非常照顾她的感受,在多多答应做到几件事情后,最终同意多多将乖乖带回北京的家。

多多妈妈在和孩子沟通时,营造了一个平等的沟通环境,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孩子害怕被大人误会,也害怕不能被平等对待,所以和孩子平等沟通的首要前提之一便是无条件地信任孩子。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一旦被误解,很有可能对成人关闭心扉,乃至以后都拒绝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在日常生活中,“把遥控器拿来”和“帮妈妈把遥控器拿来”这两句话,大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被人看重。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可以暂时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这样才能在和孩子沟通时保持平等的地位,少说“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真正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当然也不宠溺孩子。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平等无距离的,家长可以无条件地将自己的担忧诚实地告诉孩子,让孩子了解到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担心。只要你语气平和、态度真诚,孩子一定会去体贴父母。

逐步树立钱的观念

金钱观教育在当今中国显得越来越紧迫,学龄前的金钱观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学实践证明,学龄前儿童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金钱观。金钱观可分为“金钱价值观”“金钱获取观”和“金钱使用观”三部分。学龄前儿童的金钱观教育可以把重点放在“金钱获取观”和“金钱使用观”上。

钱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家长要逐渐引导幼儿树立钱的观念、交换的观念,让孩子知道钱能实现对物的交易,钱很重要,要珍惜钱财。但是家长也不可过分夸大钱的作用,毕竟钱不是万能的,要让孩子知道钱,金钱要靠劳动来获得,劳动创造财富。

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首先必须让孩子了解金钱是怎么来的及金钱的作用。在节目中,贝儿经历了“送凤梨”到“给凤梨定价”再到“卖出凤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贝儿也好,杨阳洋也罢,一开始叫的都是“谁来卖凤梨啊”。可见,孩子对“买”和“卖”的意义还有些模糊。所以,孩子对获取金钱的认识是一步一步建立的。明白了如何获得金钱之后,孩子自然会明白有付出才有回报。接下来,就要建立孩子正确的“金钱使用观”。要让孩子懂得金钱来之不易,我们要有计划地、慎重地理财。同时,还要告诉孩子金钱不能换来他想要的所有东西,提醒孩子不要沉迷于金钱世界。

孩子对物品价值的观念不是特别强,所以路人问杨阳洋凤梨水的价格时,杨阳洋的报价是大瓶100元,小瓶500元。可以通过游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从小认识钱币,建立对金钱的模糊认识。当孩子稍大一些后,可以有计划地带他去购物,并和他讨论所购物品的价格,让他建立对物品价值的直观认识。

金钱的要与不要

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是挥金如土,还是只挣不花做守财奴?金钱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家长首先应该弄清自己的价值观,否则无法成功地教导孩子,因为孩子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来学习的。

孩子更容易效仿大人的行为,而不是按大人的话去做,所以大人务必给孩子做好榜样,展现出正确的经济理念和行为。大人要关注孩子金钱观念的发展,等孩子稍大一些后可以让孩子拥有零花钱并自己支配。可以让孩子拿着购物清单和你一起采购,这是训练孩子有计划花钱的一种方式。要经常随意地、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和孩子讨论有关金钱的话题,这能让孩子明白资金问题很重要但能够理解;要在潜移默化中把你的理念传达给孩子,并确保他们理解这些理念。

从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建立“金钱使用观”容易,但“金钱获取观”的形成则需要时间。我们可以分阶段去培养孩子认识不同钱币,概括性地告诉他们同等金额的金钱大概能干些什么事。

不要带孩子随意、无节制地购物,这有可能让孩子养成冲动消费的习惯。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信用卡,因为孩子容易误以为这是一张万能卡片。所以,如果有年幼的孩子在身边,请尽量使用现金购物。要告诉孩子不轻易露富,避免自己成为别人勒索的对象。不要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这样会宠坏孩子。请试着向孩子解释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想要的,向他们说明节俭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

小贴士:

1.如果孩子想买大点的玩具,可以帮他做一个预算,算算他一个星期能存多少钱,要存多久才能够买下来。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对金钱的认知,并且培养他不乱花钱的习惯。

2.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和孩子一同购物时,如果不给孩子买他要的东西,他就会生气。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最好在出门之前就和孩子讲好“条件”――只买一样。这样,孩子就会在整个购物过程中仔细考虑他到底要买什么东西。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即使你买得起,也应该对孩子说“不”。

3.教孩子合理花钱的同时,告诉他钱除了买东西,还可以用来做一些其他有益的事情,如捐助慈善事业、帮助失学儿童等,教会孩子学会给予。

家有二宝如何做

曹格家的Joe和Grace,向我们展示了二宝家庭的温馨和甜蜜。在台北花莲,Grace想要从床上下来出门却不会自己穿鞋,Joe贴心地帮Grace穿鞋子。在以往的节目中,我们也常常看到Joe非常照顾Grace。在Joe的心里,Grace是他可爱的妹妹,需要他的关心和照顾。

爱是家庭和睦的基本法则

Joe和Grace兄妹情深,首先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Love each other”是曹格常常念叨的一句话。在曹家的教育理念中,对孩子之间的矛盾总是报以理解的态度。当孩子间出现不愉快时,曹格不会去责怪任何一个孩子,而是告诉他们要爱对方,因为爱是亲人之间解决矛盾的最好的办法。在曹家,曹格和太太之间、大人和孩子之间也常常毫不吝啬地用拥抱、亲吻和话语来表达“我爱你”,对孩子做出了正面、积极的引导。孩子从小生活在温暖幸福的环境中,才会具备更多的安全感和信心。

公平对待,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去解决

二宝家庭孩子间闹矛盾时,家长经常头疼不已,许多家长或多或少会偏向小的孩子,认为大的应该让着些小的。殊不知,在孩子的世界里,并不认同大让小,他们认为公平才是评判的标准。在台北时,当Grace哭诉说自己有很多错、哥哥不原谅她时,曹格告诉Grace:“哥哥要不要原谅你,是你要跟他处理的,不是爸爸。”这是将孩子的事情交还给孩子去做主的极好案例。在曹格家,Grace明明是妹妹却被称呼为姐姐,除了和Grace要强的性格有关系外,也是要告诉孩子:你们一个是大哥哥,一个是大姐姐,是平等的。这样一来,妹妹不会过分娇宠,也不用去强调哥哥一定要让着妹妹,孩子们相处得就会更加和平和愉悦。

哥哥的责任

在曹格家,并没有过分强调哥哥要让着妹妹,但Joe还是将照顾妹妹当作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感来自爸爸的影响。曹格在生活和工作中十分负责任,乐于承担,乐于关心、照顾他人,Joe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所以,大人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为孩子做出表率。

小贴士:

二宝之间既有陪伴关系,也有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在孩子年龄差距较小、同性别或者其中一个孩子显现出某种特殊天赋时,尤为明显。二宝之间进行竞争,主要目的是争取父母更多的关注。因此,注重公平和积极的引导,对孩子间的和睦至关重要。

1.可以常常策划有趣的家庭活动,营造更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并保证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展现自我,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2.在鼓励孩子进行团队合作的同时,应该给每个孩子单独的关注,要看到每个孩子的优点,并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时,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切忌将一个孩子作为另一个孩子的榜样,以免造成父母自己的偏心和引发孩子骄傲(作为榜样的)或自卑、逆反(作为非榜样的)。

3.越是年龄差距小的孩子之间,越是难以避免争执,所以父母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以了解事实为主,不要轻易评判对错。在和孩子的交谈中,要尽量让孩子自发地感受到矛盾所在,自己解决“内部问题”,而不是父母主动介入孩子间的争执。

新西兰篇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新西兰是最后一站,拍摄完这一站,大家就要告别了。一路走来,孩子们之间建立了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无怪乎在霍比屯里,大家都流下了真诚和感动的泪水。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难免面临各种分别,这时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慢慢克服因为分离带来的焦虑和哭泣。

积极地引导孩子排解分离焦虑

婴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系之后,因为要与之分离,会产生伤心、痛苦的感情,这就是分离焦虑。孩子要面临的分离很多,最为常见的是孩子刚去幼儿园时和家人产生的分离焦虑,很多孩子会哭闹不止。这时候,需要家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如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幼儿园里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爱你,幼儿园里还有很多小朋友和你一起做游戏……

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家长请不要用语言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里关起来。”这样的话会使孩子觉得入园是一种惩罚,是一件可怕的事。同时,家长应及时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对孩子入园表现进行正面引导:“今天你去幼儿园没有哭,真棒!”当孩子确实逐渐适应分离、表现得更加成熟时,请给予恰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孩子体验到入园给自己带来的愉悦。

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要让孩子慢慢消除分离焦虑,可以试着让孩子和老师、伙伴建立起新的依恋关系。比如陆毅就经常对贝儿说“跟着多多姐姐”。慢慢地,贝儿和多多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闺蜜情,贝儿的分离焦虑也就消失了。对于入园困难的孩子,在家的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多说说关于老师的话题,比如老师和气又漂亮,还会教小朋友们唱歌做游戏。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刻意在孩子面前多与老师交流,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和幼儿园的老师是朋友,让他们产生对老师的亲近感。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在班级里找到好朋友。孩子一旦建立了新的依恋关系,精神就不会紧张,情绪就会稳定得多,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从而淡忘焦虑。

在帮助孩子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因为很多情况下,孩子的焦虑也源于他们离开依恋的人后自理能力有限。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他们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当孩子们动手能力强时,也将会更自信自如地去面对分离带来的焦虑。

小贴士:

1.当孩子告别熟悉的环境、走入新环境时,可以让孩子多说说新环境里的故事。有入园困难的,可以让他们多说说一天中学会了什么新游戏,认识了什么新朋友,等等。这样,孩子会在讲述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其中的乐趣。

2.要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班级的具体情况,了解孩子的进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孩子进入新环境的节奏。

3.父母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正视宝宝对父母的依恋心情,即使真的无法回到宝宝身边,也应该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

在新西兰,贝儿学会了一样新的本领――骑单车。尽管刚开始有些害怕,可一看到多多姐姐已经会骑单车,贝儿一边念叨着“为什么多多他们都会骑”,一边勇敢积极地开始了学骑单车。在爸爸的护航下,一路稳稳当当地骑下来,贝儿发现,骑单车其实也挺简单的。因为有强大的动力――我要去找多多他们,还有快乐的心态,所以贝儿很快学会了骑单车这个新技能。玩中学、学中玩,当孩子们长大后,走进了校园,面对逐渐增多的学习任务时,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心态,就能更快乐,也会学得更好!

找到自发的动力,学习就是孩子的主动选择

家长们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时会手足无措,有些性急的家长甚至会采用打骂的手段去强迫孩子学习。被迫学习的孩子其实根本不能专心学习,这使家长认为孩子是在偷懒,于是又是一顿骂……这无疑形成了恶性循环,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家长也会感到越来越难与孩子沟通。

其实,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学习新鲜事务的本能。孩子抗拒学习可能有很多原因:成长的环境缺少学习的氛围;父母要求过高,孩子害怕学不好让父母失望,反而导致厌学;所学的东西过于枯燥,孩子兴趣全无;怎么也学不好,久而久之没了兴趣……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责怪孩子,而是研究一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对症下药。这其中,有一味重要的药引,那就是学习动机。动机来自于需要,有了需要,不用家长苦口婆心,孩子就会自发地、积极地去学习。就好比贝儿学骑单车,如果没有多多姐姐这个因素,贝儿就会少一点学单车的动力。看到了小伙伴们骑着单车快乐地玩耍,她自然也想要学会,所以非常积极和快乐地学会了骑单车。每个孩子学习的动机是不一样的,家长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做到因材施教。

小贴士:

1.充分尊重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信任关系。当发现孩子出现学习不好、不爱学习的状况时,不要第一时间采用责怪的态度,而要以平和的心态,在平等的关系中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并给出建议,让孩子自己去选择采用怎样的方式改变现状。

2.倾听孩子在学习上的苦恼,多替他分忧,多给他支持,而不是轻易地下定义,说他笨或懒,特别是不能老拿他和别人家优秀的孩子比。

3.不要让孩子一直背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否则一旦孩子挑不动了,会选择放弃。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别人去学习,找到学习的动因。

4.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可以与孩子分享父母工作或创业的酸甜苦辣,这也是促成孩子成长的重要手段。

5.不要只关心学习的结果,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过分关注结果,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进步和努力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6.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应因材施教,鼓励他探索兴趣所在,这也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最好的办法。

将学习当成游戏,学习就是孩子的主动选择

孩子们在节目中,要完成一个个任务,每一次的任务就像一堂课,教会了孩子们协作、分享、勇敢……每一次完成任务,孩子们都会得到认同和奖励,于是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做任务,甚至回到了家,还会主动要求被分配任务。这不就是孩子在轻松愉悦地学习的过程吗?这看上去是一场游戏,其实,这就是人生大课堂!

幼儿还在养成学习习惯的阶段,一定要给他们这样的感受――学习是快乐的。学习的过程可以借鉴游戏,好玩、新奇、轻松,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环境中沉浸到学习中去。有时候甚至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任务模式”,让孩子学习目标明确,挑战新奇,从而爱上学习。孩子学会了,做得很好时,我们要及时表扬,但不要过度,适当激励即可,不要给孩子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期望。否则,过大的压力也会有损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如果没有学好,没有达到预期,我们也不要直接否定,应该对孩子的努力给予正面的肯定,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是方法不正确,还是努力不够、目标定得太高?当然,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没完成也没关系”的借口,否则无法帮助孩子找回学习的动力。